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降雨与库水位变动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是导致库岸边坡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蓄水后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小坝组红层软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及耐崩解仪,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软岩微结构演化机理及其崩解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与不同现场案例,分析了白鹤滩库区边坡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影响下的黏土矿物溶胀压力是导致岩体结构中孔-裂隙产生的关键因素;小坝组泥岩耐崩解性指数随着崩解循环次数增加具有指数变化规律,且泥岩比砂岩呈现了更强的崩解特性;砂岩与泥岩互层边坡在干湿循环作
【机 构】
:
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杭州310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与库水位变动引起的干湿循环作用是导致库岸边坡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探究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蓄水后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以小坝组红层软岩为例,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及耐崩解仪,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红层软岩微结构演化机理及其崩解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与不同现场案例,分析了白鹤滩库区边坡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影响下的黏土矿物溶胀压力是导致岩体结构中孔-裂隙产生的关键因素;小坝组泥岩耐崩解性指数随着崩解循环次数增加具有指数变化规律,且泥岩比砂岩呈现了更强的崩解特性;砂岩与泥岩互层边坡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因泥岩崩解产生了空腔以及贯通的裂隙,导致库区左岸的顺向坡易形成滑移—拉裂式破坏,库区右岸逆向坡易产生塑流—拉裂式破坏.本文从微-细-宏观等角度出发,多尺度地探究了小坝组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为白鹤滩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红层岩体宏细观裂隙发育,是影响其卸荷变形、吸水风化膨胀和工程特性的控制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多起高速铁路深挖红层路堑型路基持续超限上拱变形病害与此有关.为了解红层软岩裂隙发育特征,在原位岩体所有节理裂隙进行现场调查和测量统计基础上,采用统计岩体力学的方法,从不同尺度对岩体结构裂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裂隙多为原生沉积层面,显示地层相变明显;中尺度和小尺度裂隙多为构造及剥蚀卸荷非协调性变形引起局部复杂应力场共同作用所致,深路堑开挖卸荷加剧了张性裂隙发展,以细观尺度裂隙为主,两种尺度裂隙长
通过中心拉拔试验研究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BFRP)筋与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粘结性能.选取体积掺量均为0.15%的玄武岩和纤维素纤维混掺再生混凝土中,目标温度为20、100、200、300、400和500℃.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条件下,混杂纤维的掺入有效提高了粘结强度;再生混凝土与BFRP筋的粘结弹性模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峰值粘结强度随温度升高出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未掺入混杂纤维的随温度升高峰值粘结强度逐渐降低.建立了粘结-滑移曲线,
运载火箭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超乎寻常,这不仅对研制生产单位的产能提出了考验,也对运载火箭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型号生产进度管理仍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主要通过电话沟通、邮件确认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开展型号研制生产进度管理;运载火箭生产任务分布于京津两地,特别是在天津组织生产任务时,经常需要型号调度人员往返天津或常驻天津进行现场协调,传统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同时由于进度信息延迟经常导致型号管理部门和研制生产单位信息不对称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最后简要阐述了我国农产品冷链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现有图像修复方法纹理不清晰和结构错乱等问题,提出基于递归特征估计的图像修复模型,此模型基于部分卷积和注意力机制且不需要额外的标签.整体框架分为两个部分,粗修复模块和精修复模块,前者初步修复前景,后者利用递归特征估计递进式地修复缺失区域的边界,不断缩小空洞的面积,这种方式不断加强对缺失区域中央的约束,使得修复结果更加精细.实验表明,与其他经典的方法相比,此结构提高了图像修复的性能,其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表现最优.
负压病房对于医疗单位紧急应对新冠病毒等强传染性病菌在院区内发生交叉传染、医护感染等至关重要,原因在于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传染性病菌快速排出.设计相适应的、安全有效的送排风方案对于模块化负压病房的构建来说非常关键.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依托多物理场仿真计算软件Comsol,面向雷山医院等应急卫生场所,以负压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6种常见的通风排风方案对于病菌的排出扩散效率的影响.还对雷山医院病房现有气流组织情况的浓度分布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和对比了多组优化方案,得出了较好的通风布置方案.该方案能为以后的
为了震后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研究如何快速搭建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进行高效的应急物资配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已有的救灾体系数据库,再结合城市实时获取的卫星监测和微型传感器传输,所获取的道路状况和危险建筑等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学习模型优化训练,并且地震发生后的物资存储信息、救援点需求信息、物资装箱信息及配送路线规划,都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来进行自动分配,快速求得最优最快的物资配送方案.不仅路径配送实现优化,还确保物资运输的高效率,而且单位时间内被救援的受灾人数最
在工程实践中,阻尼器的种类繁多且构造各不相同,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工程、建筑结构、抗震改造和工业管道抗振等多个领域.以中国云南省某地区的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该建筑结构进行模拟分析,讨论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黏滞阻尼器的不同布置方案对楼层反应谱的影响,对比分析其差异.并在黏滞阻尼器不同布置方案中选择出来较好的布置方案,为以后黏滞阻尼器在建筑结构的布置中提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当该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与特征周期相近时,楼层反应谱在该时间段内出现了峰值.对比分析4种黏滞阻尼器的布
为进一步研究流固耦合效应下浅埋矩形顶管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结合南通世纪大道站矩形顶管过街通道工程,通过现场监控、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饱和砂层中流固耦合效应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破坏模式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护应力比的减小将导致开挖面位移呈现3个阶段发展形式,致使开挖面前方孔隙水压力减小,最终导致其整体失稳破坏;相较于无渗流力计算,考虑流固耦合效应时开挖面前方土体土拱效应发挥程度较大,其极限支护应力比远小于1;深径比对浅埋矩形顶管隧道开挖面前方的破坏模式影响较小,但在浅埋情况下与极限支护力
为明确温度变化对寒区隧道长期稳定性的影响,以某寒区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热力耦合模型,研究了未来50年隧道温度场、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时变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计算分析了该隧道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第50年隧道围岩冻融范围将达到1.1 m,比建设初期增大了 1倍;隧道拱顶处压应力和底板处拉应力逐年上升,且在冻融循环中随着水分迁移,隧道底板发生底鼓灾害的风险较大;隧道可靠性指标随时间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第50年该隧道的失效概率为5.69%,可靠性指标为1.97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