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我们应该把科学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科学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动态课堂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科学课的喜爱程度不低于语数外,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不亚于科学家的新奇。新的课程标准把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上。科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我们应该把科学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科学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探究。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与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自主探究——无悔的选择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就小学科学而言,笔者认为应拓宽自主探究渠道,优化自主探究资源,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呵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灵性
教与学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派往儿童心灵世界的友好使者,他必须重新找回那些已被遗忘的价值观,真诚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自觉地与自己的教学对象相似;还要善于换位移情,研究儿童心理,精心为学生服务,细致耐心地与学生达到情感的沟通,心理上的认同,使学生去掉心理压力和戒备,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学生活动真正成为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对即将展开的研究活动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只有这样,探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内在需要,探究活动也才能真正得以展开。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与自己准备的材料相结合,去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敲击撒上豆子的鼓面、弹拨小尺及拨动自带器乐琴弦的方式,加上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很快发现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因。
(二)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主要途径。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和关键。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会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已创设的优良的学习氛围中高潮迭起,从而乘“乐学”之舟驶向知识的海洋。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常见材料》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高科技材料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常见材料了解得更宽泛、更深入了。在以科学家的身份对未来的材料进行遐想一环节中就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情绪。
(三)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正在成长的社会性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之前,有自身已有的学习动机,也有自身特有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自身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帮助他们整合多元学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切入点”,质疑解疑;强化交流,加强合作;多向思维,求异创新;依“标”自学,师生互动。在学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质疑、交流、实验、师生共同探讨话题、拓展延伸(现象解释、资料阅读、走进生活等)等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
(四)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外世界,优化学习资源,并注重教会学生对陌生领域进行观察、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寻求证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用自己的方法去经历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比如:在《简单电路》一课教学简单电路的构成时,教师就完全可以放手先让学生依据问题分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作出实验假设,并动手去实践,同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与画出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示意图,接着进行小组内到班级内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小灯泡让学生去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课后让同学们借助网络了解其他稍复杂的电路,也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进一步了解家中的电路情况,从而明白电的广泛用途。
二、动态课堂——真情的释放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科学课程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出发点就在于此。它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探究意识,形成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演绎动态的科学活动。
(一)营造宽松氛围流露真情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主动参与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很出色”的语句来评价他们;对学困生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如“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亲密的伙伴,从而备感师爱的伟大。
(二)拓宽探究空间展现情怀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精神,抓住教材的特点,深究教材“为什么是这样”,渗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思维,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拓展,又通过拓展,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让“用教材教”的理念走进科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常见材料》一课时,放手让学生研究教室内外及身上的物品。主要有:学生走出教室或自由组合研究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引伸知识方面:
◆教师出示三个不同材料做成的衣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渗透同一种物品可以由不同种材料做成的知识。』
◆学生介绍布娃娃的组成。『渗透一个物品往往可以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知识。』
又如,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物质的两种变化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级网络信息去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为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变通教学方法凸显能力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教育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体验的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民主、真正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可以任何一种形式汇报他的思维成果。
如教学《观察与描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眼睛及用各种感官、放大镜和显微镜对钱币、邮票、纺织材料及校园内物品的观察,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明白了观察的各种器官、工具及语言描述的重要性。而在进行《冷热与温度》一课教学时,则采取让学生动手测量、记录、统计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冷热与温度的关系。
另外,科学教学活动方式还有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教师要学会因课、因人去选择不同的教法与学法。
(四)嬗变教学评价享受成功
课堂上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在的教学评价目的是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教材,面对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作为“组织者”、“引领者”与“亲密伙伴”的科学教师也就更应当引领学生在“科学”这一无穷的天空中自由驰骋,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教师就应当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浑厚的积淀、鲜活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头脑去调试探究性活动,从而以无悔的选择与真情的释放来打造出“科学味”的课堂。
关键词:自主探究;动态课堂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科学课的喜爱程度不低于语数外,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不亚于科学家的新奇。新的课程标准把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上。科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我们应该把科学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科学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探究。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与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自主探究——无悔的选择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就小学科学而言,笔者认为应拓宽自主探究渠道,优化自主探究资源,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呵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灵性
教与学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派往儿童心灵世界的友好使者,他必须重新找回那些已被遗忘的价值观,真诚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自觉地与自己的教学对象相似;还要善于换位移情,研究儿童心理,精心为学生服务,细致耐心地与学生达到情感的沟通,心理上的认同,使学生去掉心理压力和戒备,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学生活动真正成为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对即将展开的研究活动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只有这样,探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内在需要,探究活动也才能真正得以展开。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与自己准备的材料相结合,去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敲击撒上豆子的鼓面、弹拨小尺及拨动自带器乐琴弦的方式,加上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很快发现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因。
(二)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主要途径。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和关键。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会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已创设的优良的学习氛围中高潮迭起,从而乘“乐学”之舟驶向知识的海洋。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常见材料》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高科技材料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常见材料了解得更宽泛、更深入了。在以科学家的身份对未来的材料进行遐想一环节中就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情绪。
(三)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正在成长的社会性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之前,有自身已有的学习动机,也有自身特有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自身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渠道,帮助他们整合多元学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切入点”,质疑解疑;强化交流,加强合作;多向思维,求异创新;依“标”自学,师生互动。在学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质疑、交流、实验、师生共同探讨话题、拓展延伸(现象解释、资料阅读、走进生活等)等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
(四)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资源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外世界,优化学习资源,并注重教会学生对陌生领域进行观察、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寻求证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用自己的方法去经历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比如:在《简单电路》一课教学简单电路的构成时,教师就完全可以放手先让学生依据问题分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作出实验假设,并动手去实践,同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与画出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示意图,接着进行小组内到班级内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小灯泡让学生去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课后让同学们借助网络了解其他稍复杂的电路,也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进一步了解家中的电路情况,从而明白电的广泛用途。
二、动态课堂——真情的释放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科学课程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出发点就在于此。它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探究意识,形成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演绎动态的科学活动。
(一)营造宽松氛围流露真情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主动参与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很出色”的语句来评价他们;对学困生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如“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亲密的伙伴,从而备感师爱的伟大。
(二)拓宽探究空间展现情怀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精神,抓住教材的特点,深究教材“为什么是这样”,渗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思维,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拓展,又通过拓展,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让“用教材教”的理念走进科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常见材料》一课时,放手让学生研究教室内外及身上的物品。主要有:学生走出教室或自由组合研究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引伸知识方面:
◆教师出示三个不同材料做成的衣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渗透同一种物品可以由不同种材料做成的知识。』
◆学生介绍布娃娃的组成。『渗透一个物品往往可以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知识。』
又如,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物质的两种变化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级网络信息去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为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变通教学方法凸显能力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教育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体验的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民主、真正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可以任何一种形式汇报他的思维成果。
如教学《观察与描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眼睛及用各种感官、放大镜和显微镜对钱币、邮票、纺织材料及校园内物品的观察,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明白了观察的各种器官、工具及语言描述的重要性。而在进行《冷热与温度》一课教学时,则采取让学生动手测量、记录、统计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冷热与温度的关系。
另外,科学教学活动方式还有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教师要学会因课、因人去选择不同的教法与学法。
(四)嬗变教学评价享受成功
课堂上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评价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在的教学评价目的是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教材,面对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作为“组织者”、“引领者”与“亲密伙伴”的科学教师也就更应当引领学生在“科学”这一无穷的天空中自由驰骋,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教师就应当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浑厚的积淀、鲜活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头脑去调试探究性活动,从而以无悔的选择与真情的释放来打造出“科学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