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小男孩都有一个共同经验遥远的父亲。
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愈讲穷性别分工的社会,父亲离小男孩愈远。小男孩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一位与男孩不一样性别经验的个体,成为小男孩的主要依附对象,甚至唯一的依附对象。或许在3岁以前,小男孩并没有能力介意抚他、抱他、呵护他的是位异性。到了稍懂人事,小男孩也没有权力介意陪他玩、听他说、教他事的仍然是位异性。小男孩在“父权文化”的设计中自然地顺应了由异性抚养成人的性别历程,也建构出与小女孩不一样的成长经验。
由异性抚养的小男孩,比小女孩需要多花些心力区分和辨别“我与妈妈是不一样的!”尔后进一步地发展出“我与女生不一样!”的性别概念,并且开始在”同自己一样”的爸爸身上,寻找属于男性的认同与归属感。
小男孩需要把握机会与早出晚归的父亲互动,虽然孩子的世界已有众多的刺激而使男孩忙得分身乏术,但是在他的心中仍然为爸爸预留了一点空间,这一点空间若能填满,就会充实小男孩成长的重要动力——男性经验。可惜的是,小男孩们为爸爸预留的空间,被疲惫的父亲忽略、被严肃的父亲冷落;甚至被挫败、粗暴的父亲破坏。无论被忽略、被冷落、被破坏,小男孩依然会在为爸爸预留的小空间中,拾起碎片般的印象,静静地拼出父亲的影子,从中遐想着男性的世界。
遥远的父亲、碎片般的爸爸,虽不完整,却能激发小男孩无边的想象:想象父亲、想象男性、想象世界、想象未来。小男孩借着想象与爸爸产生亲密,也产生恐惧;产生仰慕,也产生厌恶;产生渴望,也产生拒绝;想要接近,也想要逃离。带着这些纠葛的情感,小男孩必须学习将它藏在心中的小空间,并且把门关紧了,才能慢慢长大,并且朝着他所想象出来的男性形象迈进。
小男孩一辈子的追求是“像一个男人”,一辈子的担心是“不像一个男人”。小男孩却无法体会自己本来就是“男人”——不需要迎合世俗的“男性”标准,也不必顺从父权的“男性”典范,更不用担心自己比别的男人不像男人。然而童年与父亲的遥远距离,成长中碎片般的男性经验,使得已经长大的男人,内心住着一个缺乏信心的“小男孩”,经常担心自己不像男人,害怕别人比自己更男人。
“男性盔甲”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一。
“小男孩”随时要披上“像男人”的壳子应付外界的世界。不只是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情感表现要“像一个男人”,压抑自己柔性特质,掩饰内心脆弱感受,刻意塑造粗线条风格,忽略感情神经的敏感反应,为的只是要“像个男人”。
“男性自恋”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二。
男人表现出舍我其谁的风范,英雄救美式的担当,有时最令人倾慕。然而过度地强化自己的能耐,却是“小男孩”哄抬自己,贬抑他人的伎俩。借着或温和、或粗暴的手段,有形、无形的方式来塑造强者形象,而将他人视为需要保护、照顾的弱者,甚至可以摆布、控制、掌握的禁脔,使得对方在其面前更像弱者。在初识阶段,”自恋”的男人颇有人际魅力,而容易吸引住缺乏自我肯定的女人,认为这样的男人很有安全感,很有男人味。但是一旦深入交往,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顽固与自负而苦不堪言。
“权威性格”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三。
由于“父子经验”的空洞,使得男人对于“权威”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情结。又害怕、又渴望;既想亲近、又想逃离;一面希冀垂怜、一面拒受控制;有的男人表面顺服权威、内心却反叛权威;有的男人表面叛逆,心中去口渴望权威者的眷顾。“权威性格”通常在事业中展现无遗,部属与老板之间的权力关系,经常反映出“小男孩”与“父亲”的纠葛。男人下意识地把对“老爸”矛盾心情投射于“老板”,不断地玩着害怕、顺从、讨好、愤怒、叛逆、远离的心理游戏。而当“老板”的男人,也把自己视为“老爸”而“自恋”的玩起照顾、保护、控制、摆布部属的叹力游戏。
这世上“小男孩”式的男人很多,因为我们的社会有太多“遥远的父亲”。未来也可能有更多的“小男孩”,因为“小男孩”当爸爸时又会是一位“遥远的父亲”。但是如果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爸爸,开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让男孩子有丰富的“父子经验”,使男孩子从空洞的“男性认同”落实于与爸爸具体的:互动跳脱一辈子的追求“像一个男人”的魔咒,从世俗的“男性”标准与父权的“男性”典范中解放,肯定自己本来就是“男人”,那么我们下一代的性别世界、人际关系、情感品质与亲密经验一定会更美好。
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愈讲穷性别分工的社会,父亲离小男孩愈远。小男孩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一位与男孩不一样性别经验的个体,成为小男孩的主要依附对象,甚至唯一的依附对象。或许在3岁以前,小男孩并没有能力介意抚他、抱他、呵护他的是位异性。到了稍懂人事,小男孩也没有权力介意陪他玩、听他说、教他事的仍然是位异性。小男孩在“父权文化”的设计中自然地顺应了由异性抚养成人的性别历程,也建构出与小女孩不一样的成长经验。
由异性抚养的小男孩,比小女孩需要多花些心力区分和辨别“我与妈妈是不一样的!”尔后进一步地发展出“我与女生不一样!”的性别概念,并且开始在”同自己一样”的爸爸身上,寻找属于男性的认同与归属感。
小男孩需要把握机会与早出晚归的父亲互动,虽然孩子的世界已有众多的刺激而使男孩忙得分身乏术,但是在他的心中仍然为爸爸预留了一点空间,这一点空间若能填满,就会充实小男孩成长的重要动力——男性经验。可惜的是,小男孩们为爸爸预留的空间,被疲惫的父亲忽略、被严肃的父亲冷落;甚至被挫败、粗暴的父亲破坏。无论被忽略、被冷落、被破坏,小男孩依然会在为爸爸预留的小空间中,拾起碎片般的印象,静静地拼出父亲的影子,从中遐想着男性的世界。
遥远的父亲、碎片般的爸爸,虽不完整,却能激发小男孩无边的想象:想象父亲、想象男性、想象世界、想象未来。小男孩借着想象与爸爸产生亲密,也产生恐惧;产生仰慕,也产生厌恶;产生渴望,也产生拒绝;想要接近,也想要逃离。带着这些纠葛的情感,小男孩必须学习将它藏在心中的小空间,并且把门关紧了,才能慢慢长大,并且朝着他所想象出来的男性形象迈进。
小男孩一辈子的追求是“像一个男人”,一辈子的担心是“不像一个男人”。小男孩却无法体会自己本来就是“男人”——不需要迎合世俗的“男性”标准,也不必顺从父权的“男性”典范,更不用担心自己比别的男人不像男人。然而童年与父亲的遥远距离,成长中碎片般的男性经验,使得已经长大的男人,内心住着一个缺乏信心的“小男孩”,经常担心自己不像男人,害怕别人比自己更男人。
“男性盔甲”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一。
“小男孩”随时要披上“像男人”的壳子应付外界的世界。不只是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情感表现要“像一个男人”,压抑自己柔性特质,掩饰内心脆弱感受,刻意塑造粗线条风格,忽略感情神经的敏感反应,为的只是要“像个男人”。
“男性自恋”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二。
男人表现出舍我其谁的风范,英雄救美式的担当,有时最令人倾慕。然而过度地强化自己的能耐,却是“小男孩”哄抬自己,贬抑他人的伎俩。借着或温和、或粗暴的手段,有形、无形的方式来塑造强者形象,而将他人视为需要保护、照顾的弱者,甚至可以摆布、控制、掌握的禁脔,使得对方在其面前更像弱者。在初识阶段,”自恋”的男人颇有人际魅力,而容易吸引住缺乏自我肯定的女人,认为这样的男人很有安全感,很有男人味。但是一旦深入交往,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顽固与自负而苦不堪言。
“权威性格”是内心“小男孩”的反映之三。
由于“父子经验”的空洞,使得男人对于“权威”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情结。又害怕、又渴望;既想亲近、又想逃离;一面希冀垂怜、一面拒受控制;有的男人表面顺服权威、内心却反叛权威;有的男人表面叛逆,心中去口渴望权威者的眷顾。“权威性格”通常在事业中展现无遗,部属与老板之间的权力关系,经常反映出“小男孩”与“父亲”的纠葛。男人下意识地把对“老爸”矛盾心情投射于“老板”,不断地玩着害怕、顺从、讨好、愤怒、叛逆、远离的心理游戏。而当“老板”的男人,也把自己视为“老爸”而“自恋”的玩起照顾、保护、控制、摆布部属的叹力游戏。
这世上“小男孩”式的男人很多,因为我们的社会有太多“遥远的父亲”。未来也可能有更多的“小男孩”,因为“小男孩”当爸爸时又会是一位“遥远的父亲”。但是如果我们这一代的年轻爸爸,开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让男孩子有丰富的“父子经验”,使男孩子从空洞的“男性认同”落实于与爸爸具体的:互动跳脱一辈子的追求“像一个男人”的魔咒,从世俗的“男性”标准与父权的“男性”典范中解放,肯定自己本来就是“男人”,那么我们下一代的性别世界、人际关系、情感品质与亲密经验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