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根據课程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是目前高职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环境;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综合管廊等施工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为了紧跟不断发展的施工技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高职市政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介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学科,轻型井点降水法是《城市给排水工程》管道开槽施工中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效果显著、应用广泛的降水方法,是市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教学内容为:轻型井点的工作原理、井点的设计、井点的施工。本知识点课时为2课时,下面以本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设计思路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制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轻型井点工作原理,掌握轻型井点的设计方法、布置要求、施工流程;在能力方面,学生实现能够查阅轻型井点设计、施工相关技术规范并能够按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在素质方面,使学生树立规范操作、安全施工、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地下水的分类、性质、边坡稳定性等知识已基本掌握,另外通过《工程CAD》课程的学习,在本次课中能用CAD进行井点绘制。
(2)掌握了管道开槽施工的工序,知道井点降水对沟槽开挖及槽内施工的必要性。
(3)学生没有接触过井点降水实际施工,对施工的规范性、安全性意识还不够强。
(4)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不强,对井点设计参数的分析计算会比较困难,这也成为了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为:轻型井点设计中井点埋深、数量、间距的分析与计算。
教学重点:轻型井点的设计方法、布置要求及施工流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及对学情分析,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一)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活动,内因都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最活跃的外因,是教学的引导、导演者。所以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加强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轻型井点工作原理,对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如何排除?由学生大胆猜测,之后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资源来验证学生猜测是否正确,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更体现学生主体。
(二)对接岗位
市政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市政工程建设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养护单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意识的培养,在此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使学生查找轻型井点施工技术规范传至教学平台,即熟悉了规范又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事先去施工现场录制视频,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施工环境及具体施工步骤,使学生加强岗位认知。
(三)多渠道互动
除了课堂的面对面互动,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多渠道化,利用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实现师生快速、即时远程交流,打破时间、地域限制,提高师生、生生沟通效率,以便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疑问、掌握学生状况。
(四)多元化考核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更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评价更全面,对学生课前、课后任务进行线上平台考核,课中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轻型井点设计施工规范并上传平台。学生通过查找规范,锻炼其收集资料的能力,树立规范操作,安全施工的意识。通过课前平台在线习题测试,考察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学习效果。
(二)课中
(1)课程导入。通过点评课前的讨论话题地下水对沟槽开挖的影响,教师引出如何消除地下水的问题,导入轻型井点法的学习任务。
(2)原理探究。那么轻型井点如何降水,工作原理是什么?由学生来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地下水性质,猜想井点工作原理,通过讨论、猜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微课学习获知原理。知道了井点工作原理,那么在各种实际工程项目中,井点埋设深度、数量、间距如何确定,这就需要进行井点设计。
(3)井点设计。井点设计主要是对井点埋深、井点数量、井点间距三个参数的设计计算,对于本知识点,学生们要理解各设计参数的影响因数是什么,在这里需要借助降水示意图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从降低的目标水位、水量大小出发,分析设计参数的影响因素。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又体现教学的主体性。通过分析,最终会确定影响因素有沟槽深度、水力坡度、滤水管长度、含水层厚度、水位降深和渗透系数。
知道了井点设计参数的影响因素,也知道了各因素是如何对设计参数产生影响的,这便达到了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接下来便是参数的计算,按照课前分组,各组领取项目,根据各项目的坑槽深度、水利坡度、最不利点位置、涌水量等因素带入公式计算井点埋深、数量和间距。 计算完毕,根据计算结果对井点进行平面和高层布置,即用CAD软件绘制井点平面及高程圖。此过程既能检验学生对前导课程《工程CAD》的学习情况,又能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绘图过程中学生要按规范要求进行井点布置。一般当槽宽小于2.5m,水量不大且要求降深不大于4.5m时,布置单排线状井点,井点宜布置在地下水来水方向的一侧;当坑槽宽度大于2.5m,且水量较大时,采用双排井点;当降水深度在3~5m时布置单层井点;降水深度在6~8m时布置双层井点。[1]
各组设计完毕,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代表介绍本组项目情况、设计依据和设计成果,其余同学发现问题及时与小组代表讨论。各组展示完毕,对应各评价指标,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4)井点施工。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是我们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的,但井点降水施工过程中又有许多同学们必须要掌握的操作细节,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资源,用井点降水实际施工视频向学生展示施工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施工实际环境、施工步骤、施工注意事项。使学生加强岗位认知,树立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观看完井点降水施工视频,接下来各小组开始协作施工,用课内模拟装置模拟井点降水施工过程,使学生既巩固施工操作顺序,又增加课堂兴趣。施工过程中,教师除了监督考核各组的协作情况、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井点降水时液面下降的趋势及出水的规律,通过观察使学生总结出液面呈漏斗状下降趋势,出水先大后小、先浊后清规律,并且及引导学生分析个别井点管不能正常出水原因。
通过模拟井点降水实际施工,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施工流程及施工注意事项,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可使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结合观看的施工视频,使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职业道德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总结和课后安排
对于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聊一聊自己的收获,梳理本次课知识脉络,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加强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老师引出新的问题:在井点降水过程中,会给周围的建筑带来什么影响,如何防范井点降水产生的不利影响?让学生课后对这一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分析讨论,课后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平台讨论,既锻炼学生查找资料能力,也为下次课内容做铺垫。
五、教学评价
本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形式。对课前、课后教学平台上的任务进行线上考核,考核学生对平台资源学习的时长、习题测试的正确性、任务讨论发言的参与性与正确性;课中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对课堂表现线下考核,考核学生对课堂参与性、回答的正确性、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按照预先设置的权重将线下成绩输入教学平台,生成最终的综合性评价结果。
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渠道互动及多元化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信息环境下使课程教学设计更加灵活,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各方面均得到提升,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建国主编.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
作者简介:刘秀娥(1984-),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技术。
关键词:信息环境;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综合管廊等施工一线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为了紧跟不断发展的施工技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高职市政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介绍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学科,轻型井点降水法是《城市给排水工程》管道开槽施工中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效果显著、应用广泛的降水方法,是市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教学内容为:轻型井点的工作原理、井点的设计、井点的施工。本知识点课时为2课时,下面以本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环境下课程设计思路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制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轻型井点工作原理,掌握轻型井点的设计方法、布置要求、施工流程;在能力方面,学生实现能够查阅轻型井点设计、施工相关技术规范并能够按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能力;在素质方面,使学生树立规范操作、安全施工、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地下水的分类、性质、边坡稳定性等知识已基本掌握,另外通过《工程CAD》课程的学习,在本次课中能用CAD进行井点绘制。
(2)掌握了管道开槽施工的工序,知道井点降水对沟槽开挖及槽内施工的必要性。
(3)学生没有接触过井点降水实际施工,对施工的规范性、安全性意识还不够强。
(4)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不强,对井点设计参数的分析计算会比较困难,这也成为了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为:轻型井点设计中井点埋深、数量、间距的分析与计算。
教学重点:轻型井点的设计方法、布置要求及施工流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及对学情分析,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一)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活动,内因都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最活跃的外因,是教学的引导、导演者。所以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加强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轻型井点工作原理,对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如何排除?由学生大胆猜测,之后通过微课这一信息化资源来验证学生猜测是否正确,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更体现学生主体。
(二)对接岗位
市政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市政工程建设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养护单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意识的培养,在此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使学生查找轻型井点施工技术规范传至教学平台,即熟悉了规范又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事先去施工现场录制视频,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施工环境及具体施工步骤,使学生加强岗位认知。
(三)多渠道互动
除了课堂的面对面互动,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多渠道化,利用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实现师生快速、即时远程交流,打破时间、地域限制,提高师生、生生沟通效率,以便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疑问、掌握学生状况。
(四)多元化考核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更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使评价更全面,对学生课前、课后任务进行线上平台考核,课中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轻型井点设计施工规范并上传平台。学生通过查找规范,锻炼其收集资料的能力,树立规范操作,安全施工的意识。通过课前平台在线习题测试,考察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学习效果。
(二)课中
(1)课程导入。通过点评课前的讨论话题地下水对沟槽开挖的影响,教师引出如何消除地下水的问题,导入轻型井点法的学习任务。
(2)原理探究。那么轻型井点如何降水,工作原理是什么?由学生来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地下水性质,猜想井点工作原理,通过讨论、猜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微课学习获知原理。知道了井点工作原理,那么在各种实际工程项目中,井点埋设深度、数量、间距如何确定,这就需要进行井点设计。
(3)井点设计。井点设计主要是对井点埋深、井点数量、井点间距三个参数的设计计算,对于本知识点,学生们要理解各设计参数的影响因数是什么,在这里需要借助降水示意图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从降低的目标水位、水量大小出发,分析设计参数的影响因素。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又体现教学的主体性。通过分析,最终会确定影响因素有沟槽深度、水力坡度、滤水管长度、含水层厚度、水位降深和渗透系数。
知道了井点设计参数的影响因素,也知道了各因素是如何对设计参数产生影响的,这便达到了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接下来便是参数的计算,按照课前分组,各组领取项目,根据各项目的坑槽深度、水利坡度、最不利点位置、涌水量等因素带入公式计算井点埋深、数量和间距。 计算完毕,根据计算结果对井点进行平面和高层布置,即用CAD软件绘制井点平面及高程圖。此过程既能检验学生对前导课程《工程CAD》的学习情况,又能检验学生对本次课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绘图过程中学生要按规范要求进行井点布置。一般当槽宽小于2.5m,水量不大且要求降深不大于4.5m时,布置单排线状井点,井点宜布置在地下水来水方向的一侧;当坑槽宽度大于2.5m,且水量较大时,采用双排井点;当降水深度在3~5m时布置单层井点;降水深度在6~8m时布置双层井点。[1]
各组设计完毕,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代表介绍本组项目情况、设计依据和设计成果,其余同学发现问题及时与小组代表讨论。各组展示完毕,对应各评价指标,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4)井点施工。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是我们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的,但井点降水施工过程中又有许多同学们必须要掌握的操作细节,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资源,用井点降水实际施工视频向学生展示施工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施工实际环境、施工步骤、施工注意事项。使学生加强岗位认知,树立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
观看完井点降水施工视频,接下来各小组开始协作施工,用课内模拟装置模拟井点降水施工过程,使学生既巩固施工操作顺序,又增加课堂兴趣。施工过程中,教师除了监督考核各组的协作情况、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井点降水时液面下降的趋势及出水的规律,通过观察使学生总结出液面呈漏斗状下降趋势,出水先大后小、先浊后清规律,并且及引导学生分析个别井点管不能正常出水原因。
通过模拟井点降水实际施工,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施工流程及施工注意事项,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可使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结合观看的施工视频,使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职业道德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总结和课后安排
对于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聊一聊自己的收获,梳理本次课知识脉络,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加强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老师引出新的问题:在井点降水过程中,会给周围的建筑带来什么影响,如何防范井点降水产生的不利影响?让学生课后对这一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分析讨论,课后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平台讨论,既锻炼学生查找资料能力,也为下次课内容做铺垫。
五、教学评价
本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形式。对课前、课后教学平台上的任务进行线上考核,考核学生对平台资源学习的时长、习题测试的正确性、任务讨论发言的参与性与正确性;课中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对课堂表现线下考核,考核学生对课堂参与性、回答的正确性、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按照预先设置的权重将线下成绩输入教学平台,生成最终的综合性评价结果。
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参与性环节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渠道互动及多元化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信息环境下使课程教学设计更加灵活,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各方面均得到提升,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建国主编.市政管道工程施工.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4.
作者简介:刘秀娥(1984-),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