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调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教师,引导师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给广大师生提供成长的舞台。
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研究者们见仁见智。日前一位资深校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概括了这样几句话:学生厌学,教师倦怠,校长孤单。主要是说学校缺乏一种学习文化。据笔者了解,他的观点还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文化是什么?学者们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而学校文化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应有的精神和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之和。学习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热爱学习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健康的学习风气等。是否具有健康的新型学习文化关系着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所高效率的学校。
如何建设新型学习文化呢?近年我国一些学校尝试通过在学校管理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促进学校新型学习文化的建设,并以学习文化为核心,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取得了促进学生和学校工作发展的积极成果。如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做到立志、勤奋、有恒、反思,并将这些有益的要求融入学校的校训和发展目标;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运用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教师合作共享;通过观念倡导、制度建设、开展培训、组织科研、营造氛围等途径,建设学校良好的学风。这些探索和经验都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一、落实以人为本,挖掘教师潜能
强调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教师,引导师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给广大师生提供成长的舞台。
北京第166中学是一所名校。近年他们提出“要把166中学办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共同愿景,提出学校要创造一切机会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精彩,都有成就,都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进而实现把学校办成乐园的崇高境界。学校还帮助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展示风采;校长书记深入到各年级,与年级组长共同承担年级管理;教育教学主管干部与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共同承担年青教师工作室的工作,大家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和目标……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了教师潜能的发挥,大家纷纷钻研业务,开展教研,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学习与工作方式的变革。
二、继承劝学古训,融入办学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劝学、励志、谋学的主张和论述,如立志、勤奋、有恒、反思等古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教育规律、成才规律的要求。用其对师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对养成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培养自觉的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反思习惯,并最终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有积极作用。
首先,将立志作为努力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学校的管理者应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志向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古人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充分说明了立志对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意义,这与现代管理理论中所说的“自我超越”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者要善于激发起师生向更高学习目标或发展目标努力的斗志。
其次,将勤奋作为取得学习、工作成效的基本途径。多年以前许多学校的墙壁上都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励志标语,激励了一代代学子刻苦学习。在倡导快乐学习的今天,虽然有人对这样的提法提出质疑,但笔者仍然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要想于轻松嬉戏中学有所成是很难成功的。
再次,在学习上做到“有恒”,是积淀学习成果、养成学习习惯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教育要为他们今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地接受培训和教育,正像我国教育管理专家魏书生所说:“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就是说学校要营造一种让教师静下心来育人的学习文化,创造一种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对策。
最后,让大家学会反思,是不断推动学业进步、素质提高的积极力量。提倡反思,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可贵教育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是每天要从多方面反省自己。当然,古人主要是从道德领域自省,但这些仍对我们建立学习文化有重要的启发。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能够反思监控自己学习过程的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生,是具有重要学习能力的优秀学生;能够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师是反思型的教师。有人说反思型的教师能够改进自身工作,因而是成熟的优秀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中倡导反思的意识,形成反思的习惯,积累反思的成果,使反思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文化。
北京汇文中学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包括:志存高远,有报国为民之理想;严格律己,有道德高尚之行为;视野开阔,有博取广学之欲念;特长突出,有攀登高峰之能力;自强自立,有苦学实干之行动……这里汇集了传统文化中对学生崇高志向、进取心、刻苦学习等许多共性要求。正是这样的“素质目标”和注重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育人模式,促使汇文中学始终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文化。
三、践行和谐理论,建设学习型组织
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精华所在。《学记》在规定学生进修学业的重点时就提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表明了古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今天一些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帮助教师发展、形成教师团队中合作共享的良好风气这些问题。践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形成师生合作共享的习惯对建设学校的学习型组织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型组织一旦建立,新型的学习文化也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仁无利爱”与“以德报德”思想方法为指导,提出“让爱传承,构建和谐”的办学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他们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间的对话、交流与资源的整合,以课题或主题活动为线索,让大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参与教育活动。于是,教师的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其研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师群体整体进步,团队学习的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有些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不但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教研活动,还将训练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统一考虑。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了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
四、统筹安排,建设学校良好学风
学校建设新型的学习文化要转变观念,统筹安排。通过观念倡导、制度建设、开展培训、组织科研、丰富活动、营造氛围等途径,逐步改善学校的学风,最终形成学校良好的新型学习文化。毋庸置疑,好的学习文化可以帮助学校师生取得良好的发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专门的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师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和“闪光点”,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这些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影响学校的师生,改善师生的行为,为建设学校新型的学习文化服务。
(责编 子 君)
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研究者们见仁见智。日前一位资深校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概括了这样几句话:学生厌学,教师倦怠,校长孤单。主要是说学校缺乏一种学习文化。据笔者了解,他的观点还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文化是什么?学者们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而学校文化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应有的精神和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之和。学习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热爱学习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健康的学习风气等。是否具有健康的新型学习文化关系着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所高效率的学校。
如何建设新型学习文化呢?近年我国一些学校尝试通过在学校管理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促进学校新型学习文化的建设,并以学习文化为核心,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取得了促进学生和学校工作发展的积极成果。如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做到立志、勤奋、有恒、反思,并将这些有益的要求融入学校的校训和发展目标;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运用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教师合作共享;通过观念倡导、制度建设、开展培训、组织科研、营造氛围等途径,建设学校良好的学风。这些探索和经验都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一、落实以人为本,挖掘教师潜能
强调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教师,引导师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给广大师生提供成长的舞台。
北京第166中学是一所名校。近年他们提出“要把166中学办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共同愿景,提出学校要创造一切机会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精彩,都有成就,都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进而实现把学校办成乐园的崇高境界。学校还帮助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展示风采;校长书记深入到各年级,与年级组长共同承担年级管理;教育教学主管干部与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共同承担年青教师工作室的工作,大家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和目标……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进了教师潜能的发挥,大家纷纷钻研业务,开展教研,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师生学习与工作方式的变革。
二、继承劝学古训,融入办学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劝学、励志、谋学的主张和论述,如立志、勤奋、有恒、反思等古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教育规律、成才规律的要求。用其对师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对养成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培养自觉的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反思习惯,并最终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有积极作用。
首先,将立志作为努力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学校的管理者应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志向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古人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充分说明了立志对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意义,这与现代管理理论中所说的“自我超越”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者要善于激发起师生向更高学习目标或发展目标努力的斗志。
其次,将勤奋作为取得学习、工作成效的基本途径。多年以前许多学校的墙壁上都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励志标语,激励了一代代学子刻苦学习。在倡导快乐学习的今天,虽然有人对这样的提法提出质疑,但笔者仍然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要想于轻松嬉戏中学有所成是很难成功的。
再次,在学习上做到“有恒”,是积淀学习成果、养成学习习惯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教育要为他们今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地接受培训和教育,正像我国教育管理专家魏书生所说:“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就是说学校要营造一种让教师静下心来育人的学习文化,创造一种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对策。
最后,让大家学会反思,是不断推动学业进步、素质提高的积极力量。提倡反思,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可贵教育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是每天要从多方面反省自己。当然,古人主要是从道德领域自省,但这些仍对我们建立学习文化有重要的启发。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能够反思监控自己学习过程的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生,是具有重要学习能力的优秀学生;能够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师是反思型的教师。有人说反思型的教师能够改进自身工作,因而是成熟的优秀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中倡导反思的意识,形成反思的习惯,积累反思的成果,使反思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文化。
北京汇文中学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学生素质培养目标包括:志存高远,有报国为民之理想;严格律己,有道德高尚之行为;视野开阔,有博取广学之欲念;特长突出,有攀登高峰之能力;自强自立,有苦学实干之行动……这里汇集了传统文化中对学生崇高志向、进取心、刻苦学习等许多共性要求。正是这样的“素质目标”和注重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育人模式,促使汇文中学始终保持了优秀的学习文化。
三、践行和谐理论,建设学习型组织
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精华所在。《学记》在规定学生进修学业的重点时就提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表明了古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今天一些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帮助教师发展、形成教师团队中合作共享的良好风气这些问题。践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形成师生合作共享的习惯对建设学校的学习型组织是十分必要的。学习型组织一旦建立,新型的学习文化也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仁无利爱”与“以德报德”思想方法为指导,提出“让爱传承,构建和谐”的办学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他们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间的对话、交流与资源的整合,以课题或主题活动为线索,让大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参与教育活动。于是,教师的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其研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师群体整体进步,团队学习的基本模式已经形成。
有些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不但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教研活动,还将训练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统一考虑。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了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
四、统筹安排,建设学校良好学风
学校建设新型的学习文化要转变观念,统筹安排。通过观念倡导、制度建设、开展培训、组织科研、丰富活动、营造氛围等途径,逐步改善学校的学风,最终形成学校良好的新型学习文化。毋庸置疑,好的学习文化可以帮助学校师生取得良好的发展。为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专门的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师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和“闪光点”,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这些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影响学校的师生,改善师生的行为,为建设学校新型的学习文化服务。
(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