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认为本书是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领域中一本具有创新意义及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新作。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加强大众传媒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道德传媒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道德失范 治理 实践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彭颜红经历多年的磨砺研究,其学术专著《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终于在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她的首部个人专著。该书是在她200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改和加工而成的,凝结了她多年研习的心血。在她还没有答辩时,就有出版社跟她商谈出版事宜,但是她没有同意,她要做进一步的完善,要让这本书高质量地漂亮出场。
《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共分5个章节,22万字。该书以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现象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加强大众传媒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道德传媒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从而让大众传媒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服务。该书观点新颖,逻辑严谨,论述充分,材料翔实,可读性强。书中涉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文笔精致流畅,文字功底深厚,能用活泼激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让读者在充分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时获得理论提升,对于大众传媒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四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微博、微信、客户端、H5、短视频等新的媒介形态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不管传播形态和传播介质如何变化,其信息传播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桥梁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信息传播者处在传播主体的地位,无疑承担着主要责任;而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又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它可以从传播客体转变为主体,发挥主体性功能。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有讲道德的问题,即都要讲职业道德。对于大众传媒信息传播者而言也有讲道德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问题在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中却屡屡发生:搞有偿新闻者有之,玩虚假报道者有之,弄低俗报道者也有之,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违背、破坏和侵犯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大众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的错误行为。查找并揭露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发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很重要并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认知具有开拓意义
彭颜红的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召集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陈占安老师亲自为本书撰写序言,对本书给予了极高赞誉。陈老师认为,与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这本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优点:问题意识强烈、资料丰富翔实、多种学科交叉、文字功底深厚。
陈老师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优点在于不仅指出了大众传媒存在的道德失范严重问题,而且还列出了这些问题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造成的危害,接着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从四个机制着手提出了有效治理大众传媒失范问题的对策。尽管不能说本书对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它对该问题的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理论基础到研究成果的论述中,本书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理论上的逻辑推导,而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跨度达到古今中外,其中既有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也有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关于大众传媒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相关重要内容;书中的资料不仅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也有近期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案例;既有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也有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统计数据。由于作者有在大型党报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经历,加上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使本书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保证基本观点科学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本书在研究大众传媒道德失范问题的同时,又在本学科的基础上很好地运用了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学科交叉综合中推进思考,更增加了对问题的分析力和提出对策的说服力。
多年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经历,使作者养成了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自觉的职业精神,本书能够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于微观层次展开比较细腻的描述,对很多问题能够用活泼激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让读者在充分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时获得理论提升。
三、实践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现有的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很多研究都已经比较深入,对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等的研究也已经相当透彻,可是对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要探讨如何治理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必须首先梳理大众传播活动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而本书作者恰恰对这一点进行了弥补。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同时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是个综合工程”的观点,为研究治理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中还认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要求大众传媒实行严格自律的同时要结合强力有效的他律,还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联合采用大众传媒道德维护机制、大众传媒道德失范预警机制、大众传媒道德立体化管理机制和大众传媒道德刚性监督机制,这四个机制要高度重视系统动作,不能有任何偏颇。这也是本书比较重要的一个创新。
作者还在书中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职业自律,新闻工作者极易迷失方向,从而对社会和公众带来伤害。本书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价值。
對于广大受众来说,这本书也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现代人要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各类信息,了解资讯,娱乐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而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问题会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地存在,广大受众必须具有较好的传媒素养,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真伪,对于虚假信息不以讹传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传媒道德失范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通读全书无疑受益匪浅。随着人类社会传媒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传播主体多元化,新闻呈现形态越来越丰富,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新现象、新形态必然会不断涌现,这也为作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期待。
注释:
①宁晓.时尚符号:幻象消费中的“黄金外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4):153-156.
作者简介:孟凌霄,《新闻论坛》编辑部主任编辑
编辑:王洪越
【关键词】大众传媒 道德失范 治理 实践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彭颜红经历多年的磨砺研究,其学术专著《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终于在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她的首部个人专著。该书是在她200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改和加工而成的,凝结了她多年研习的心血。在她还没有答辩时,就有出版社跟她商谈出版事宜,但是她没有同意,她要做进一步的完善,要让这本书高质量地漂亮出场。
《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研究》共分5个章节,22万字。该书以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现象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加强大众传媒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道德传媒的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从而让大众传媒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服务。该书观点新颖,逻辑严谨,论述充分,材料翔实,可读性强。书中涉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文笔精致流畅,文字功底深厚,能用活泼激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让读者在充分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时获得理论提升,对于大众传媒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四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微博、微信、客户端、H5、短视频等新的媒介形态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不管传播形态和传播介质如何变化,其信息传播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桥梁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信息传播者处在传播主体的地位,无疑承担着主要责任;而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又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它可以从传播客体转变为主体,发挥主体性功能。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有讲道德的问题,即都要讲职业道德。对于大众传媒信息传播者而言也有讲道德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问题在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中却屡屡发生:搞有偿新闻者有之,玩虚假报道者有之,弄低俗报道者也有之,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违背、破坏和侵犯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大众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的错误行为。查找并揭露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发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很重要并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认知具有开拓意义
彭颜红的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召集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陈占安老师亲自为本书撰写序言,对本书给予了极高赞誉。陈老师认为,与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这本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优点:问题意识强烈、资料丰富翔实、多种学科交叉、文字功底深厚。
陈老师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优点在于不仅指出了大众传媒存在的道德失范严重问题,而且还列出了这些问题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造成的危害,接着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从四个机制着手提出了有效治理大众传媒失范问题的对策。尽管不能说本书对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治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它对该问题的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在理论基础到研究成果的论述中,本书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理论上的逻辑推导,而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跨度达到古今中外,其中既有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也有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关于大众传媒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相关重要内容;书中的资料不仅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也有近期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案例;既有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也有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统计数据。由于作者有在大型党报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经历,加上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使本书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保证基本观点科学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本书在研究大众传媒道德失范问题的同时,又在本学科的基础上很好地运用了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学科交叉综合中推进思考,更增加了对问题的分析力和提出对策的说服力。
多年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经历,使作者养成了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自觉的职业精神,本书能够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于微观层次展开比较细腻的描述,对很多问题能够用活泼激情的文字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让读者在充分接受最新信息的同时获得理论提升。
三、实践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现有的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很多研究都已经比较深入,对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等的研究也已经相当透彻,可是对大众传播活动的道德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要探讨如何治理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必须首先梳理大众传播活动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而本书作者恰恰对这一点进行了弥补。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同时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是个综合工程”的观点,为研究治理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中还认为,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要求大众传媒实行严格自律的同时要结合强力有效的他律,还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联合采用大众传媒道德维护机制、大众传媒道德失范预警机制、大众传媒道德立体化管理机制和大众传媒道德刚性监督机制,这四个机制要高度重视系统动作,不能有任何偏颇。这也是本书比较重要的一个创新。
作者还在书中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职业自律,新闻工作者极易迷失方向,从而对社会和公众带来伤害。本书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价值。
對于广大受众来说,这本书也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现代人要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各类信息,了解资讯,娱乐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素质。而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问题会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地存在,广大受众必须具有较好的传媒素养,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真伪,对于虚假信息不以讹传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传媒道德失范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通读全书无疑受益匪浅。随着人类社会传媒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传播主体多元化,新闻呈现形态越来越丰富,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新现象、新形态必然会不断涌现,这也为作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期待。
注释:
①宁晓.时尚符号:幻象消费中的“黄金外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4):153-156.
作者简介:孟凌霄,《新闻论坛》编辑部主任编辑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