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作的空间里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会上,大家推李老开笔,他年长于在座诸位。就是那些按捺不住的,也得等他开笔后再龙蛇翻卷。李老平生最爱楷书,即便是笔会这样有时间限制的场合,他也是慢腾腾——把格子折好,四端用自制的铜镇纸压实,解开躺在笔帘里的笔,挑一支,濡墨,沉思片刻。他开始写了,一字一格,墨色渐渐占领了格子,由少而多。两个多小时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准确地装入了所有的格子。有人见完成了,给李老一杯香茶。李老没接,换一支小狼毫,收拾那些他认为没写好的字——人不是流水线,不可能每个字都毫厘不爽。现在我们阅读古人手笔,就是那些庙堂之作,也没有用笔、结体都全然周全的——人用手来写就是这样。李老多年来一直如此,这里修修,那里补补,反复拾掇,终了修饰得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这也是他写一幅字慢得出奇的原因——动作太多了。正常的书写一挥而就,落款揿章,然后坐下来喝茶、吃水果。在大家眼里,李老这些多余的举动,并没有增加什么美感,反而显得小家子气,是书写的弊端。没想到李老如此迷恋,犹如他已经蹒跚的步子。
  我是强调写罢就放手,笔调简劲流畅,手下有些破绽也很自然,没有破绽才是不正常。补笔是把破绽修饰了,自然却没有了。其实自然会更有意思,信手而为,不假思索,翛然以游,行笔间简直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这个绿树掩映下的小剃头店是我不时要去的地方。别的店纷纷改名扩展业务了,它还是以剃头店自称,朴素直白,就像许多大学都把中文系改成文学院,不改的使人觉得还是老式气味。可以想见它的经营一直重复着既往那样的简单和直接。剃头师傅的过人之处在于功夫麻利,我看了时间,大约四分钟剃一个头,有时还更短——他只管剃头,各自回家去洗——这样除了快,也更符合卫生的要求。来他这里的人都对发型无甚要求,剃短即可,最多要求顶上体现出三七分的发式。剃头师傅以快赢得了大家的热爱——这些对自己头发没有装饰要求的人,和这样的师傅成了默契的搭档。尤其是剃头动作迅疾,见头发一片片飘落,头顶马上轻松起来,像是拨云睹日,一时疏朗清旷。由于节奏快,有时排队的人多,也很快会轮到自己。师傅是往迅疾这个方向发展的,像练短跑,越跑越快,越快越短,直到最后一个剃头者离开,他才挪个凳子坐下来,吸一支烟。我注意到这位剃头师傅最后的几个动作,分明是剃好了,顾客也露出了笑容,准备掏出手机付钱。这时他说,别动。又拿起剪子,或者剃刀,在头顶上巡回两下,又眯着一只眼瞄一下,好像是极其慎重地处理了几茎高出毫厘的发茬儿——其实刀剪什么也没有碰到。这几个巡回动作是做给顾客看的。顾客因为这几个动作生出好感,心生赞叹。轮到我了,剃头师傅如法炮制,眼前闪过的都是一些烂熟透顶的动作,快手过处,不再重复。我总是敛眉任他发挥,这些真实的动作,头皮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直到最后,他的假动作才出现,那是作用于我的心理的,尽管我看不到头顶的动向,但从我此前对他的观察,这时又是故伎重演。故伎让人感到温暖,觉得头剃好了,还意外得到了一些超出剃头的福利。
  在我们无数的动作里,真要细分就是真动作与假动作。假动作总要占动作的一些比例。假动作往往美观、有花样,有一点穿行在真动作中,犹如锦上添花。如果假动作过多,就像不多的酒掺了不少的水,让人觉得虚的太多,甚至怀疑酒瓮里全是水而没有酒了。
  有个人问我,丁乙是不是我的研究生,我说没这个人。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不像本科生人多,只能记住少数,有个性的,长得漂亮的,做了出格的事的,常和老师讨论的,余下大都忘记了。他接着说丁乙是以前的名字,现在叫某某了,我说是有这么个学生。比较两个名字,还是前一个名字适宜,从形声义三方面来考量都如此,弄不清为何要改,真是多此一举。后来又遇到一个邻居,生逢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名字也就及时地靠了上去,取名“东彪”。他的姓可以视为一个极有捍护意义的动词,即汉大臣卫青之“卫”。当时让四邻觉得真把名取绝了,居然如此契合时代的走向。过了好多年我回老家遇上,叫他。他有些茫然,旁边的人说他不叫这个名字了,名字缩水,“彪”不要了,乡亲都叫他“阿东”,或者“东啊”。当然,这样更明快,也更正确。改名是一个需要时间办理的事,到改名机关排队、交证件、填表,这些动作和不改名的人相比,是多出来的。改名是深思之后的结果,肯定是原先这个名不适用了,或者对未来有所囿。就像一个人一生不能只穿一种鞋,脚渐渐大起来,鞋码也要更新。改名是很个人的事,改不胜改,其实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个外表和内里。如果一个人改名了就和过去的我告别了,说起来就很虚假,没有人会相信。东啊出生,取名“东彪”时,正是我家父母也在筹划给我们兄弟改名的时候。兄妹里只有妹妹的名字不须改,这个名字用几辈子都是合时宜的。而我们几个的名字在当时都有更改的必要。有积极分子已经向我父亲提出,积极分子狗一样的嗅觉使他如此要求我们。那时听一个读书人说,名字就是一个人的符号——他用了“符号”这个词,我吓了一跳,觉得很有学问的人才能这样表达。不过符号是最不能随便的,它让人敏感之至,小心翼翼地运用。父亲没事就想新的名字,想到几个应景的,只等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有关部门把这事办了。我自己也想了一个名字,父亲没通过——大人总是认为自己会想得远一些,保险一些,还是以大人的想法实行。但那段时间父母整日开会,也就顾不上办理改名的事。这几个名字邻里也很容易想到,到那时这一带出现好几个同名的人就搞笑了。往往你想到了,别人也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而且下手更快——在一个风行草偃其势必然的时间段里,人人都在想着如何表现得应景一些,不要落后。落后就被动了,那就不动最好。形势很快又有变化,不必那么热衷改名了,人生总算少做了一件麻烦事。而今我行不改姓,坐不更名,一以贯之。只是在书法作品落款时,常不写姓,仅以名行。
  卢二搬了几次家,从早先的一间房到三室一厅,空间功能明显扩大了不少。在他的房间,总有一个适合的位置是用来供养神灵的,这和他体弱有关。尽管每隔一段就到单位医院开一些药,可以无虞,但医药只能养身,養心还待神灵。神灵看不到,缘于看不到而灵。这使他这辈子比我多了一些动作——上香,默念,合十拜拜。小区有个福德正神小庙,管理小区土地上的众生,但真要关照自己,还是自家神灵,须一以贯之诚心待之,不可一日忘过。搬新家时有人劝他,换个地方了就不必如此,信与不信唯其心也。他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可怕,弄不好害了自己——始敬终弃,那才是把神灵彻底得罪了,内心如何能安下来。他的小区边上是一个公园,草木丰茂,聚集了一群被主人遗弃的猫狗,它们看人的眼神都流露出仇恨,好像随时要扑过来。看得见的猫狗可以躲避,使人不安的是看不见的、玄虚的、神秘的、与自己若即若离的。可以想象他积成习惯的动作如此自然——这些多出来的礼拜的动作维持了内部的安稳,这份安稳使他寻常日子开心舒展。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卫生、护生的方法、举动,其间的差异性很大,各自坚守。汉人曾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说,让人很是琢磨。不满百岁的人忧虑到个人生命十倍之遥的时间和空间,那是个人无法抵达的,难道不知道不切实际吗?似乎这种遐思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附着,空想、想空,远忧、忧远,不着边际。在北朝众多的造像记里,常见到普沾法雨、常与佛会的句子,在入世的沉重里期待出世的轻松。为了这一点,他们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辛苦,多了无数面对坚石开凿的劳累。不如此奉献体力,不敬造一躯佛,不供养一躯佛,每个北朝人都会生出不安。   后人不再大兴开凿洞窟、兴造佛陀之风了——这里一定是悟到了什么,省下无数敲凿镌刻的手上功夫,并不影响对于佛陀的敬畏。人的行为,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么解释,解释是随时随势的。
  在严寒的冬日里,我和学生一起去欣赏石门十三品。这里边最著名的几方汉代刻石,喜爱书法的人都不会略过,有着悉心临写的经历,现在远道而来,算得上他乡遇故知了。为了更感性一些,学生特地请了一位讲解员。她的讲解熟稔流畅,让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感到亲切。她讲十三品的历史、地理、艺术特色,说着说着就把《石门颂》里边的句子拈出几句来佐证,似乎是不经意脱口而出,让我们惊异。她讲解完把大家的耳麦收了,说你们自己慢慢看哦,就快步走了。我们还真得慢看一会儿——这些旧时风物都是需要慢看细品的。刻石上的气息、韵味和平日案头上的纸本美感不同。纸本是裁割若干的片断,这里是浑然大气的整体,尤其石色黝黑深沉,反而使凹下去的字有了立体感,古朴拙厚。如果有时间,应该成为这里的常客。至于讲解员,我觉得这是一种职业,印象中的不少讲解员都如此,讲啊讲啊,讲得很溜,但谈不上兴致。是长久的时日,使她们把教科书般的解说词记牢背熟,也通过考核并且合格。当然,让一个喜爱《石门颂》《石门铭》的人把碑文背诵一段,能做到的恐怕不多,但他们却是如此痴迷,爱到骨子里去。面对一个器物,情调绝不相同,有的为了生计,没有谁会嘲笑为稻粱谋者,谁不为稻粱谋呢?只有这一点保证了,才有可能言及信念、理想这些远大求索。不少人每日所进行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只是一份糊口的保障。长年如此重复,娴熟之至却从来没有贴近,更不消说心系于此。此前有个同学分配在图书馆,给我的方便就是能借到一些级别比较高的书。近百万册的图书,他闭着眼睛也大致可知在哪个方向的哪个架子上,很快给我找来。但他自己不看,他看管他那一摊,不出事就好。我在馆里看到他都是坐着靠着,无事一般,或者到角落偷偷吸一支烟。他有他喜欢的事,但没有办法实现。做一个娴熟的图书管理员,对他来说是无奈,为了过日子,权且委屈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兴致和自己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两不厌,真可谓幸运之至。
  子虚在少年时就喜欢书法,比我大一点,聪慧却大得多,学什么都容易上手。当时长辈对这些孩童日后的期待,他是第一人。聪慧是娘胎里带来的,谁也没办法,加上他后天也用功,就超出同龄人一大截,驰骋康庄,取途千里万里。这样的人有一个曼妙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一时声誉皆归之。我与他相比是守成,守住一摊,有如僧人守庙,不愿随处住锡。书法家常称自己博采百家,这样的话我是不能说的,因为做不到,至多就是稍稍拓宽略变古法,这已经是很耗精神的了。此时子虚已五体俱全并尝试融汇,一幅字里几分草法几分篆意,几分隶味几分楷形,有点像唐人杨炯说的“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甚是热闹。他是个爱闹腾的人,也花了许多心机在书写上面,再后来干脆抛开古人碑帖任情性而为,笔墨纵横自喜。很多年后我读到子虚的墨迹,已是满纸的毡裘气,离书法远了。本来——本来不应该如此。他比同龄人都善用心思,指腕勤快,尝试这么变那么变,心思多出来了,动作多出来了,却没能助他上到更高的境界。实际上每个人的兴致就是一个摊子,这一摊不必大,也不必全,只往精工上做。如赵孟这样摊子大货又全,像是成佛做主——千万不要和这样的人比,真去比,那就害死自己了。
  搬到这个有花园的院子已经有三年多了。这三年多比住在单元房里多动了许多手脚——锄地、拔草、捉虫、驱鸟、捕鼠,还要不断地种树,柠檬树、 龙眼树、柚子树、桂花树……有的没成活,接着还种,朋友精于培植,一直鼓励我多种树。香樟的叶子总是在仲春纷如雨下,落了厚厚一层,再过些日子,瓜豆苗就呼呼往上蹿了,这些都使人更触到节气和生机,譬如,去弄一大捆竹子,搭个瓜架吧。这些事定期找人来做当然可以,但由自己來手作,触碰一下湿润的泥土,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通常会从楼上书斋走下来,趁上午十点钟的太阳照着,蹲下来拔去花丛中的草。大凡草滋生起来的地方,土壤就看不到了,看到的是土壤上的生机。买来的草皮还没长好,杂草就都伸展上来,多种多样,有的缀着星点小花,却叫不出名字。一个人绝对不要有把杂草拔尽的想法,就是天天拔,拔到老,院子里的草还是一茬茬地钻了出来。我想这就是有限和无限的差别—— 一个人没必要以有限对付无限,感到有乐趣就做一做,乐趣尽了站起身来洗洗手,不做了。这和王徽之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个理。黄庭坚曾说“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的不可能,硬去追就累了。就像草是无限的,在空气清新里,拔出来的草叶上充满了青青的、生生的味道。至于做多少,也可多也可少,不必有一定之规。想想陶渊明当年清高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后未必心绪就好。他曾经在饥饿里向人乞贷,面子不要紧了,肚皮要紧。常常清晨出门理荒秽,月上东山才荷锄返回,还是饥肠辘辘,眼见桑麻慢慢长起来了,又惊恐霜霰下来打得稀烂。真为衣食谋,那是没什么情趣可言的,以前从陶诗里好像听到的都是田园的笑声,有点阅历了才知道,常常是苦笑。真有情趣还是像宋人罗大经:“随意读《国易》《国风》……”“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如果一个人有任务感,想着要拔多少草,要干到夜里,否则草盛豆苗稀,日子就过不好,这就是实用了。罗大经这种情调的人素来无多,让我常想:这个人是怎么做到的,与生俱来的?后天使如此?但我不会想起陶渊明。
  屏幕的诞生让我们坐着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无数的动作——如果屏幕里没有动作,不是死机了,就是关闭了。科技的发展使动作远远超出一个人所能,成为超人的动作。《水浒传》在屏幕上出现时,动作就有些夸饰了,夸饰的动作可以满足屏幕前人们的期待,认为这些惹不起的豪杰们手脚功夫理应如此。到了《新水浒传》问世,除了情节添加,动作也升级,不是人的手脚,而是科技的手脚,这就是假。至于屏幕上把人当作神,演出神剧,又放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更让人难以相信了。动作出了问题,首先是心态出了问题。如果一直这么继续下去的话,写实就不存在了。玄虚充满,让观者内心满是怀疑,世事权当儿戏观,呵呵。动如兔静如树,大家都乐意当兔而不当树,只有如脱兔那般才能得到关注的目光——科技的发明,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动态拍下来,让他人欣赏,而不是不动。“动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像说的是动和静两个方面,实际上在意的只是动,像一只兔子满世界欢蹦乱跳,快活之至。做一棵树的艰难在于兀立不移。许多树是没人管的,荒郊野地,崖壁石隙,因为不移,还是长起来了。树是以不动为法的,如果一棵树不时挪动,挪这里,挪那里,一直没有下根的机会,终了就是一截木桩。如果一个人的心性如树,就有定力可言,独立不迁,当风有声。一树长成,鸟雀云集其间,又何曾招摇。人与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之初始。这么多年过去,树犹如此,而人是越发惊动了。
  在《谍海风云》的末了,美国海军情报局的特工保罗·索米斯说:“这个世界变了,再也回不到从前……在不同的城市,用着不同的名字,直到黎明来临。”揣度他的意思,黎明到来时,动作将回复到正常,就不必勤快地以假名来伪装自己了。
  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坦然地对人说:请叫我——保罗·索米斯。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一  开篇,那美猴王出世后,便在花果山上享乐。  有一日,他却好端端地堕下泪来。这是何故?原来,他忧虑起了自己的未来。美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这是美猴王第一次直面死亡问题。未来就是死亡,没有什么奔头。  这是全书的开端——是解脱生死的开端,那释迦牟尼也是在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后才开始了悟生死之
期刊
崇祯元年(1628)三月十九日清晨,徐霞客来到闽中将乐县,在一个叫高滩铺的小山村歇脚。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一轮旭日喷薄而出,阴霾尽舒,碧空如濯。四周群峰积雪,有如环玉。闽中以雪为奇,春末之雪尤奇,村民们捧着手炉晒太阳。  在厚厚的积雪里走着,徐霞客忽然扔掉行囊,举起双臂在空中狂舞,在雪中尽情呐喊。  这还不够,徐霞客又脱去鞋袜,露出光脚,赤足在闽中的雪地上狂奔。  已经四十三岁的徐霞客仿佛回到少年。
期刊
我的老家在陕北的山里,常年干旱,庄稼靠天而活,喜水的蔬菜水果成活率极低,我在山里吃到的最多的蔬菜是土豆,最多的水果是农历五月的杏子,再无其他。  母亲的娘家在陕北滩里,所谓滩,就是地势平坦、有河有井的地方。母亲娘家的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有一个一亩地大小的果园,里面种着黄元帅、杏、桃等果树。如果园子的主人是个细致的人,那也会在树与树的间距里套种上韭菜和水萝卜。  我姥姥家的后院也是一个果园,好大的一个
期刊
最大的月亮  忘了确切哪一年,火车凌晨抵达柳园,空荡荡的广场上只有一辆巴士,到敦煌需要一个小时,穿过戈壁公路。  “今天是阴历八月十六。”司机打着哈欠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且这是历来月亮最大的一年。”  的确,月亮大而清晰  纤毫毕现  在空无的戈壁上悬起  更像是  两个星球  我问了一句:“看起来没什么人?”  这激起了他的怨气,他说:“冷冷清清,没有客人,拉你一个还不够油钱的,这比白跑还
期刊
当第一群牛羊出现在当门口的山坳上时,回家的牛铃声便渐次在村口响起来。夕阳把影子拉得长长的。  每群家畜一般都有一头公牛带队,有的二三十只,有的一二十只。都不出声,踩在以往自己踩过的蹄窝上,带着叮叮当当的铃声向自家的圈舍走。  那蹄声也不像早晨出门时那么清脆有力,爱响不响的样子,仿佛被夕阳浸过似的。  猪羊回圈,牛回场棚。偶有一头猪不听话,掉在后面,悄悄往菜园里捞了一嘴,被主人发现,一竹鞭打在背上,
期刊
乡下的山杏花开得欢实的时候,细嗅有苦杏仁的味道。原来,苦杏仁的苦,在杏花开的时候就有意思了。  村子周遭的很多草木都是苦的,我大都嘗过。我不喜欢苦,草木们好像喜欢,要不咋会把那么多的苦都给收藏了呢?那么多的苦是从土的深处来一些,被一棵树的根收藏。那么多的苦是从天的远处来一些,被一株草的叶收留。那么多的苦不再流浪,都被一株草木酝酿。  村里人都知道,嫩嫩的杨树叶儿、柳树狗儿要泡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才可以
期刊
太阳照常升起  者若山的太阳比起山下谷地的来讲,要起得早些。当山谷还被乳白色的云霧裹覆着的时候,天际依旧灰蒙一片,山顶上已经有了一些亮光,那亮光像钢炉里熔化的铁水般缓慢倾覆洇开,天际便呈现出一种天堂般的辉煌了。阳光仅停留在山顶的上方,在饱浸水雾气的云层间折射出一种淡淡的橘红色光晕。者若山像公鸡的冠似的红艳起来,山谷底的风吹上来,凉沁沁的,像山谷间的流岚般曼妙神秘。高山木莲花和猴头杜鹃已经开放,那种
期刊
乡人将柴火叫烧法,面叫吃法,前者事关寒暖,后者维系饥饱,至于为什么“烧”和“吃”与“法”粘连一处,就不知道了。  我们村在忻定盆地,两山夹一川。东山摇钱树,产梨;西山聚宝盆,有煤。这就很无奈,没煤缺树,烧法成了村人的心病。东山同川人春上梨树剪枝,粗的劈成柴,细的剁成段,都一尺左右,用米丝或草绳捆成一小捆一小捆,打垛在向阳的沿台上。夏日的阳光吃干了它们的水分,也把暖暖的火焰留了下来。村人到东山走亲戚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体育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足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围绕初中体育足球基本技术与团队协作训练这一角度,展开专门的论述分析,首先对初中体育足球的基本技术训练方法进行阐释,随后对团队协作训练方式进行讲解,最后对初中体育足球基本技术与团队协作训练的注意事项做出总结和综述。  关键词:初中足球;基本技术;团队协作;注
期刊
她站在石牌小学的门口,低着头,绾成一束的头发上扎着红白相间的珠花,化了很浓的妆,双手捧着婚纱的下摆。四个女孩子站在她的左右,那个个子高一些的不时踮起脚尖为她擦汗。在她们的旁边停着八辆车,全部都是出租车,车牌号被红纸挡住,红纸上写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这样的字。几个穿着红衬衣的小伙子打电话,指挥别的车辆通行,拍照,还有一个扛着摄像机的,汗流浃背地跑前跑后。  围观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在住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