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而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主体地位失落的现象。本文笔者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个方面谈谈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激发 确保 落实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1-02
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悟,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的失落。新课程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论揭示阅读是一人积极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章交流的过程,“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的交流是老师或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用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目标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认识阅读能力的作用,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实际的学习过程看,中学生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就。因此,让学生明白努力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欲望。
2.明确三个教学目标,体验阅读的作用,保持学习欲望。
在新学期开始时,引导学生学习书前的“写在前面”,让学生清楚这一册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新单元之前,则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使他们清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样,在每课教学之前布置预习时也会简单告知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读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阅读一份《闽北日报》,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报中知道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文体出现的,报纸有什么样的形式,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这些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文章有什么特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们轻轻一点,这些问题在第一课中都告诉了我们,他们对自己要学的内容认为“需要”,学起来有劲,激发主体意识。
二、以正确的观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才有切实的保障。
1.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它要求重视人的自主性、平等性、发展性、差异性,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这些规定意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潜意识中没有学生的存在”,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倡导达教师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参与者”。
2.变“师道尊严”为“伙伴、朋友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人权,师生之间应如同志、朋友、相互尊重,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正如新课标所确认的“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三、构建新型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学生自己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所以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1.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学阅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如果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独特理解视为“异类”而一棍子打死,那么学生的个性化就会被扼杀。课堂中经常会讨论一些发散思维题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有个学生突然愤愤地说“元方不对,得理不饶人!”,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似的,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话说。赞成的以元方“入门而不顾”为据,反对的以“友”自己“过中不至”却怒骂陈太丘“非人哉”为据。你能用你认定的“标准答案”来否定他们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才会理解文本。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又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苦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真切体验后,才能“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4.注重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拔。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最后一课》有些学生提出“小弗朗士多大了?”“ 小弗朗士成绩好吗?”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其次,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求规律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宋定伯捉鬼》一文,课文提示认为“人能胜鬼”有“积极意义”。但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引导,有的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宣扬人鬼之道,不科学;张扬坑骗之术,是不善,没有什么积极可言。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创新潜能才会不断被挖掘、发挥。
5.注重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教师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中阅读的方法,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在课外的阅读中增长知识体验阅读快乐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总之,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转变观念,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独抒己见提供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体现阅读教学本质。
【关键词】激发 确保 落实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1-02
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悟,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的失落。新课程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论揭示阅读是一人积极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章交流的过程,“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的交流是老师或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用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目标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认识阅读能力的作用,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从实际的学习过程看,中学生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则直接影响自身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就。因此,让学生明白努力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欲望。
2.明确三个教学目标,体验阅读的作用,保持学习欲望。
在新学期开始时,引导学生学习书前的“写在前面”,让学生清楚这一册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新单元之前,则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使他们清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样,在每课教学之前布置预习时也会简单告知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读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阅读一份《闽北日报》,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读报中知道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文体出现的,报纸有什么样的形式,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这些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文章有什么特点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们轻轻一点,这些问题在第一课中都告诉了我们,他们对自己要学的内容认为“需要”,学起来有劲,激发主体意识。
二、以正确的观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才有切实的保障。
1.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它要求重视人的自主性、平等性、发展性、差异性,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这些规定意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改变“潜意识中没有学生的存在”,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倡导达教师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参与者”。
2.变“师道尊严”为“伙伴、朋友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人权,师生之间应如同志、朋友、相互尊重,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正如新课标所确认的“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性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三、构建新型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学生自己读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所以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1.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学阅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如果为了捍卫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独特理解视为“异类”而一棍子打死,那么学生的个性化就会被扼杀。课堂中经常会讨论一些发散思维题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有个学生突然愤愤地说“元方不对,得理不饶人!”,这下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似的,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话说。赞成的以元方“入门而不顾”为据,反对的以“友”自己“过中不至”却怒骂陈太丘“非人哉”为据。你能用你认定的“标准答案”来否定他们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2.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紫藤萝瀑布》、《挖荠菜》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才会理解文本。又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本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3.注重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又如《背影》,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苦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等。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真切体验后,才能“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4.注重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发问及时点拔。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最后一课》有些学生提出“小弗朗士多大了?”“ 小弗朗士成绩好吗?”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其次,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如组合比较法、探求规律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宋定伯捉鬼》一文,课文提示认为“人能胜鬼”有“积极意义”。但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引导,有的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宣扬人鬼之道,不科学;张扬坑骗之术,是不善,没有什么积极可言。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创新潜能才会不断被挖掘、发挥。
5.注重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教师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中阅读的方法,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在课外的阅读中增长知识体验阅读快乐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总之,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转变观念,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独抒己见提供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体现阅读教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