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云南省永胜县分水岭矿区是近年发现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矿化多产于斑岩体中部外侧(喇叭箐断裂两侧)及部分岩枝的节理裂隙中,矿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矿区主要侵入岩锆石LA-
【机 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有色地质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永胜县分水岭矿区是近年发现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矿化多产于斑岩体中部外侧(喇叭箐断裂两侧)及部分岩枝的节理裂隙中,矿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矿区主要侵入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含矿石英二长斑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6.0±0.2Ma,表明分水岭矿区斑岩体为古近纪始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斑岩体Si O2含量变化较大(53.7%~71.06%),高钾(1.67%~6.1%)和碱(Na2O+K2O平均值〉8%),A/CNK为0.35~1.
其他文献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被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生态文明问题,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和环保是越来越重视.
清朝初期统治者较为开明,尽力发展生产并减轻农民的负担,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和平安定的'康乾盛世'.清朝中叶,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除
2005年9月24-25日,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东京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民国初年是中国林政的重要转型期.当时对林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的设立、相关民间社团组成、一系列森林法规颁布,都着意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掀起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灰色文明)
传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这种理论树立了有限物质资源通过循环可以无限地被利用的观念,也为环境的持续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