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水韵”到《中华通韵》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临汾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许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中华通韵》(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下称《通韵》)。这是“平水韵”发布790年后的今天,平水(临汾)人写的又一部韵书,我甚感惊喜。开卷展读,头脑里产生了一连串关于诗、韵的想法:诗文与音韵有什么关系?“平水韵”在诗词史上是什么地位?《中华通韵》好在哪里?诗词如何实现复兴之梦?等等。
  无诗不韵 无韵不诗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合辙押韵是诗词歌赋有韵之文的基本特征。它的作用是为了形成语音上的回环美,是增进语言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
  诗必有韵,无韵不成诗,诚如《中华通韵》所言:“韵乃诗之门槛”。远在“诗”“歌”“韵”“律”概念尚未建立的时候,民间就有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等数不清的多个时期多种方言的悦耳说唱。后来人们把其中造成悦耳的句尾称作“韵”,说出来的称作“诗”,唱出来的称作“歌”,奏乐及唱歌时伴奏要遵循的规矩称作“律”,从而最初建立了以上四个概念。把民间的诗、歌搜集删选出305首并各冠以《击壤歌》等不同名称,最后文字化到同一本书里,就诞生了《诗》(在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遂改名《诗经》)。由此可见,诗与韵“相生相伴,共名共实”(《中华通韵》语),所说不谬!人们看到的天空火球是太阳,感到的火球温暖是阳光。诗与韵的关系,恰如太阳与阳光的关系,两不分离。“无韵之诗”的说法,正如“无光之日”一样不妥!于是,最新几版《现代汉语词典》把“诗”定位成了“有节奏、韵律”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华通韵》序言说,自近体诗勃兴以来,“诗非诗,以音韵格律判;好不好,以意境神采胜”,我很赞成这一观点。其意是说,近体诗的技术门槛是音韵格律,否则不称其为近体诗;近体诗的艺术水平在意境神采,低则不能称其为好近体诗。如果撤掉格律门槛,保留音韵门槛,也就成了对一般概念上的诗的技术要求——规矩。匠人以规矩画圆方,诗人以韵做诗,二者本同一理。
  “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是说人的情感倾向等在心为志,诗能表达心中之志。诗人做诗言志时,案头或心头的韵书便是诗人的工具书。因此说,韵是诗人的言志之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说诗居文之首,那么我们可以说,韵成诗之功。
  “平水韵”出非同凡响
  有韵即有韵书。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汉语韵书起源于汉末,相传最早的韵书是魏代李登的《声类》,尔后历朝历代均有著述。这是因为“韵书追语音而生”(《中华通韵》语)。
  历史到了南宋,金人于公元1127年入主中原,之后百年间,中原诗人和科举用韵一直沿用北宋时期的旧韵——《大宋重修广韵》(206韵)或者其修订版本《集韵》、《礼部韵略》。这些都是非常照顾中原尤其金都汴梁地区语音的韵书,对金大都以北地方语音的兼容度很低。一方面因为基础语音上的先天偏颇,一方面因为百年来的语音渐变的累积(称作历史音变),上述旧韵与当时语音的隔阂日渐加深,这就使得平水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简称“平水韵”)应运而生。他利用图书馆员的职业之便,参阅了几代旧韵书,如《切韵》(193韵)、《唐韵》(195韵)、《大宋重修广韵》等,汲取了修韵的方法营养;又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唐人,尤其是河南籍诗人杜甫的用韵规律,这意味着仍选中原语音为基础语音;还研究了当时北方尤其北京籍诗人刘瞻等的用韵规律,这意味着增大了对金大都方言的兼容度;还把南方如绍兴诗人陆游传到北方金地的诗词进行了研究,这意味着或多或少兼顾到了南方方言。可以说,任何旧韵书都不如“平水韵”兼顾的语音如此广泛。于是,此书面世不久便被定为官韵,成为金代后期乃至元、明、清多代科考的法定标准韵书。直到普通话推广的早期,“平水韵”依然坚挺。可见,“平水韵”为文明诗国的繁荣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勋。
  诚然,从《隋切韵》、《唐韵》、《宋广韵》到《平水韵》的“纵向发展”,到了“平水韵”这一代的确出现了按照韵文种类“横向分家”的现象。戏曲界首先逃离“平水韵”而分家,由周德清在元泰定元年修成《中原音韵》,这是因为北曲艺人要凭唱曲过活,一旦声韵失谐,生计必然受损,所以不得不分家。之后清代的词界逃离,从而修成《词林正韵》(其实基于“平水韵”的通押规则),民国时期的京剧界逃离从而修成《十三辙》。情况大同小异,根子皆在变化了的语音。
  语音一统 旧韵渐衰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推广普通话,史无前例的全国语音大统一的局面出现了。统一语音跟统一音韵,此二者本该是联动工程。然而,我国推广普通话几十年至今,既以诗国为傲,又无统一诗韵。旧的韵书无人问津,新的韵书不能服众,徒唤奈何!这境况,唐后仅此一回。诗人面对旧韵之衰和新韵之憾,莫衷一是,做诗时也就平添了一份纠结,很不利于诗词事业的发展,犹如残规画圆,画而不圆。这道理,人人都懂。设身处地想一想,几十年来有多少诗人的多少信心和才思因此而化为乌有?这猜问,让人心乱。于是,精品诗词歌赋创作疲软,精神正能量传播不畅,主流价值观形成乏力,就多了一种原因。这逻辑,前因小后果大。上述四“这”,使人生忧。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对于普通话,任何一本好的韵书的基础语音无论能覆盖、兼顾多大区域,而在本质上都是方言,“平水韵”也是这样。“平水韵”原本具有的广泛兼容性的优良品质,在普通话面前反而成了致命缺点。其次,从注音方法上讲,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较之反切注音是一次极大飞跃,必然使得流行了一千七八百年的反切注音法老韵书大受冷落(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解放,新诗歌取代旧诗体,作者在韵律方面可以不受约束,只是凭自己的韵感自由创作。
  1957年元月,毛泽东主席在与诗人臧克家谈诗时曾提议:“搞一本新诗韵——专为写新诗用的较宽的韵书。”这里的“较宽”,应是相对于“平水韵”(106韵)、“中原音韵”(19韵部)的较宽,应是符合当前新诗写作实际状况的较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的遗愿至今仍未成为现实:“较宽”的韵书也“较多”,但能够像“平水韵”那样世所公认、奉为圭臬者迄未有矣!
  破茧而生 或领风骚
  许俊梁先生的《中华通韵》着实叫我眼前一亮!
  《通韵》以普通话为基础,共列出13个韵部;各韵部分阴阳上去4个声调;字表共收录汉字10520个,是迄今韵书收录最多者;各韵部的用韵举例则是对以往作品的按韵分类,起到枚举佐证作用;其中,《中华通韵的划韵原理及标准》一节,是其严谨理论成果的集中展现。
  《通韵》的创新之处,每每可见。《通韵》在研究声韵史的基础上,首度系统地指明和揭示了自古至今韵书的发展台阶与规律;首创了韵书充分论证和广泛枚举这一严谨的著作方法及范例;首创了基于普通话的严密的划韵理论及标准,从而以空前简约的13个韵部面世(其中有4个全新韵部);首创了韵纽与注音合二为一的体例;首度提出一本好韵书应具备的条件;首度向各种韵文及对联创作提供普通话韵律支持等等。上述六“首”,堪当其新。
  《通韵》首度提出了一本好韵书应具备四个要件。“韵书可称科学合理者,当具四有:一有通行的语音支持;二有和谐的效果表现;三有清晰的原理体系;四有可逆的划韵标准。”我翻阅过一些韵书,觉得它们均不同时具备这四个要件。《通韵》则不然,立言立行,独善其学,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韵书。
  如上所述,目前我国诗词歌赋创作队伍的文学素养并不低,所缺者仅仅是统一的韵书。也就是说,韵文创作的艺术基础已经具备,技术阀门尚未打开。我认为,旧韵荣退,《通韵》荣登,应是诗词乃至韵文复兴的技术阀门。我工作、生活在尧都平水,十多年来以平水为傲、为亲,也试着用“平水韵”写了一些不成熟的诗词,平水情怀不言而喻。如果普通话尚未普及,我敢说“平水韵”仍会独步诗坛。然而,普通话时代呼唤新韵,平水韵及所有以方言为基础的旧韵,到了佩带着赫赫文化勋章光荣退出现实诗坛的时候了(在学坛,这些旧韵还能为语言学专家找回古音起到作用)。
  为了诗国的韵文事业及国民教化大局,应当由普通话支持、效果和谐、原理清晰、标准可逆的《通韵》取而代之。这也巧合地或说戏剧化地实现了“平水人的平水韵”与“平水人的中华通韵”的历史性交接。
  我期待着,别有灵性的平水的涟漪再起,真会迎来“超唐越宋的崭新文化世纪”!
  (作者系西山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其他文献
“智库”者,系指汇聚高级人才,能为政府机构、企业商家……提供咨询服务的组织或团体。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国的智库蓬勃发展,尤其是“民间智库”应运而生,“知识英雄”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早春时节三月末的《新京报》和四月初的《中关村》都有关于中国智库的长篇报道,前者的标题是《民间智库“倒逼”官方智库改革》,后者的标题是《民间智库:寻找自己的细分
期刊
说起中法大学,就必须提及到李石曾先生。李石曾,名煜瀛,1902年赴法留学,堪称中国留法第一人。他虽出身名门,但立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他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1906年,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又在巴黎组织成立了世纪社,其宗旨是出版、研究、教育、社会,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20年,李石曾与蔡元培首先在北京西山创办中法
期刊
《新京报》载:联想控股3000万投资茶业。这是柳传志先生继投资水果行业超10亿元后进军茶叶领域的“宣言书”,柳氏“大手笔”再次泼墨染绿农业,让“柳粉”们生发更多的联想。  柳传志缔造联想创造“世界奇迹”后,“移情别恋”,对农业情有独钟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旧闻。三年前,“丁磊养猪”,“老柳种菜”,美其名曰“贵在创意”。如果说“丁磊养猪”是大佬玩票的话,至今“丁氏猪”比国宝熊猫还难得一见,更不要说享口福了
期刊
自从2011年11月11日上线以来,传课网一直是在线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由国内资深互联网人士创立的传课网,骨干创业成员出自腾讯、金山等国内顶尖的互联网企业,让其一开始就聚焦了大众的眼球。传课网在融资的道路上也走得顺风顺水,在创业之前,几位创始人就已经准备好了创业资金,并获得天使投资人刘韧的投资,传课网成立后,刘韧任董事长;此后,传课网又获得天使机构阿米巴的投资,以及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erte
期刊
杨曦沦是国信品牌评价科学研究院院长、奥运品牌学者、品牌资产管理专家,对众筹的本质和中国特色有独特思考。在众筹热潮到来之时,本刊记者就众筹引发的经济模式变化等话题,采访了杨先生。  《中关村》:众筹这个经济模式有什么特点?  杨曦沦:众筹造成了消费、投资一体化,它能把互联网的趣和利结合在一起。互联网上的项目,要么有趣,要么有利,我觉得这是在众筹的第一个特点。第二特点,众筹是让大家把闲钱用起来。人们手
期刊
就近入学对于课外培训机构的影响只能是利,没有弊。  义务制教育就近入学不仅是国策,还是各国国际性的政策。欧洲很多先进国家也是就近入学,很多国家为了把孩子的教育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很多国家是开微型小学。咱们中有一些人是很偏僻的村里面出来的。中国前几年没有办法走了一些路,一个村里有时候出不来一个大学生,整个乡才能出一个大学生,像我这样可能是方圆几十里地就几个考出来了。  前几年乡改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新东方就是一帮卑微的人实现的一个伟大的梦想。在新东方,很少有“官二代”和“富二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草根出身起,我们每个人都有屌丝情怀,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来没有忘记过,有更高的山可以爬,更长的路可以走。我们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些成功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但也不全部是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尽管这个时代还有很多的毛病和问题,但是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有哪一
期刊
老屋自然是在家乡海拉尔市父母居住了几十年的旧居,十分简陋的两居室。去年老母亲去世了,我就把父亲接到了北京。老家再无人,老屋就锁了门。  这次家乡政府请我去讲课,往返二十四小时,昨晚住在呼盟宾馆。上午讲课,中午饭后有两个小时,回家看看吧。  开了房门,一切如旧。屋子收拾的整整齐齐,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来,严冬日子里室内温暖如春。姐夫定期来浇花,几盆木菊枝繁叶茂。这不像是空置了一年多的居室,倒像是主人
期刊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相信在北京海淀北部西山深处,至今仍隐秘着一座由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特色建筑组合成的、融汇了中法文化源流的花园别墅式历史遗迹,这就是那座在中国近代就将北京西山文化与法国教育文化结缘的法国人贝熙业先生的花园别墅,现在人称之为贝家花园的地方。  从海淀北部的北清路,一直向西行驶到路的尽头,左转穿过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北安河村,到达村子西口的西山脚下,从这里抬眼可以望见,那布满了郁郁
期刊
早在2002年,在线教育其实就已面世。当时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黄冈中学等国内知名中学相继开办的网校,就是在线教育的最初模型。但在线教育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2013年,并且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中国。经过一年多的酝酿,2014年在线教育市场已经成了目前最能吸金的产业。清科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中国在线教育领域投资案例共25笔,数十亿资金涌入,平均每天新增2.6家企业,全年新增近千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