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半仙与女酒王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eter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场雪后,海半仙从酒坊出来对翠屏说,酒花开得刚好,再过一礼拜可以蒸酒了,今年得再请个伙计。翠屏说,昨天来了个后生,手脚挺麻利的,你看看再说。
  第二天,在酒坊忙乎的海半仙听到身后响起积雪踩踏的声响,嘎吱嘎吱,海半仙转过身,一个夹着蓝印花包裹的后生朝他过来。
  李初七站在海半仙面前,头发短短,眉清目秀。海半仙问了他几个蒸酒的事儿,他都答得上。海半仙点点头说留下。李初七特别勤快,天天在酒坊扫地擦锅听发酵,话不多,活不少。没事闲下来坐在角落听老伙计们闲聊,他们会聊喝酒,聊蒸酒,当然也聊女人。
  这天,看门的跑进来说外面来了个人,要跟海半仙比蒸酒。正说着,有人大步跨进来,那人一拱手,我叫阮小五,也会一两手蒸酒手艺。天下蒸酒是一家,听说海半仙同山烧出了名,想跟海师傅比蒸酒会友。海半仙问阮小五要是比输了怎么办。阮小五想了想说,输了割舌头。海半仙说好,当下两人击掌为盟。
  蒸酒那天,酒坊里搭起了祭祀酒神杜康的简单案桌,海半仙带领众人祭拜。李初七跪在海半仙身后,神情庄重,比每一个伙计都虔诚。海半仙和阮小五各选了三缸待蒸的酒料和蒸酒器具,要了两间屋。海半仙问阮小五要几个帮手。阮小五说一个够了,初七兄弟跟我同住,能有他做帮手最好不过。
  海半仙喊李初七。李初七没吱声。海半仙四下一看,李初七正在准备蒸酒用的柴禾。海半仙心中又对他添了几分好感。这天,海半仙和阮小五各蒸出三坛同山烧,一起放进小屋,上了两道门,海半仙和阮小五各拿一把钥匙。两人拱了拱手说三天后见分晓。
  三天后,酒略有沉淀。海半仙请来同山镇最资深的六名酒客早早坐在酒馆等着。海半仙和阮小五带着六坛酒进来。六坛酒打开后,醇香从酒馆内飘到酒馆外。几只停在屋檐的麻雀在醉倒之前赶紧拍着翅膀飞走了。六名酒客逐一轮流从坛里取酒,从酒色、酒香到酒味,深深嗅,细细品,慢慢咂……几轮下来,他们把铜板扔在其中三坛酒前的小酒盅里。
  同山镇最年长的族长太公洪八公让人抱起酒坛,坛底贴着蒸酒人名字的小纸条。洪八公尖着细嗓门捏着小纸条喊,第一坛。蒸酒人海半仙……第三坛,蒸酒人海半仙……第七坛,蒸酒人……
  阮小五脸色渐变,额头的细汗涌到下巴,凝成一排晶透的汗珠。洪八公喊,海──半──仙。阮小五坐倒在椅子上,下巴的汗齐齐滴下,阴着脸不说话。
  海半仙走到他面前歉然道,阮师傅──
  阮小五跑到酒坛前,连倒了六碗酒,逐一喝过,朝海半仙鞠躬,海师傅,阮小五真心服了。拿剪刀来。
  早有小伙计递上剪刀,阮小五伸出舌头要剪。李初七的身子似乎晃了下。海半仙夺过剪刀,阮师傅且慢,先听我说两句。来人,拿琉璃杯。海半仙将阮小五蒸的酒倒进琉璃杯,对着阳光照,杯里竟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色泽奇幻。海半仙说,阮师傅蒸出了霓虹色,这是蒸酒师傅蒸一辈子酒也難以掌握的本事。论酒香酒味我是胜了一筹,可论酒色,我不如阮师傅。所以我们打了平手,这舌头不能剪。
  阮小五跟海半仙对饮。阮小五叹气,海师傅,其实我是出来找老婆的。听说她到了同山镇,所以我想一边帮你蒸酒一边找她。
  海半仙说,夫妻宜和不宜离,你留下,我帮你找。于是阮小五晚上蒸酒,白天找老婆,把同山镇转了个遍。半个月后阮小五说不找了。
  阮小五在后厢房整理行装时,海半仙进来,身后跟着垂着头的李初七。阮小五手里的衣衫落地。海半仙笑,夫妻双双把家还,这可是我最爱听的一出黄梅戏,你们总得把它唱完整了才是。
  原来,李初七也就是李七巧,是上虞李家庄的酿酒女传人,招了个上门女婿阮小五。阮小五出身安徽亳州一个酿酒世家,李七巧的酿酒手艺比阮小五高出四五成。夫妻俩睁眼闭眼说的都是酒事。
  这李七巧长得俏,手艺好,人又聪明,可因为爱酿酒胜过了爱男人,一年有八个月辰光跑在外面,誓愿成为一代女酒王。阮小五也只得一年用八个月辰光找老婆。李七巧说,这么多年,茅台汾酒五粮液都偷学过几招,可以跟海半仙同山烧比试比试了。阮小五苦劝无效,只得任李七巧潜入海半仙酒坊,随后也赶着跟来。
  那三坛酒,其实是小伙计李初七亲手蒸的,酒师傅阮小五则是跑前跑后的帮手,那霓虹色是李七巧花了八年工夫才学会的。
  海半仙说,其实他早在李七巧与阮小五见面时就隐约猜到二者不同寻常。后来吃饭时,他多次发现阮小五爱吃鸡皮,李七巧则会挟起剥下鸡皮的鸡肉;阮小五有两回偷偷塞钱给买菜的黄妈,让她买点小鲫鱼,而他发现李七巧对小鲫鱼特别喜爱。还有那回,他喊李七巧给阮小五蒸酒打下手时,起先李七巧头发沾了根稻草屑,阮小五经过她身边时,迅速替李七巧摘下稻草屑,两人对视的眼神透着无限默契。
  两人在海半仙面前跪下,海师傅,原谅我们……
  海半仙把他们扶起,笑道,这段时间,我有意让你们学蒸酒,自然也学得了你们的霓虹色手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你说过,天下蒸酒是一家,一家人还计较什么呢。来,拿上两坛同山烧,回家吧。
  选自《天池》
其他文献
夸父,生于远古洪荒之时,卒于公元2216年。  夸父的父亲叫“信”,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是部落首领。  他们的部落生活在北方荒野,那里高山巍峨,山林深幽,鸟兽众多。  他们的族人身如高山,天生神力,猎兽采浆,勤劳勇毅,逍遥自在。  儿时,父亲教夸父打猎。当石簇刺入野兽的身体,他的心就一阵痉挛;当石斧敲击动物的头骨,他的脑袋就一阵晕眩;当鸟儿被折断翅膀,他的双腿就一阵颤抖。  后来,父亲教夸父杀
期刊
东北有一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红姑还没找婆家,嗜烟,那支紫色木烟杆与红姑寸步不离。  红姑坐在热炕头,左手握着长长的烟杆,右手熟练地捻着烟丝,三两下,烟丝就充满了烟锅。红姑凑近火盆,紧啜了两口,烟锅里就冒出点点火星。  一锅烟还没有燃尽,突然传来一阵枪声。  红姑一惊,迅速从小木匣子里拿出个纸包,塞进烟袋,两根大辫子一甩,就冲出了屋子。  昨天,日本兵运送物资的汽车被抗联炸了,气得伊藤火冒三丈
期刊
周末,我们四个师范毕业的同学居然在路上不期而遇。师范毕业后,我们这班同学就像狂风中吹散的蒲公英,遍布五湖四海,虽然留在小城的同学居多,但平日工作繁忙,不是红白喜事。极少能聚在一起。  相请不如偶遇,我们四个一起进了吴刚酒楼,打算好好“搓”一顿。酒楼包间内,李明掐指一算,说自从上次老班长女儿出嫁后,我们这帮同学快一年没聚了,于是到微信同学群里发了一个消息,让有空能来的兄弟姐妹们都来热闹热闹。  很快
期刊
不就是没喊“报告”吗!至于急赤白脸的吗?领导就会耍官僚。王宽斜靠在沙发上,用恶毒的目光瞪着大黄狗,仿佛大黄狗就是吼他的领导。  大黄狗原本是撒着欢儿跑到主人身边蹭裤角的,每每这个时候,主人都会蹲下身子,爱抚一下它的头,有时甚至抱在怀里,亲昵一下。今儿个怎么不见动静呢?大黄狗抬起头,想和主人交流一下答案,结果,看见主人那样的目光,它吓得撒腿跑到门边。  算你识相。王宽看到大黄狗如此乖巧,要是往常,一
期刊
我在村小上四年级那会儿,大哥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二姐考上了镇里的初中。  本就拮据的家庭,因供学三人变得更加艰难。大哥对父亲说不想上高中了,二姐也找到父亲说想随表姐去广东打工,只有我一直嚷嚷要上学。  父亲将我们三人召集起来,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瞅了瞅哥哥和姐姐,又摸了摸我的脑袋,斩钉截铁地说,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不让你们辍学。  但家里哪有那么多钱供我们上学?父亲走东家串西家借来的钱,悉数给了姐姐和哥
期刊
唐半城,徐州人,在泗州做绢丝生意。  经营多年,唐半城存了不少银两。生活中,他节衣缩食。可是爱节约的唐半城却喜欢把钱花在妓女身上。更有意思的是唐半城到春香楼只搂一个叫柳秋白的妓女。  柳秋白出生在扬州。父母双亡后,流落到泗州城,卖身春香楼。  当年十八岁的柳秋白长得细皮嫩肉,水灵得一掐就能冒出汁水来。  这些年,唐半城没少在柳秋白身上花钱,可花再多的钱,唐半城都乐意。随着生意做大,再搂着柳秋白缠绵
期刊
游船迫近大河中的沙洲时,突然船身一震,停了。随后又吭吭哧哧地颤动,船尾打着旋,船身慢慢掉转起来。料是航线到了尽头,该返航了。    江小慧的心里一沉。方才远远望见这片沙洲时,她就有种不祥的预感──这是游船的终点。不幸被料中。她绝望地望着咫尺宽的水陆之闻,有种跳下船涉水而过的冲动。  船身刚刚掉过约30度角,突然又一颤,兀自停住了。江小慧心中升腾起希望。转眼看时,一个人影正从操纵着的船老大身边离开。
期刊
正月初八一大早,屋顶上的炊烟还在飘飘摇摇,大舅就赶着一辆骡子车,得得得地进了我家的院门。骡是大青骡,车是花轱辘车。只是车斗子上加了个竹子编的棚子,外面用棉被裹了,像个小窝。原来是,姥姥门前唱大戏,大舅是特意来接我们去看戏的。  那年月,乡村没啥娱乐,看戏成了最大的奢望。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宁舍一斗米,不舍一场戏。  娘一手托着炕沿,一手抚着高高隆起的肚子,对跨进门来的大舅说:“哥,你咋来了?是不
期刊
一  清风起,霭色暮开。道观的老师父打开观门,清扫着门前的落葉。  她来此已有四十余年,如今已容貌衰矣。她取下道帽,坐在曲径拐角的石凳上,仔细端详过帽子上的汗渍之后,轻拂上面的灰尘。忽然听见一声珠翠落地,她蓦然回头,地面却是空空如也。风尘如故,她早不似从前,但在那空白的青石板上,她分明看见了那支玉簪。  她弓起的腰猛地一震,转而恢复平静,大声喘息之后,老泪纵横。“四十年了,夜夜思君不见。”  傍晚
期刊
小区的门卫老李爱养花。  人们出入小区路过值班室时,总会被他的花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或者停车看一看,脸上会渐渐浮上笑来。抱小孩的年轻母亲、姥姥或奶奶,走到门口,总会指着里面的花,笑着对孩子说,看看爷爷养的花多好看呀!  这些年,小区里的门卫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有和小区业主吵架被炒鱿鱼的,有嫌夜间值班辛苦离开的,还有和其他门卫老头儿处不上来离开的。  只有老李,一直都在,就像小区里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