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发声——朱羿郎实验作品展自述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展览是一次关于三维“物”的群体实验,详述如下.rn“物”,即英文词汇“object”,其对立面是“subject”,即“主体”或“人”的意思,所以按照惯常的理解,“物”与“人”是相对的,这便引申为“物”是与“人”有一定距离,且具有独立性与自足性,不依附于“人”而存在的个体.此次展览意在实验和测试物性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它对维护“艺术”这一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反思“人”在其中的角色,最终让物发声.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公共艺术中互动装置在群体互动环境中带来快速、复杂、多样的信息输入问题,运用信息学的视角,对群体装置感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利用信息科学中信息融合的方法,探究群体互动装置的信息融合形式框架,尝试搭建叠加、汇聚、竞争等方式进行信息的融合。提出信息融合过程的跨界思维方式及美学目标。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公共艺术中群体互动装置信息融合的方式,可将信息融合问题化繁为简,为互动装置艺术创作提供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易传·系辞上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物,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语言,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媒介,借以表达古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感知,以及器物之外人们对于
期刊
一、引言rn“泥人张”彩塑源起自天津,是中国雕塑历史上的重要代表性门类.历经180余载而长盛不衰,技艺传承六代而人才辈出.其第四代传人张锠教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
期刊
雕塑艺术从传统的创作方式逐步借鉴当代艺术的观念,从而在创作层面上哲学的思辨被引入雕塑创作中,从让·丁格利到厦门达达的这种破坏性创作方式,或像吴为山、陈云岗的中国哲学思考,以及隋建国的破坏与重构都体现出雕塑艺术的观念性和创造性,当然,笔者的创作实践也践行着这种观念性的创作思维。这种新的当代语境下的雕塑创作必然使中国雕塑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期刊
享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因其鲜活生动的彩塑而闻名中外。麦积山石窟塑像历史悠久,历经各个朝代,展现了历朝历代的塑像的独特性以及对塑像人物精神、内心情感的表达。本文将从麦积山石窟塑像体现的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着手,探讨塑像造型如何表达人物精神及内心。
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治理思想的提出,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草原生态安全问题被大家所关注。现今,我国草原生态安全正面临新挑战,草畜矛盾加剧,草原出现“空心化”现象亟待解决。面对草原生态安全新困境,存在草原立法理念、立法价值滞后、政策性条文过多、草原保护法律制度规定欠缺以及立法衔接不畅等立法问题,阻碍了草原生态安全保护。故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确立契合绿色发展需求的立法理念,立法价值中融合风险预防理念,减少《草原法》中政策性条款的规定,健全草原
庄子“无用之用”早见于《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立之涂,匠人不顾……’庄子曰:‘……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
期刊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公共艺术不仅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改善环境的作用,且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中发挥着其独特作用。要探究城市文化是如何能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达,则要分析何为开放性与共享性,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精神的艺术表现和传达,使得受众获得公共化艺术参与性和艺术创造性感知,从而体现城市环境美化、人文关怀以及公共空间文化交流的精神与价值。
从2018年6月接到创作任务,到今年6月正式完成,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一天也没有懈怠过。这次创作不仅意义重大,对雕塑家们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艺术攻坚的过程,所以大家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投入了3年。我们这次承担的主题是《攻坚》,表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的辉煌历程,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奋斗进取,攻坚克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直至取得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