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突出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统筹城乡、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又一新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指出方向和目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提出来,这在我国是第一次。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农民,也不是泛指一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应是特指专业从事农村社会管理、技能服务、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对象上看,主要包括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从结构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是多层次的,要符合人才金字塔结构;从能力要求上看,主要是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民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都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明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调整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职业农民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培养职业农民要求的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
二、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路径
受传统务农思想观念和城乡、工农差距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十分严重,短时间让毕业生大批量到农村就业、创业难以实现。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改变传统的培养路径,改学生上来学为学校将教育送下去,即大规模、多层次开展“送教下乡”,让已扎根农村从事农村社会管理、开展技术服务和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农业种养大户、农村青年就地就近接受教育培训。农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农民证书培训都要结合本层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开展送教下乡,让农民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培训,就地取材就地培养,多层次培养留得下、扎得根、用得上的职业农民。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在农村基层,结合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为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民专业培训机构搭建送教下乡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广大农技人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和为农服务的平台,为农民就地就近、半农半读接受教育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为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提供成果转化、试验示范的平台。
四、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要保证其长久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化建设,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制度支持。一是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农科专业免学费制度,对留在农村务农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一律给予生活资助,免除学费;
三是建立农业大学、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免费制度,鼓励农村青年学农、务农;四是建立农业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规模化养殖、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公益事业岗位、农村经济人实行职业资格准入,确保有限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营造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
推进农民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国家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吸引广大留乡务农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等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营造适合职业农民成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使职业农民与一、二产业就业人员,在教育、保险、医疗、退休等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对待。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量部分向职业农民倾斜。三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保险、技术支持;四是对贡献突出的职业农民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宣传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 齐 国
一、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提出来,这在我国是第一次。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农民,也不是泛指一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应是特指专业从事农村社会管理、技能服务、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对象上看,主要包括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从结构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是多层次的,要符合人才金字塔结构;从能力要求上看,主要是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民专业教育培训机构,都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明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目标,调整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职业农民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培养职业农民要求的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
二、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路径
受传统务农思想观念和城乡、工农差距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十分严重,短时间让毕业生大批量到农村就业、创业难以实现。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改变传统的培养路径,改学生上来学为学校将教育送下去,即大规模、多层次开展“送教下乡”,让已扎根农村从事农村社会管理、开展技术服务和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农业种养大户、农村青年就地就近接受教育培训。农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农民证书培训都要结合本层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开展送教下乡,让农民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培训,就地取材就地培养,多层次培养留得下、扎得根、用得上的职业农民。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在农村基层,结合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为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民专业培训机构搭建送教下乡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广大农技人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和为农服务的平台,为农民就地就近、半农半读接受教育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为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提供成果转化、试验示范的平台。
四、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要保证其长久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化建设,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制度支持。一是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非全日制农科专业免学费制度,对留在农村务农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一律给予生活资助,免除学费;
三是建立农业大学、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免费制度,鼓励农村青年学农、务农;四是建立农业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规模化养殖、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公益事业岗位、农村经济人实行职业资格准入,确保有限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营造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
推进农民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国家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吸引广大留乡务农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等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营造适合职业农民成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使职业农民与一、二产业就业人员,在教育、保险、医疗、退休等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对待。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量部分向职业农民倾斜。三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保险、技术支持;四是对贡献突出的职业农民给予表彰奖励,大力宣传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 齐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