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大概有1 797km,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運河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也联通了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促进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和相互间的影响与融合。大运河不仅使交通运输更方便,而且还孕育了依水而居的两岸独有的民俗人情。两岸居民傍水而住,靠水而生,一代代的繁衍生息,造就了大运河两岸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生活、节庆等风俗习惯,不但映射出两岸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状态,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四方来客接连不息与当地人们不断的融合,产生了运河沿岸各地不一样的风俗人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甚至是地球上最早的古运河,更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形成了河两岸特有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和美丽的风景,承载着两岸居民千年以来的经济、文化、习俗等的变迁,也孕育出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感受到文化相融后的魅力,聆听到它低声述说的故事。即使在今天,每一次看到都会沉迷在它缤纷多彩的世界中。
杭州风俗人情
杭州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也有着动人的故事传说。大家最熟悉的故事便是白蛇传,还有哪些不知道的风俗人情呢?一起来看看吧。阴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相见的传说耳熟能详,不知道在多少年轻男女的心里泛起涟漪。在萧山,有着“花边之乡”称号的坎山,有一种编织物叫“萧山花边”,又被称为“万缕丝”,是采用绣针绣线挑绣而成的织品,已经传承一百多年。坎山有很多人愿意成为花边女工,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多关于七夕节的老规矩。
在七夕节这天,拜祭牛郎织女,并且家里只要有年满十五岁的男孩或女孩,就给他烧只鸡吃,听说这是成年礼。各家户也会炸一种用白面做的吃食称为“巧果”,也有人在面团里包上用菜叶或柳叶剪好的剪子或梭子状的芯子,相传如果在这天吃到包着剪刀的巧果,可以认为自己乞到巧了非常开心。天黑以后则是女孩子的主场,很多人家都会举行祭星仪式,在院子里摆供桌,桌上放一些衣物、绣品。再撒上香粉,在旁边放上针线。而且桌上也会摆好瓜果贡品和香烛,女孩子们焚香燃烛,礼拜牛郎织女。之后便会穿针引线,比比看谁的手更巧。并且在初七这天,每家的女人都会用木槿树的汁液洗头发,而女孩子们则用凤仙花的花汁染指甲。
淮安风俗
在淮安,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各种有关风俗的传说和故事,涉及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方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居民依运河而居,日日穿梭在运河上打鱼为生,百姓的日常吃食自然也是以各种鱼类为主,创造了一些新的吃鱼方式。
当地居民基本上一条鱼三口可以吃完吃干净,还有那更厉害的,把一整条小鱼吃到嘴里,伴随着嘴巴的不断蠕动,眨眼间就把鱼肉咂尽,而鱼刺却是一根根从嘴里顺出,而且到现在,当地仍然口口相传着不少关于吃鱼的顺口溜,什么“冬吃尖,夏吃尾,春秋两季吃划水;鲢子头、鲤鱼腰、青鱼尾巴耍大刀”等,从中可以窥到当地人在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
生产方面:在淮安当地的运河船家、渔家在出船、打鱼的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如“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交船头”是指刚造好的新船在使用前,先举办一个下水仪式,也是主人家的一件大喜事亲戚朋友会来家里庆贺。而“汛前宴”则是在每年鱼汛来临前,各家各户准备好捕鱼用具后,各个船主和主要的人员聚在一处,这时所有人会分析渔情,探讨生产规划,相互分享如何捕鱼,而且为了庆祝之后的满载而归,大家也会提前吃饭庆祝。另外,渔民家会做“满载会”的举行仪式,在船上拉起白脚旗,船老大身穿长袍、马褂,上香祭拜龙王,而童子则在一旁拉长这声音高声喊“满载而归罗!”。
德州风俗人情
古时候,在德州的街头、庙会上可以看到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说唱表演技术和一些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巷,卖艺为生,如变戏法、拉洋片等。但也有一群人,她们心灵手巧而富有智慧,根据以往在劳动中得来的经验,利用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创造了德州的另一种民俗:剪纸。在过去剪纸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纸手法把生活装扮的缤纷美丽、情趣盎然。剪纸的题材范围很广,小到花鸟鱼虫,大到山川自然风景、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都可以通过剪纸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喜欢在窗户上贴几张剪纸装扮室内环境。到了春节的时候,更能看到人们对剪纸的喜爱之情,家家户户开始剪窗花、贴窗花,热热闹闹地过年,这也和贴春联一样成了过年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过年时主要贴一些比较应景的福字、聚宝盆、平平安安、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以及在马年时的马到成功、羊年的三羊开泰等大吉大利的图案,寄托着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当地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剪纸贴物,人们会把红纸剪成各种样式的双喜字,在门上、窗户上、新房的墙壁上和陪嫁的物品上,表达喜庆和幸福的象征。此时常用的图案主要是“喜喜”字和各种包含祝福意义的图案,像鸳鸯戏水、牡丹报喜、双喜临门等等,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扬州风俗人情
自古以来关于扬州的古诗词有很多,从句子中可以领略到它的繁华、它的美。扬州清曲:扬州清曲是明清时期在俗曲和小调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曲艺形式,主要在扬州一带流行传唱。也被称为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名小唱或唱小曲,采用扬州方言进行表演,主要盛行在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而且扬州清曲的传统是不化妆、没有说白、没有形体的一种表演,它的风格是轻便简洁、朴实无华。但其中最宝贵和有价值意义的是声乐,曲调主要是由当地的小调和因运河而传来的四面八方的各地小调逐渐融合而成的,极其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不管怎么说,因为运河的因素,沿河两岸产生的民风民俗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观看,去欣赏。通过对两岸民风民俗变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状态,知道他们寄托在这上面的美好期盼,洞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甚至是地球上最早的古运河,更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形成了河两岸特有的文化、生活、风土人情和美丽的风景,承载着两岸居民千年以来的经济、文化、习俗等的变迁,也孕育出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感受到文化相融后的魅力,聆听到它低声述说的故事。即使在今天,每一次看到都会沉迷在它缤纷多彩的世界中。
杭州风俗人情
杭州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也有着动人的故事传说。大家最熟悉的故事便是白蛇传,还有哪些不知道的风俗人情呢?一起来看看吧。阴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相见的传说耳熟能详,不知道在多少年轻男女的心里泛起涟漪。在萧山,有着“花边之乡”称号的坎山,有一种编织物叫“萧山花边”,又被称为“万缕丝”,是采用绣针绣线挑绣而成的织品,已经传承一百多年。坎山有很多人愿意成为花边女工,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多关于七夕节的老规矩。
在七夕节这天,拜祭牛郎织女,并且家里只要有年满十五岁的男孩或女孩,就给他烧只鸡吃,听说这是成年礼。各家户也会炸一种用白面做的吃食称为“巧果”,也有人在面团里包上用菜叶或柳叶剪好的剪子或梭子状的芯子,相传如果在这天吃到包着剪刀的巧果,可以认为自己乞到巧了非常开心。天黑以后则是女孩子的主场,很多人家都会举行祭星仪式,在院子里摆供桌,桌上放一些衣物、绣品。再撒上香粉,在旁边放上针线。而且桌上也会摆好瓜果贡品和香烛,女孩子们焚香燃烛,礼拜牛郎织女。之后便会穿针引线,比比看谁的手更巧。并且在初七这天,每家的女人都会用木槿树的汁液洗头发,而女孩子们则用凤仙花的花汁染指甲。
淮安风俗
在淮安,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各种有关风俗的传说和故事,涉及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方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居民依运河而居,日日穿梭在运河上打鱼为生,百姓的日常吃食自然也是以各种鱼类为主,创造了一些新的吃鱼方式。
当地居民基本上一条鱼三口可以吃完吃干净,还有那更厉害的,把一整条小鱼吃到嘴里,伴随着嘴巴的不断蠕动,眨眼间就把鱼肉咂尽,而鱼刺却是一根根从嘴里顺出,而且到现在,当地仍然口口相传着不少关于吃鱼的顺口溜,什么“冬吃尖,夏吃尾,春秋两季吃划水;鲢子头、鲤鱼腰、青鱼尾巴耍大刀”等,从中可以窥到当地人在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
生产方面:在淮安当地的运河船家、渔家在出船、打鱼的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如“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交船头”是指刚造好的新船在使用前,先举办一个下水仪式,也是主人家的一件大喜事亲戚朋友会来家里庆贺。而“汛前宴”则是在每年鱼汛来临前,各家各户准备好捕鱼用具后,各个船主和主要的人员聚在一处,这时所有人会分析渔情,探讨生产规划,相互分享如何捕鱼,而且为了庆祝之后的满载而归,大家也会提前吃饭庆祝。另外,渔民家会做“满载会”的举行仪式,在船上拉起白脚旗,船老大身穿长袍、马褂,上香祭拜龙王,而童子则在一旁拉长这声音高声喊“满载而归罗!”。
德州风俗人情
古时候,在德州的街头、庙会上可以看到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说唱表演技术和一些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巷,卖艺为生,如变戏法、拉洋片等。但也有一群人,她们心灵手巧而富有智慧,根据以往在劳动中得来的经验,利用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创造了德州的另一种民俗:剪纸。在过去剪纸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纸手法把生活装扮的缤纷美丽、情趣盎然。剪纸的题材范围很广,小到花鸟鱼虫,大到山川自然风景、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都可以通过剪纸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喜欢在窗户上贴几张剪纸装扮室内环境。到了春节的时候,更能看到人们对剪纸的喜爱之情,家家户户开始剪窗花、贴窗花,热热闹闹地过年,这也和贴春联一样成了过年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过年时主要贴一些比较应景的福字、聚宝盆、平平安安、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等以及在马年时的马到成功、羊年的三羊开泰等大吉大利的图案,寄托着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当地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剪纸贴物,人们会把红纸剪成各种样式的双喜字,在门上、窗户上、新房的墙壁上和陪嫁的物品上,表达喜庆和幸福的象征。此时常用的图案主要是“喜喜”字和各种包含祝福意义的图案,像鸳鸯戏水、牡丹报喜、双喜临门等等,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扬州风俗人情
自古以来关于扬州的古诗词有很多,从句子中可以领略到它的繁华、它的美。扬州清曲:扬州清曲是明清时期在俗曲和小调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曲艺形式,主要在扬州一带流行传唱。也被称为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名小唱或唱小曲,采用扬州方言进行表演,主要盛行在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而且扬州清曲的传统是不化妆、没有说白、没有形体的一种表演,它的风格是轻便简洁、朴实无华。但其中最宝贵和有价值意义的是声乐,曲调主要是由当地的小调和因运河而传来的四面八方的各地小调逐渐融合而成的,极其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不管怎么说,因为运河的因素,沿河两岸产生的民风民俗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观看,去欣赏。通过对两岸民风民俗变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状态,知道他们寄托在这上面的美好期盼,洞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