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中小学教育》今年第1期刊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小虎的《面向未来的参与能力——PISA“素养”概念的发展》,摘要如下: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发端于OECD各国政府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成效检视的需要,目标是回答义务教育末期的青少年是否为迎接未来知识社会的挑战做好了准备。PISA采用“素养”(literacv)一词来概括其测评的内容。并将其界定为“有关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OECD,2000),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素养”是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PISA不是选拔性的考试,它希望了解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个体所呈现的真实状态。因此,PISA的测评领域是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最主要的学科,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
其次,“素养”综合而非单一。一方面PlSA并不孤立地看待每个测评领域的知识,而是力图把知识与反思及实际运用的能力联系在一起,并强调过程的掌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PISA也非常重視跨学科的能力,在PISA2003和PISA2012中,广义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测评的重要内容。此外,PISA素养不仅包含知识和技能等认知领域的内容,还提出要纳入动机、策略的非认知内容。
“素养”反映的是个体适应社会要求的功能性特征。“素养”与社会期许紧密相关。以PISA阅读评价来看,它不仅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自身需求,并有效参与社会。换句话说,PISA的关注点不是停留在工具导向的阅读能力上(识字、理解与书写简单的句子),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通过能力的运用来达成个体发展、社会适应的目标。
2000年以来,素养概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发展:(1)逐步纳入非认知因素和元认知因素;(2)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3)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素养的“计算机化测评素养”;(4)顺应经济社会的趋势,纳入新的测评领域“财经素养”。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是基础领域的深入挖掘和新兴领域的不断加入,发展动力是社会对个体适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更多样的要求。
地方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教学研究》第3期刊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李文郁编审的《广东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文章指出:在地方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区域性原则。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时代和本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和综合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特色产品等资源,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社会、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应丰富多样、深浅适度、衔接合理、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差异。(3)实践性原则。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整合性原则。课程的实施应考虑地方课程内容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课时,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史航 摘编)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发端于OECD各国政府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成效检视的需要,目标是回答义务教育末期的青少年是否为迎接未来知识社会的挑战做好了准备。PISA采用“素养”(literacv)一词来概括其测评的内容。并将其界定为“有关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OECD,2000),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素养”是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PISA不是选拔性的考试,它希望了解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个体所呈现的真实状态。因此,PISA的测评领域是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最主要的学科,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
其次,“素养”综合而非单一。一方面PlSA并不孤立地看待每个测评领域的知识,而是力图把知识与反思及实际运用的能力联系在一起,并强调过程的掌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作用的能力。另一方面,PISA也非常重視跨学科的能力,在PISA2003和PISA2012中,广义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测评的重要内容。此外,PISA素养不仅包含知识和技能等认知领域的内容,还提出要纳入动机、策略的非认知内容。
“素养”反映的是个体适应社会要求的功能性特征。“素养”与社会期许紧密相关。以PISA阅读评价来看,它不仅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自身需求,并有效参与社会。换句话说,PISA的关注点不是停留在工具导向的阅读能力上(识字、理解与书写简单的句子),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通过能力的运用来达成个体发展、社会适应的目标。
2000年以来,素养概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发展:(1)逐步纳入非认知因素和元认知因素;(2)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3)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素养的“计算机化测评素养”;(4)顺应经济社会的趋势,纳入新的测评领域“财经素养”。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是基础领域的深入挖掘和新兴领域的不断加入,发展动力是社会对个体适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更多样的要求。
地方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课程教学研究》第3期刊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李文郁编审的《广东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文章指出:在地方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区域性原则。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时代和本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和综合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特色产品等资源,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社会、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应丰富多样、深浅适度、衔接合理、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差异。(3)实践性原则。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4)整合性原则。课程的实施应考虑地方课程内容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课时,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史航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