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是高危作业行业,具有较高的安全事故风险,施工现场发生人身伤亡的事故屡见不鲜,政府出台有关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文件也为数不少。执行安全生产的制度政策,加强监督管理,购买工程事故保险等措施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但规避和防范事故的基础工作是抓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旨在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提高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
【关键词】事故防范、文化建设、平安工地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是高危作业行业,具有较高的安全事故风险,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早在1952年的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就提出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原则,明确了安全与生产的辨证统一关系,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把关心生产和关心安全统一起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兴建大量建设项目,在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中,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多起来了,因之引起中央重视,相继制定了多种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安全管理。杭州市地方政府也颁发相关文件,细化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市建委98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使用监督管理规定》、99年的《杭州市建筑工程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使用管理办法》、2000年的《杭州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2004年的《关于加强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安装、使用安全监督管理的通知》、2005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意见》、2005年的《杭州市建设工地职工宿舍安全使用与管理暂行规定》等等;同时杭州市質量安全监督总站也推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加强管理有力地遏制了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并由此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在贯彻执行有关施工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文件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人是首要因素。按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为:1万平方米及以下的工程至少1人;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至少2人,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至少3人。近些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建设工地,他们的文化基础底子薄,安全意识不强,不能较快地适应劳动密集型的施工现场,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筑工地发生的高处坠落、脚手架坍塌、物体打击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屡屡发生,且多数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可见,光靠少量人的管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建设工期长,露天高空作业危险性大,参建单位多、农民工多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工程建设期间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较大,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工程承包人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很重。要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可以采取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工程保险是施工企业转移和减轻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有四种必要的保险种类,即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工人工伤事故险、设备损失险等。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分担部分损失,但不能把伤亡者的生命和健康与保险费简单地划上等号,因此还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避和减少风险,防范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做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其内容为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性和安全专业知识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文化是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生产活动与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方式、安全行为准则以及安全规范、安全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安全要素的综合。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全员的观念、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企业安全管理的覆盖范围和管理层面。作为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并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提高下面四个方面的认识,并付诸实施。
一、 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思想觉悟。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安全工作的主题,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结合工程实际,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录像、内部网络视频等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法律法规安全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安全生产大环境,唱响“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
二、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施工企业应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施工工艺的变化和工地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1、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将安全生产与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2、健全安全生产双向监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与工人间的双向监督。上级安全管理人员监督下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督促工人做到遵章守法,鼓励工人要求项目部落实作业环境安全措施,解决现场安全问题。3、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控制的立足点应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要及时警觉危险源和不利环境,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应的管理制度,将风险降低到最小。4、实施安全信息公示制。施工企业内部适时公布各工地当月无事故安全生产信息、起到激励示范作用;通报重大安全事故处理情况,不得遮盖,以切实起到警示作用。5、强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制。公司一级的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施工进度,加强安全生产的巡视检查,特别是在围护、挖土、高大支模架搭设以及装饰等多工种施工阶段。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跟踪到底,落实整改,消除隐患。
三、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目前的施工项目,工期大都短于国家定额工期,一旦签定合同就急于要开工,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更应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针对工期短,生产任务重,人员紧张的实际情况,可以见缝插针地在班前班后会、技术交底会进行;在安全活动日、雨雪大风停工时间,可以在工地上以开办民工学校等形式进行;时间相对宽余的,可以采取半脱产或全脱产、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灵活机动的多种培训形式进行。在培训内容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订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新职工必须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安全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职工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期达到员工人人都能够干标准活,放心活。这就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的真谛。
四、 加强物态文化建设,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证,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控制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施工企业应摒弃经济第一的唯利润陈旧观念,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的安全投入,保证安全防护设施的到位(如施工现场装置安全监控探头、临边安全围栏等),不应贪图便宜而租赁不合格的钢管、购置不合格的安全帽等。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应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先进的安全生产硬件设施的到位。
总之,要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必须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每个领导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情况,不间断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规范了人的安全思想和行为,提高了人的安全文化素质,树立了人的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及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让安全操作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才能将事故发生控制在风险范围之内,才能构建平安的生产环境,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事故防范、文化建设、平安工地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是高危作业行业,具有较高的安全事故风险,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早在1952年的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会议,就提出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原则,明确了安全与生产的辨证统一关系,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必须把关心生产和关心安全统一起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兴建大量建设项目,在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中,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多起来了,因之引起中央重视,相继制定了多种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安全管理。杭州市地方政府也颁发相关文件,细化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市建委98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使用监督管理规定》、99年的《杭州市建筑工程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使用管理办法》、2000年的《杭州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2004年的《关于加强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安装、使用安全监督管理的通知》、2005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意见》、2005年的《杭州市建设工地职工宿舍安全使用与管理暂行规定》等等;同时杭州市質量安全监督总站也推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建筑施工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加强管理有力地遏制了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并由此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在贯彻执行有关施工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文件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人是首要因素。按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为:1万平方米及以下的工程至少1人;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至少2人,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至少3人。近些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建设工地,他们的文化基础底子薄,安全意识不强,不能较快地适应劳动密集型的施工现场,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筑工地发生的高处坠落、脚手架坍塌、物体打击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屡屡发生,且多数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可见,光靠少量人的管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事故的发生。
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建设工期长,露天高空作业危险性大,参建单位多、农民工多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工程建设期间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较大,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工程承包人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很重。要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可以采取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工程保险是施工企业转移和减轻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有四种必要的保险种类,即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工人工伤事故险、设备损失险等。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分担部分损失,但不能把伤亡者的生命和健康与保险费简单地划上等号,因此还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避和减少风险,防范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做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其内容为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性和安全专业知识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文化是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生产活动与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方式、安全行为准则以及安全规范、安全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安全要素的综合。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全员的观念、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企业安全管理的覆盖范围和管理层面。作为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并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提高下面四个方面的认识,并付诸实施。
一、 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思想觉悟。安全文化的培养,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安全工作的主题,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结合工程实际,推行人性化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录像、内部网络视频等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法律法规安全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安全生产大环境,唱响“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
二、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施工企业应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施工工艺的变化和工地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1、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将安全生产与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2、健全安全生产双向监督制。严格执行职级管理、干部与工人间的双向监督。上级安全管理人员监督下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督促工人做到遵章守法,鼓励工人要求项目部落实作业环境安全措施,解决现场安全问题。3、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控制的立足点应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要及时警觉危险源和不利环境,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应的管理制度,将风险降低到最小。4、实施安全信息公示制。施工企业内部适时公布各工地当月无事故安全生产信息、起到激励示范作用;通报重大安全事故处理情况,不得遮盖,以切实起到警示作用。5、强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制。公司一级的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施工进度,加强安全生产的巡视检查,特别是在围护、挖土、高大支模架搭设以及装饰等多工种施工阶段。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跟踪到底,落实整改,消除隐患。
三、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目前的施工项目,工期大都短于国家定额工期,一旦签定合同就急于要开工,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更应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针对工期短,生产任务重,人员紧张的实际情况,可以见缝插针地在班前班后会、技术交底会进行;在安全活动日、雨雪大风停工时间,可以在工地上以开办民工学校等形式进行;时间相对宽余的,可以采取半脱产或全脱产、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灵活机动的多种培训形式进行。在培训内容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订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新职工必须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安全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职工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期达到员工人人都能够干标准活,放心活。这就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的真谛。
四、 加强物态文化建设,创造企业良好安全环境。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证,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控制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施工企业应摒弃经济第一的唯利润陈旧观念,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的安全投入,保证安全防护设施的到位(如施工现场装置安全监控探头、临边安全围栏等),不应贪图便宜而租赁不合格的钢管、购置不合格的安全帽等。只要安全生产需要,都应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先进的安全生产硬件设施的到位。
总之,要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必须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每个领导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情况,不间断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规范了人的安全思想和行为,提高了人的安全文化素质,树立了人的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及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让安全操作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才能将事故发生控制在风险范围之内,才能构建平安的生产环境,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