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之疑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7月,浙江宁波北仑区人民检察院推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开集装箱卡车不慎撞死人后能积极赔偿的司机王某,给予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如果王某能坚持当好社会义工两个月,即有望在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获得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对这种“以善代刑”的做法,社会各界争议激烈。
  
  游伟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附条件不起诉”不宜提倡和推广
  
  浙江宁波的一个基层检察院近日正式推出改革新举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综合其犯罪事实、情节及人身危险性,认为可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时,给其设立一定考察期,如在考察期内积极履行相关社会义务,足以证实其悔罪表现的,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将它称作为“善行代刑”的措施。
  其实,类似探索性做法在其他地区的检察系统早已存在。比如在2008年,重庆检察机关就对一名高中学生盗窃案实行了附条件不起诉,南京检察院多年之前推行有条件暂缓起诉制度,而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则施行过诉前考察制度。它们的内容大致相仿,都可以给当事人一个诉前考察期,表现评价为好的,都可以获得不起诉(2006年之前是免予起诉)的待遇。而这次宁波推行的制度,只不过是赶上了中央大力倡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机,在从宽的层面上进行了探索。
  我并不想否定各个基层司法机关改革探索的积极意义,也相信许多地方性探索尤其是试点活动在个案上可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司法机关也在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宣传)。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法制建设及其改革进程已经数十年,虽然司法改革还需深化,立法仍需完善,在机制方面也有发展的空间,但这种改革和发展的方式绝对不能再沿袭过去的做法,尤其不能在现行法律规定之外自我授权、自我扩权,甚至侵入其他机构的职权范围。这是司法恪守法定权限、坚守权力边界、尊崇法治原则的要求,也是维护我国司法活动统一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曾明确提出要求,凡是涉及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基于“体制统一性”的原则,不允许进行“地方性”探索,必须由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地方司法机关在符合现行法律规定和中央司法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只能就司法运作的工作机制和方法等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索和改革。不过,这种改革并不是可以完全割离的,整体性的机制和制度设计,本身就会涉及体制问题。因此,就必须做出界定,明确目标,以免越权行事,影响司法改革的整体布局和成效。
  我认为,在探索进行司法工作机制和措施改革(修改或者创制)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现行法律原则和制度框架内进行,不能任意超越。如我国现行《刑法》第3条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而《刑事诉讼法》第142条则对检察机关适用不起诉决定的条件及范围做出了明确限定,相对不起诉也仅限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处罚”情形范围,根本不存在适用于“可能被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的情况。因此,一些地方检察机关正在推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显然违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的“刚性”规定,属于在法律框架之外的自我授权与扩权行为,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是不宜提倡或者大力推广的!■
  
  杨涛江西赣南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附条件不起诉”存在法律瓶颈
  
  宁波北仑区检察院历来是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著名的“行贿人档案”就是从北仑区检察院向全国推广的。而这次,北仑区检察院推行的“附条件不起诉”则规定,凡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只要不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等恶性交通违法行为的交通肇事者,如果能在事故发生后,积极妥善配合交警部门的处理工作,积极主动向受害人或家属表达歉意并履行自己的赔偿义务并最终取得他们谅解的,可以对他们附条件不起诉。
  毫无疑问,“附条件不起诉”是符合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犯罪从严打击,而对轻微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宽缓挽救的处理。像交通事故罪这种过失犯罪,只要不是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恶劣情节,也没有造成特别重大的后果,犯罪嫌疑人又能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对犯罪嫌疑人附条件不起诉,能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同时,“附条件不起诉”在一定程度上还更能促进正义的实现。比如在实践中,对于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只要犯罪嫌疑人赔钱了,检察机关一般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样其实并不能有效地帮助犯罪嫌疑人悔改。而“附条件不起诉”则给犯罪嫌疑人一定的考察时间,让他们从事义工等活动,来看他们的现实表现,从而来决定是否对他起诉,更有利于促进犯罪嫌疑人真心悔改,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但是,目前,“附条件不起诉”存在法律瓶颈。《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三种不起诉形式——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并没有规定“附条件不起诉”,这使得“附条件不起诉”师出无名,甚至招致一些人的批评。也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在“附条件不起诉”适用对象、适用的条件等各方面各行其是,有的在未成年人犯罪上适用,有的在交通肇事案、失火案等中适用;有的要求犯罪嫌疑人从事义工,有的只给一定时间观察其日常表现。这就极易导致法律的不统一适用,甚至也可以让执法人员从中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事实上,尽管“附条件不起诉”在宁波是第一例,但在全国却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早在前几年,各地检察机关都在积极推行“附条件不起诉”。而且,有消息称,早在2008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就已被定为下一步司法改革的方向之一,被纳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但时隔一年多了,我们仍然没有看到“附条件不起诉”有进行立法的动向,令人颇为遗憾。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应当加快启动立法的步伐。首先,应当在《刑事诉讼法》这样的基本法律中规定这一制度,让其师出有名;其次,要规定“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对象和适用的条件等,让司法机关方便操作;再次,要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应当公开审查过程,防止检察权的滥用。■
  
  李克杰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制度创新不是基层司法机关职责
  
  对宁波北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之事争议的激烈程度,从随后全国诸多有影响力的普通和专业媒体竞相报道和讨论中可见一斑。近日,制度设计者又接受专访,就公众的质疑和担忧进行了答疑。
  纵观各方观点,反对者认为,由义工表现决定是否起诉,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刑事诉讼原则。同时更为担心的是,这一措施会否纵容犯罪,是否为人情案开辟通道,几个月的义工能否考察出是否真心悔过,检察机关是否因此侵犯法院的审判权。不过,从声势来看,反对和质疑声音明显逊于赞成和支持的声音,且有被掩盖和压倒之势。
  对于宁波北仑检察院的试验,相关媒体明显给予制度设计者以更多更大的版面,以使他们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留给公众的印象似乎是,“附条件不起诉”条件明确,执行严格,未越职权,杜绝黑箱,“最终受益的将是社会”。与此同时,媒体评论也给予高度评价,更有法律专家积极给予肯定,指出这一做法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符合司法改革的方向,符合检察权运行的规律,符合和谐社会、执法为民的理念,也没有超越检察机关的职权,是检察权细化的表现(7月14日《检察日报》)。更有支持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符合法治社会的精神和本意,无可挑剔。
  那么,宁波北仑检察院进行的“附条件不起诉”,以义工行善来取代刑罚的做法,真的就是有理有据,不容置疑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相反,它缺乏最基本的制度生发正当性。也就是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产生没有法律依据,其“出身”不合法,无论其执行实施过程中如何的严密、公正,都无法证明其正当性,只是空中楼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笔者始终认为,制度创新或者说创设制度不是基层司法机关的职责。
  首先,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按照现行体制,我国的全部司法机关只有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拥有司法解释权,在司法改革实践中也拥有制度创设权。严格来说,我国省级及以下司法机关都不具有解释法律权,连具体应用法律中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不能制定,何来创设制度权?作为县区级司法机关的法院检察院,其基本职责就是正确司法、公正司法,而不是法外设制,离开法律另搞一套。这一点是我国司法制度与英美法系“法官造法”的司法制度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应有内涵还是创设制度呢?北仑检察院的设计者认为是前者,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应有之义,这个条款也恰是“附条件不起诉”的基本法律依据。从这一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检察院决定相对不起诉的条件的确包括“犯罪情节”和犯罪后的“悔罪态度”等一系列从轻或减轻情节,但它决不应该包括公诉机关以不起诉为追求目标、在法律之外另行设定的专门考察措施。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前置程序”名义上叫做“考察”,实际上已具有了“改造”性质,犯罪嫌疑人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与我国缓刑中的考验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服务令”制度已无实质区别,显然也超出了刑诉法上述条款规定的范围,已属另设制度了。
  新设司法制度,即使是司法改革的试点,也不能随意而行,各行其是,至少应当具备程序上的正当性,即经过有权机关的相关授权。否则,由创设新制度而引起的区域间司法不公,就无法避免,不仅损害法治统一,也无法赢得民意支持。比如,同在宁波市区,同样的轻微犯罪行为,在北仑区就可以“以善代刑”,而在其他区则不行,事实也并非犯罪嫌疑人拒绝行善,最终导致同罪不同判,司法公平性和公信力何在?■
其他文献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织在一起时,在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會成为举国上下共同的大目标时,信访制度将何处何从?  毫无疑问,改革,将成为信访制度最核心的关键词;向历史负责,向未来前行的改革,将成为信访制度别无选择的出路。2009年4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
我的宅基地明明被人霸占了,可县政府就是不出庭作证,你说气人不气人?每每提及这场简单演变成复杂的官司,许家善总是怨声载道,难以释惑。    宅基被人强“霸占”维权遭遇大麻烦    许家善是河南省太康县王集乡新户营村的一位村民。他烦恼的起因,源于一处宅基地。2005年11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年逾半百的许家善卷入“旋涡”之中。当天,本村村民江海在未与他协商的情况下,就组织人力和物力,强行在许
这是一起震惊椰岛,惊动中央的由原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夏鼎钧等人“创造”的金融大案。2007年2月14日,海南省海口市中级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夏鼎钧贪污公款1800余万元,挪用公款2.6亿余元,同案被告人张杏元贪污公款1800余万元。最终法院以夏鼎钧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张杏元犯贪污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一审判决后,夏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习惯于“团结的大会”这样的用语,不管什么会议,似乎大家众口一词,对所有议程“一致通过”就是圆满、成功。于是,“团结的大会”也是“胜利的大会”,这已是国人几十年一贯制的思维定式了。  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特别是今年的“两会”,不仅代表委员敢于对某些中央机关提出批评,更不时可见针锋相对的“舌战”。先是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连遭政协委员“炮轰”,继而率先“发难”的委员又
编者按:近日,有关铁路公、检、法划归地方的消息经国家公务员局官方网站刊登后,即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这一改革新举措无不拍手称赞,并充满期许。    铁路公检法划归地方是权力回归    “年年说,年年不见动静”的铁路公检法转制工作终于有所动作了。可以说,铁路公检法转制划归地方成为国家公务员是权力的回归,是实现政企分离、理顺企业与公权关系的重要举措,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的公诉人徐灵菱在日前结束的第八届上海市优秀公诉人评选活动中荣登榜首,接受采访时,这位上世纪80年代出生,只有5年“检龄”的女检察官坦率地说——我无比欣喜,那是检察机关精心培育,并经过1800天的历练之后才有的全新蜕变。亲历上海市优公评选活动,犹能体会徐灵菱和其他获奖选手们的由衷喜悦。    “借助每3年一届的优秀公诉人评选,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检验的平台、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
采访人:石志坚  采访地点:上海监狱  采访对象:倪晓琳(化名)  入监缘由:诈骗罪有期徒刑7年    监狱正在召开“控诉罪恶大会”,台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声音十分凄惨,讲一句话便哽咽一次,情绪非常激动。她原来是一家福利工厂的负责人,因轻信一个女骗子的花言巧语,造成了福利工厂资金严重流失的惨痛后果。    我当时坐在听众席上,心情无比沉重。尤其是听到福利工厂余厂长资金被骗后的那段往事,我的心更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黑色幽默故事,发生在南京市浦口区交通局副局长赵俊的身上:  那天,他收下最大的一笔30万元贿赂款后,竟吓得不敢回家面对有“廉内助”之称且身为警察的妻子,于是驱车前往一家五星级大酒店洗桑拿。待他消除紧张情绪,准备退还这笔赃款时,赫然发现放在轿车后备箱内的30万元现金不翼而飞。  2008年2月27日,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异地开庭审理赵俊受贿一案。在法庭上,赵俊直呼“冤枉”……   
2007年的6月26日上午,在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看守所的一间戒备森严的羁押室里,陈仁,这个潜逃了十八年之久的河南籍逃犯,此时,即将被上海金山警方移交给河南警方。就在他低着头,用带着手铐的右手颤抖地在逮捕证上签完名字,抬起头的那一瞬间,猛地发现妻子拉着女儿竟站在了自己的面前。原来,这是金山警方特意安排他们“父女相认”并前来为他“送行”的。  此时此刻,陈仁望着妻子那爱恨交织的目光及女儿那迷茫的眼神
尹奉吉,号梅轩,本名禹仪,别名奉吉,1908年5月23日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礼山郡德山梁里。尹奉吉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李王朝(1997年,朝鲜国王李熙改国号为“大韩民国”)签署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殖民地。尹奉吉11岁时,亲身经历了“三一”独立运动。15岁那年,尹奉吉已饱读诗书,显示出超众的汉学才能。此后尹奉吉自学日语,日语后来成为尹奉吉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