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出现最为频繁,这也从侧面上验证了鲁迅小说在新时期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际,中学语文对鲁迅作品的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科学解读。
  一、遵循原则,重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
  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文学文本,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文学的属性,尽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过去对鲁迅作品,很多教师在解读过程中,总是按照统一标准来阐述,过于拔高道德要求,忽视了作品的文学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忽略了学生独特的个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惰性。
  因而,教师在解读文学作品文本时,需要遵循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小说,教师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文学角度,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教师对鲁迅小说的作品解读才会有效,学生的理解才有可能更加深入。
  二、提倡思辨,开放鲁迅小说的多解性
  诚然,当前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见。鲁迅作品为何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所处环境与鲁迅时代脱节,对动荡年代缺乏最真切的感受,从而造成思想理解的隔阂。毕竟无论从艺术性,还是从思想性来说,鲁迅作品都是无人可及的。因此,要想让鲁迅作品真正变得易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进入鲁迅那个时代。当然,这就对教师的启发引导、科学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鲁迅小说,对那个特定年代的思想产物,要鼓励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白己独特的见解。这正如章熊所说:“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
  三、创新思维,解读鲁迅小说的差异性
  理解作者,往往不能囿于一篇文章,毕竟作者所描述的对象,是立体的、多元的,作者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部作品中完整地透彻地阐述他的思想。因而过分地局限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分析其思想性、写作技巧,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解读作家作品时,最好的方法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即整体性比较解读,在相互对照中去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比如学习鲁迅,就必须了解鲁迅的“散点透视”的写作笔法,通盘考虑鲁迅不同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相互对照中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同样他们对鲁迅小说进行创造性理解时也会形成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却是他们自身理解鲁迅、走进鲁迅小说的基础。当然,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外,更重要的还需有怀疑精神,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从而通过讨论去辩证分析,形成自己对鲁迅小说独特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品读鲁迅小说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观点。只有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才能真正让鲁迅小说在现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
期刊
《月光启蒙》原名为《月光母亲》,是煤矿诗人孙友田的作品,节选后被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本文浅略地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精练的几点认识。  一、直指目标有的放矢  小学的课堂时间只有短暂的40分钟,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只能用在刀口上。什么是刀口?无疑就是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并且重点精练。在教学《灰椋鸟》
期刊
“大语文”教育观是叶圣陶老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观,它着眼于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拓和语文学习目标的落实,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学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展开“双翼”,坚持走课内课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腾飞。  一、课内求拓展,尝试群文阅读  简单地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将文字有声化,能激发美感,感悟作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大的收获。要落实朗读教育的行动必须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一、动情范读,奠定情调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如果教师能经
期刊
接触语文教学两年来,笔者发现,低年级语文教学有一些偏向:要不太一本正经,把低年级孩子当成高年级的学生教育,缺少了语文的灵性;要不就是太“热闹”,忽视了语文的本真。当然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太过严肃,但有时不严肃又无法保证课堂纪律,因此很多教师都会为之头疼。笔者觉得教师应心中有学生,胸中有语文,控制好趣味与语文的天平,让语文充满笑语,让孩子充满笑容。  一、让语文充满笑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
期刊
如何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变不敢说、不想说为我敢说、我爱说?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们敢说  (一)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赏识是一种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发言,我常常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哪怕说得不好的,我也不批评,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
期刊
说起这次“花语大赛”,我就深有感触,在日常的教学中,若能经常撒下些“种子”,孩子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与难忘。  所谓的“花语大赛”,真谈不上比赛,更别说大赛了,它只不过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朗诵活动,也没有精心的组织与思考,仅是为了吸引孩子而取的一个相对别出心裁一点的名字而已。  一、机缘巧合的前奏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到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源于“写日记”这一教学环节=写日记,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
期刊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面对相同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因其深浅度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和相异的课程。  1.明线相牵,相得益彰  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成为其编写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读读背背中,那些四字词语,以韵文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诵读与背诵。然而,如果就词论词,让词以词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每个词的基础上诵读、积累,虽说符合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