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半年奔波,足迹遍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北京传是2013年春季拍卖会将于6月13-16日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拉开帷幕,届时中国书画、“管领风骚一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中国现当代艺术、古董珍玩、“翠择天工一珠宝翡翠”、美术文献六大专场共计1900余件作品,将再度彰显传是拍卖品牌的号召力。
此次春拍,北京传是古董珍玩部精选623件拍品,力争为广大藏家呈献一个丰实的春拍盛宴。拍品将涵盖多个层次,既有官窑,又涵民俗,有普品,更有精品,内容丰富,门类繁多,6个专题将充分考虑到不同藏家的喜好:脱胎玲珑一瓷玉杂件专题、探骊寻奢一珠宝尚品专题、案几清玩一文房专题及扇骨专题、镌吾嘉木一中国家具专题、一柱神怡一沉香专题、补天遗韵一赏石专题。
“脱胎玲珑一瓷玉杂件”专题中涵盖了瓷器、玉器、杂件,精品颇多。瓷器中黄釉青花花卉花果盘和矾红九龙罐是瓷器中的亮点。
黄釉青花栀子花果纹盘,为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于宣德时期所创烧,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其纹饰构图前后相近,惟见青花与黄釉色泽区别明显,绘画技法亦各具特点。此件即为弘治官窑佳作。其造型匀称精美,端庄稳重。所用彩料取青花与鹅黄两色。盘心绘折枝栀子花;盘内中心圆与盘边缘皆以青色线双勾,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绘缠枝花朵,间以花叶装饰,节奏齐整。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更见素雅高贵。盘底未施彩色,呈胎质之洁白本色,上有“大明弘治年制”款识(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第256页231号)。
清雍正矾红海水九龙罐,造型饱满端庄,通体施以白釉为地,莹润如凝脂,以矾红彩勾绘苍龙八条,苍龙神态各异,或正面叱咤怒目,或翻腾俯立,或奔驰回首,其绘画带有浓厚的前朝遗风,可知为仿古之作。其布局设计颇见匠心,八龙各具一处,互不重叠,造型复杂却毫不纷乱,矾红一色鲜艳夺目,更以莹自如雪的釉面衬托,倍见精彩,色彩相互辉映之妙在雍正官窑瓷器之中得到最佳诠释。底部以绿彩饰海水纹一周,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底书青花六字楷书款,青花发色淡雅明快,字体工整端庄。类似八龙腾空图题材尚见于雍正官窑的其他器型,如缸、梅瓶、玉壶春瓶,品类非常丰富,造型、纹饰近似者所见多为绿彩龙纹,如此件以矾红描绘,颇为少见。
脱胎玲珑专题中不但有好的瓷器,还有高品级的杂项。黄杨木雕雪山大士就是其中之一。
雪山大士,又称瘦骨罗汉、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其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传译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人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雨,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却终于在痛苦中得道,参透成佛。这一故事随佛教传人中土,历经隋唐,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黄杨木雕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之际。著名诗人李渔《闲情偶寄》里评道:“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苏东坡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所以黄杨木也有“知命树”之美称,以能安于天命、安守困境励人心志。此件雪山大士坐像运刀爽利奔放,大胆而不越规度,剔凿骨骼筋脉或衣裳褶纹,均出于运斤成风之雕琢,而面部的雕造手法高妙,最为精彩之处在于眉毛、胡须皆卷曲,雕琢细致。颧骨与下颌骨之间的肌骨颇为微妙,既使人物神态显得生动,又体现出罗汉的清心寡欲,可谓精彩有致。
“探骊寻奢一珠宝尚品”专题是本场新的尝试,其中有流光溢彩的翡翠、红艳似火的珊瑚,更有璀璨夺目的大克拉数的钻石。
老坑玻璃种满绿“大业有成”挂件种水饱满,色泽均匀艳丽,雕工精细,镶嵌奢华,是一件收藏级的上等翡翠挂件。
一枚7.03克拉钻石,净度为VS2,切工为E级。在钻石界,克重在5克拉的就被称为“鸽子蛋”,此枚钻石足以当此美誉。
“案几清玩一文房及扇骨”专题延续了北京传是2012年古董珍玩拍卖的风格,并力求推陈出新,带给藏家更多的惊喜。
本专题中的黄花梨笔筒,木质坚实细密,纹理或隐或现,极具质感,色泽不静不喧,平和幽宁。器体较大,呈圆柱状,平沿平底,无唇无足,上下等宽,周身无纹,富有含蓄之美。黄花梨古称“花梨”或为“花榈”,为明清家具首选之材。因其质地细腻,色泽沉静,纹理变化多样,备受世人喜爱。古代文人、工匠在利用这种贵重木材时,为了充分展现黄花梨木质纹理之典雅华美,常常不饰雕刻。此笔筒正为独木黄花梨整雕而成,通体光素,不加雕饰,既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感,又经细致琢磨,甚是滑顺,抚之若婴儿之肌肤。原木纹理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晰毕现,文静柔美,气象万千,恰好映衬了文人儒雅气质之美。通观此物,造型至简,腹身笔直劲挺,体线优美,富有张力,古雅稳重,大气浑厚,实乃自然美和书卷气相结合之佳品。加之包浆浑厚,器体较大,十分难得。若置于文房案上,清雅实用,尽显文房雅韵。
另一件吴昌硕刻棕竹笔筒也是精彩之作(同类器物见刊于文物出版社《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之一第P197页222号)。笔筒圆柱状,阔口,空腹,直壁,玉璧形底,器身外壁浅刻吴昌硕篆体书法,沉稳厚重。笔筒精取棕竹大料制成,以突显棕竹本身的自然纹理、质感取胜。造型硕大,制作相当规整,打磨光润。加之体表裹有浓郁的包浆,顿使整器透出经年久玩的书斋气息,含蓄沉静,温文尔雅,品相完美,堪称文房案头之重器。吴昌硕(1844-1927年),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镌吾嘉木一中国家具”专题对中国传统家具品类上拍再次做出探索,除黄花梨材质外,还增加了紫檀、红木材质,依旧以新老结合的方式迎合市场的多样需求。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此对黄花梨透雕玫瑰椅背板通体透雕六螭捧寿纹。靠背扶手内设横枨,枨下安双套环卡子花,枨上居中安装透雕的螭纹花板,椅盘下安浮雕螭纹券口牙子。整体造型张驰有度,有简有繁,恰到好处地将雕刻艺术融入到玫瑰椅舒展有序的造型线条中。且该对玫瑰椅虽为具有优美花纹的黄花梨所制,但在后背板和扶手上遍布了透雕装饰。所刻纹饰满而不密,且螭纹为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古朴雅拙,与简洁、质朴的造型合而为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怀古幽情。
沉香产于海南、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为名贵香料,可入药,其脂膏凝结者,入水能沉,故名“沉香”,自古为世人所重。明清之际文人寄情于山水,崇尚自然灵性之美,沉香木笔筒兼具养生与文玩的双重用途,为当时社会风气的具体反映,其风尚亦流传至今。
本场新增的“一柱神怡一沉香佳器”专题,收集了30几件上等的沉香,有产自印尼的新香,流传有绪的明清沉香摆件、扳指等,为喜欢沉香的朋友呈现了一个精致的香道专题。
“补天遗韵-赏石专题”收集了一些文房赏石和庭院赏石。其中“周莲藏太湖石”是庭院赏石中的精品佳作。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国粹,而园中太湖石造景,又是国粹中的国粹。由园林叠石而带动起来的赏石文化,溯于唐朝,盛于宋代,热于明清。赏石可分园林石、庭院石、室内几案供石、盆景石、把玩石等。古代赏石注重石之形态。其中江苏太湖地区出产的太湖石、广东产的英石,安徽产的灵璧石以及山东产的文石,俗称四大名石。宋代玩石大家米芾就自己的玩石心得归纳提出了赏石的四大要素,即“瘦、皱、漏、透”,后人赏石皆。效宋风,而太湖石集四美在身,理所当然称得上是中国国粹了。
周莲(1790-?),字子爱,号叔明,一作莲叔,又号廉叔、巳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工诗文书画,著《廿四诗室诗钞》、《粤游吟草》。此石高两尺,长三尺有余,立于二级红木托架之上,属横向立式“镇宅石”。产于江苏无锡一带,属太湖“水石”,质朴不粗,肤润质凝,薄衣(皮壳)裹身,一派石中贵族的气质。此石最为精彩之处,是层次凹凸的变化以及星罗棋布的洞坑点缀,彰显了傲骨雄风般的气质。洞坑错落无序,有如蚕过桑麻。坑或聚或散,洞或近或离。大大小小扭曲的椭圆线条及凹凸异常的变化层次,组成了点、线、面、块的多重画面交叉,展现了一种自然的美,立体变化的美,梦幻的美。
(责任编辑:李珍萍)
此次春拍,北京传是古董珍玩部精选623件拍品,力争为广大藏家呈献一个丰实的春拍盛宴。拍品将涵盖多个层次,既有官窑,又涵民俗,有普品,更有精品,内容丰富,门类繁多,6个专题将充分考虑到不同藏家的喜好:脱胎玲珑一瓷玉杂件专题、探骊寻奢一珠宝尚品专题、案几清玩一文房专题及扇骨专题、镌吾嘉木一中国家具专题、一柱神怡一沉香专题、补天遗韵一赏石专题。
“脱胎玲珑一瓷玉杂件”专题中涵盖了瓷器、玉器、杂件,精品颇多。瓷器中黄釉青花花卉花果盘和矾红九龙罐是瓷器中的亮点。
黄釉青花栀子花果纹盘,为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于宣德时期所创烧,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其纹饰构图前后相近,惟见青花与黄釉色泽区别明显,绘画技法亦各具特点。此件即为弘治官窑佳作。其造型匀称精美,端庄稳重。所用彩料取青花与鹅黄两色。盘心绘折枝栀子花;盘内中心圆与盘边缘皆以青色线双勾,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绘缠枝花朵,间以花叶装饰,节奏齐整。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更见素雅高贵。盘底未施彩色,呈胎质之洁白本色,上有“大明弘治年制”款识(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第256页231号)。
清雍正矾红海水九龙罐,造型饱满端庄,通体施以白釉为地,莹润如凝脂,以矾红彩勾绘苍龙八条,苍龙神态各异,或正面叱咤怒目,或翻腾俯立,或奔驰回首,其绘画带有浓厚的前朝遗风,可知为仿古之作。其布局设计颇见匠心,八龙各具一处,互不重叠,造型复杂却毫不纷乱,矾红一色鲜艳夺目,更以莹自如雪的釉面衬托,倍见精彩,色彩相互辉映之妙在雍正官窑瓷器之中得到最佳诠释。底部以绿彩饰海水纹一周,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底书青花六字楷书款,青花发色淡雅明快,字体工整端庄。类似八龙腾空图题材尚见于雍正官窑的其他器型,如缸、梅瓶、玉壶春瓶,品类非常丰富,造型、纹饰近似者所见多为绿彩龙纹,如此件以矾红描绘,颇为少见。
脱胎玲珑专题中不但有好的瓷器,还有高品级的杂项。黄杨木雕雪山大士就是其中之一。
雪山大士,又称瘦骨罗汉、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其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传译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人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静坐思维,不避风雨,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也变得极度消瘦,筋骨暴露,却终于在痛苦中得道,参透成佛。这一故事随佛教传人中土,历经隋唐,逐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黄杨木雕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之际。著名诗人李渔《闲情偶寄》里评道:“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苏东坡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所以黄杨木也有“知命树”之美称,以能安于天命、安守困境励人心志。此件雪山大士坐像运刀爽利奔放,大胆而不越规度,剔凿骨骼筋脉或衣裳褶纹,均出于运斤成风之雕琢,而面部的雕造手法高妙,最为精彩之处在于眉毛、胡须皆卷曲,雕琢细致。颧骨与下颌骨之间的肌骨颇为微妙,既使人物神态显得生动,又体现出罗汉的清心寡欲,可谓精彩有致。
“探骊寻奢一珠宝尚品”专题是本场新的尝试,其中有流光溢彩的翡翠、红艳似火的珊瑚,更有璀璨夺目的大克拉数的钻石。
老坑玻璃种满绿“大业有成”挂件种水饱满,色泽均匀艳丽,雕工精细,镶嵌奢华,是一件收藏级的上等翡翠挂件。
一枚7.03克拉钻石,净度为VS2,切工为E级。在钻石界,克重在5克拉的就被称为“鸽子蛋”,此枚钻石足以当此美誉。
“案几清玩一文房及扇骨”专题延续了北京传是2012年古董珍玩拍卖的风格,并力求推陈出新,带给藏家更多的惊喜。
本专题中的黄花梨笔筒,木质坚实细密,纹理或隐或现,极具质感,色泽不静不喧,平和幽宁。器体较大,呈圆柱状,平沿平底,无唇无足,上下等宽,周身无纹,富有含蓄之美。黄花梨古称“花梨”或为“花榈”,为明清家具首选之材。因其质地细腻,色泽沉静,纹理变化多样,备受世人喜爱。古代文人、工匠在利用这种贵重木材时,为了充分展现黄花梨木质纹理之典雅华美,常常不饰雕刻。此笔筒正为独木黄花梨整雕而成,通体光素,不加雕饰,既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感,又经细致琢磨,甚是滑顺,抚之若婴儿之肌肤。原木纹理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晰毕现,文静柔美,气象万千,恰好映衬了文人儒雅气质之美。通观此物,造型至简,腹身笔直劲挺,体线优美,富有张力,古雅稳重,大气浑厚,实乃自然美和书卷气相结合之佳品。加之包浆浑厚,器体较大,十分难得。若置于文房案上,清雅实用,尽显文房雅韵。
另一件吴昌硕刻棕竹笔筒也是精彩之作(同类器物见刊于文物出版社《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之一第P197页222号)。笔筒圆柱状,阔口,空腹,直壁,玉璧形底,器身外壁浅刻吴昌硕篆体书法,沉稳厚重。笔筒精取棕竹大料制成,以突显棕竹本身的自然纹理、质感取胜。造型硕大,制作相当规整,打磨光润。加之体表裹有浓郁的包浆,顿使整器透出经年久玩的书斋气息,含蓄沉静,温文尔雅,品相完美,堪称文房案头之重器。吴昌硕(1844-1927年),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镌吾嘉木一中国家具”专题对中国传统家具品类上拍再次做出探索,除黄花梨材质外,还增加了紫檀、红木材质,依旧以新老结合的方式迎合市场的多样需求。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此对黄花梨透雕玫瑰椅背板通体透雕六螭捧寿纹。靠背扶手内设横枨,枨下安双套环卡子花,枨上居中安装透雕的螭纹花板,椅盘下安浮雕螭纹券口牙子。整体造型张驰有度,有简有繁,恰到好处地将雕刻艺术融入到玫瑰椅舒展有序的造型线条中。且该对玫瑰椅虽为具有优美花纹的黄花梨所制,但在后背板和扶手上遍布了透雕装饰。所刻纹饰满而不密,且螭纹为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古朴雅拙,与简洁、质朴的造型合而为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怀古幽情。
沉香产于海南、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为名贵香料,可入药,其脂膏凝结者,入水能沉,故名“沉香”,自古为世人所重。明清之际文人寄情于山水,崇尚自然灵性之美,沉香木笔筒兼具养生与文玩的双重用途,为当时社会风气的具体反映,其风尚亦流传至今。
本场新增的“一柱神怡一沉香佳器”专题,收集了30几件上等的沉香,有产自印尼的新香,流传有绪的明清沉香摆件、扳指等,为喜欢沉香的朋友呈现了一个精致的香道专题。
“补天遗韵-赏石专题”收集了一些文房赏石和庭院赏石。其中“周莲藏太湖石”是庭院赏石中的精品佳作。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国粹,而园中太湖石造景,又是国粹中的国粹。由园林叠石而带动起来的赏石文化,溯于唐朝,盛于宋代,热于明清。赏石可分园林石、庭院石、室内几案供石、盆景石、把玩石等。古代赏石注重石之形态。其中江苏太湖地区出产的太湖石、广东产的英石,安徽产的灵璧石以及山东产的文石,俗称四大名石。宋代玩石大家米芾就自己的玩石心得归纳提出了赏石的四大要素,即“瘦、皱、漏、透”,后人赏石皆。效宋风,而太湖石集四美在身,理所当然称得上是中国国粹了。
周莲(1790-?),字子爱,号叔明,一作莲叔,又号廉叔、巳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工诗文书画,著《廿四诗室诗钞》、《粤游吟草》。此石高两尺,长三尺有余,立于二级红木托架之上,属横向立式“镇宅石”。产于江苏无锡一带,属太湖“水石”,质朴不粗,肤润质凝,薄衣(皮壳)裹身,一派石中贵族的气质。此石最为精彩之处,是层次凹凸的变化以及星罗棋布的洞坑点缀,彰显了傲骨雄风般的气质。洞坑错落无序,有如蚕过桑麻。坑或聚或散,洞或近或离。大大小小扭曲的椭圆线条及凹凸异常的变化层次,组成了点、线、面、块的多重画面交叉,展现了一种自然的美,立体变化的美,梦幻的美。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