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左右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建筑业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选择课程改革作为重点;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法研究应当与人类思维活动的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建筑业 课程改革
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78年至今,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起步、提高和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关系进一步的变化,社会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急剧增长,使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教领域独立占有一席不可替代之地[1]。民办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通过招生、就业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已日渐深入人心。它的出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家庭燃起希望之火,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对民办高职教育的种种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这种研究还落后于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这是因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应的研究课题不够深入与全面。民办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并不是哪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它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在高职教育刚刚兴起时,谁也未曾料到民办高职教育会如此顽强地生存。今天,对民办高职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分支。
本文就民办高职办学过程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意见。
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建筑业服务
随着浦东的开发与辐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较大的建筑业基地,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事实,估计这一状况至少持续五十年以上。从目前沪锡苏杭的发展势头看,大有抢占“世界级建筑业中心”的趋势。
毫无疑义,随着先进制造业在苏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极为抢手,经济的快速增长急需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一层次的人才,不排除本科阶段主动“降低”自己的培养层次;中职阶段力图“升高”自己的门槛,培育这一批人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头上。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心理准备,应对就业问题上来自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两面挤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的课题越来越广泛,从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学校定位、人才规格,到具体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训环节、基地建设等,无一不是讨论的对象。全方位的探索已蓬勃兴起。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关注。参加到研究行列的,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高职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十分广泛,甚至切入点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之所以出现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建筑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直接左右了开办此专业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我们必须看到,其现状离世界级的建筑业中心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与数量、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高技能人才素质与数量为例,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尤其在苏南知识密集型地区,更是如此。但是,从质量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人均创造的产值较为低下。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创造的平均产值仅为美国的1/16,德国的1/13。原因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潜力尚未得到足够的挖掘,用人机制还不十分灵活,人才浪费也较为严重,工程技术人员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建筑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5—20倍[2]。最后,引进外资的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对少,生产工艺及生产水平存在能耗高、有污染、物耗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除了反映市场的建筑业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外,高技能人才与市场的匹配能力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障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业不仅呼唤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呼唤培养高技能人才。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出现一方面市场需要人,另一方面高职培养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一尴尬局面。
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
针对先进建筑业对人才的特别要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需要认真进行一番思考。现结合我院的生源实例进行分析。
我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良好的声誉被社会所认可。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实践中,我院付出了艰难的努力,为中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赢得了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广泛称赞。招生是民办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由于经费来源、办学体制诸多方面的制约,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较低,导致进入我院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由于在高中阶段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出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高级中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集中精力辅导成绩好的学生,指望他们考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为母校增光。因种种原因,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只能在普通班、慢班,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应试教育、一考定终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残害,给他们的心灵或多或少带来不良影响。
但是,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接收了他们,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他们,使他们从中学时代的困难处境一下子也成为了“天之骄子”,也成了“金榜题名、众人羡慕”的大学生。在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有亲如兄姐的辅导员引领他们;有专家教授为他们上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传授他们技能;有启发他们创新能力的各种活动吸引他们。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从在中学被一些人看不起到大学“为了学生的一切”,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适应这种角色的急剧转变。表现在学习上,还保留有以前的某些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基本上不动笔墨,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考试前依靠老师划重点。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将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仅仅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潜能。先进建筑业呼唤的人才,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应试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这就给民办高职教育培养这类人才提供了机会。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改革十分艰巨,表现在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摆脱“学生进入民办”可能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适应先进建筑业提出的要求。历史的实践证明,有许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在实践中学会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获得了成功,甚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痕迹。例如在19世纪,英国机电工程师海维赛德,就没有受过大学的传统教育,但他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数学推导出发,使用海维赛德算子将微分方程化为代数方程求解,尽管受到学院理论派的强烈反对,但受到工程界的普遍欢迎,双方争论长达三十年之久,最终以工程界的广泛使用告一段落。
相反,许多应试能力极强的人,未必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未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分析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应试能力与投身于建筑业的创新能力是两件不同的事。应试能力是对传授的知识学习能力,而这种传授多为在课堂上进行的理论传授,是上千年人类知识的结晶与总和。而较高的职业技能除了在实习实训中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含有创新的成分。技能可以传授,创新却没有办法传授;技能可以学会,创新却没有办法学会。创新虽然不能传授与学会,但是可以启发、可以挖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实验实训环节启发学生。只要方法得当,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当,学生的潜能就完全可以发掘出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长为先进建筑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选取课程改革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中,有多种举措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较为明智的办法是选取课程改革为重点。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打牢基础有利于上层建设。要想建成一个稳固发展的专业,没有一门又一门过硬的课程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课程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集中了市场、行业所需的岗位要求,同时也直接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套设置合理的课程,有了一门课程合理的内容,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了基础。只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环节,多渠道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课程任务引领开始,经过项目课程、模块课程等多种形式,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作用下,就能寻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不同的课程,同一课程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有不同的教学法可供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教学等,无一不是期望做到两个结合:结合课程的特点;结合人类的思维特征。
课程教学法要与课程特点紧密相结合,这是毫无疑问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一定不同于大学物理学的教学方法,尽管它们都是基础课。不同的课程结合不同的教学法,几乎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同一门课程,却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给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一个表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节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程教学法要与课程特点紧密相结合的研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四、课程教学要与实训实践相结合
鉴于建筑专业的种种特征,本专业对实践要求极高。如果学生单单通过课堂的讲授接受知识,那么这种知识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我院建筑工程系在授课方法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方法,通过口授、录像、实训等多方面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真正感受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种优势特别体现在实训训练课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施工工艺的操作,对多种施工工艺有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院斥资购买多套实训设备,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开展多项实训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板工程、架子工、砌筑工程、建筑材料、土力学实验等。特别引入STSJ-3型顶击式两用振筛机、STGD-3型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76g100g)、WG-1C型三联低压固结仪(新款)、三轴仪、ZYY-ⅡB型十二联直剪预压仪、STSJ-5型智能电动四联直剪仪等仪器,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时,有了直接的视觉感受,不再觉得课堂上讲授的公式公理难以理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高专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拓宽生源,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对于建筑专业的发展要结合书本与实际,除了加强学生的实训训练之外,还应当带领学生到建设工地实地进行观察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志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J].江苏省’99民办教育学术论坛,1999-11-22.
关键词: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建筑业 课程改革
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78年至今,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起步、提高和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关系进一步的变化,社会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急剧增长,使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教领域独立占有一席不可替代之地[1]。民办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通过招生、就业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已日渐深入人心。它的出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家庭燃起希望之火,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对民办高职教育的种种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这种研究还落后于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这是因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应的研究课题不够深入与全面。民办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并不是哪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它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在高职教育刚刚兴起时,谁也未曾料到民办高职教育会如此顽强地生存。今天,对民办高职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分支。
本文就民办高职办学过程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意见。
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建筑业服务
随着浦东的开发与辐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较大的建筑业基地,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事实,估计这一状况至少持续五十年以上。从目前沪锡苏杭的发展势头看,大有抢占“世界级建筑业中心”的趋势。
毫无疑义,随着先进制造业在苏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极为抢手,经济的快速增长急需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一层次的人才,不排除本科阶段主动“降低”自己的培养层次;中职阶段力图“升高”自己的门槛,培育这一批人才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头上。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心理准备,应对就业问题上来自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两面挤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的课题越来越广泛,从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学校定位、人才规格,到具体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训环节、基地建设等,无一不是讨论的对象。全方位的探索已蓬勃兴起。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关注。参加到研究行列的,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高职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十分广泛,甚至切入点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之所以出现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我认为建筑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直接左右了开办此专业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但我们必须看到,其现状离世界级的建筑业中心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与数量、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以高技能人才素质与数量为例,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尤其在苏南知识密集型地区,更是如此。但是,从质量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人均创造的产值较为低下。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创造的平均产值仅为美国的1/16,德国的1/13。原因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潜力尚未得到足够的挖掘,用人机制还不十分灵活,人才浪费也较为严重,工程技术人员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建筑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5—20倍[2]。最后,引进外资的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对少,生产工艺及生产水平存在能耗高、有污染、物耗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除了反映市场的建筑业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外,高技能人才与市场的匹配能力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障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建筑业不仅呼唤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呼唤培养高技能人才。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出现一方面市场需要人,另一方面高职培养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一尴尬局面。
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
针对先进建筑业对人才的特别要求,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需要认真进行一番思考。现结合我院的生源实例进行分析。
我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以良好的声誉被社会所认可。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实践中,我院付出了艰难的努力,为中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赢得了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广泛称赞。招生是民办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由于经费来源、办学体制诸多方面的制约,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较低,导致进入我院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由于在高中阶段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出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高级中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集中精力辅导成绩好的学生,指望他们考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为母校增光。因种种原因,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只能在普通班、慢班,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应试教育、一考定终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残害,给他们的心灵或多或少带来不良影响。
但是,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接收了他们,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他们,使他们从中学时代的困难处境一下子也成为了“天之骄子”,也成了“金榜题名、众人羡慕”的大学生。在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有亲如兄姐的辅导员引领他们;有专家教授为他们上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传授他们技能;有启发他们创新能力的各种活动吸引他们。
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从在中学被一些人看不起到大学“为了学生的一切”,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适应这种角色的急剧转变。表现在学习上,还保留有以前的某些不良习惯,上课不专心,基本上不动笔墨,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考试前依靠老师划重点。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将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仅仅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潜能。先进建筑业呼唤的人才,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应试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这就给民办高职教育培养这类人才提供了机会。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改革十分艰巨,表现在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摆脱“学生进入民办”可能产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适应先进建筑业提出的要求。历史的实践证明,有许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在实践中学会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获得了成功,甚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痕迹。例如在19世纪,英国机电工程师海维赛德,就没有受过大学的传统教育,但他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数学推导出发,使用海维赛德算子将微分方程化为代数方程求解,尽管受到学院理论派的强烈反对,但受到工程界的普遍欢迎,双方争论长达三十年之久,最终以工程界的广泛使用告一段落。
相反,许多应试能力极强的人,未必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未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分析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应试能力与投身于建筑业的创新能力是两件不同的事。应试能力是对传授的知识学习能力,而这种传授多为在课堂上进行的理论传授,是上千年人类知识的结晶与总和。而较高的职业技能除了在实习实训中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含有创新的成分。技能可以传授,创新却没有办法传授;技能可以学会,创新却没有办法学会。创新虽然不能传授与学会,但是可以启发、可以挖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实验实训环节启发学生。只要方法得当,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当,学生的潜能就完全可以发掘出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长为先进建筑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选取课程改革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中,有多种举措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较为明智的办法是选取课程改革为重点。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打牢基础有利于上层建设。要想建成一个稳固发展的专业,没有一门又一门过硬的课程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课程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集中了市场、行业所需的岗位要求,同时也直接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套设置合理的课程,有了一门课程合理的内容,就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了基础。只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环节,多渠道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课程任务引领开始,经过项目课程、模块课程等多种形式,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作用下,就能寻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课程教学法的研究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不同的课程,同一课程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有不同的教学法可供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教学等,无一不是期望做到两个结合:结合课程的特点;结合人类的思维特征。
课程教学法要与课程特点紧密相结合,这是毫无疑问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一定不同于大学物理学的教学方法,尽管它们都是基础课。不同的课程结合不同的教学法,几乎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同一门课程,却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给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一个表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节目。课程教学法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程教学法要与课程特点紧密相结合的研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四、课程教学要与实训实践相结合
鉴于建筑专业的种种特征,本专业对实践要求极高。如果学生单单通过课堂的讲授接受知识,那么这种知识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我院建筑工程系在授课方法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方法,通过口授、录像、实训等多方面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真正感受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这种优势特别体现在实训训练课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施工工艺的操作,对多种施工工艺有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院斥资购买多套实训设备,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开展多项实训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板工程、架子工、砌筑工程、建筑材料、土力学实验等。特别引入STSJ-3型顶击式两用振筛机、STGD-3型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76g100g)、WG-1C型三联低压固结仪(新款)、三轴仪、ZYY-ⅡB型十二联直剪预压仪、STSJ-5型智能电动四联直剪仪等仪器,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时,有了直接的视觉感受,不再觉得课堂上讲授的公式公理难以理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高专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拓宽生源,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对于建筑专业的发展要结合书本与实际,除了加强学生的实训训练之外,还应当带领学生到建设工地实地进行观察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志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J].江苏省’99民办教育学术论坛,199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