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这条走廊是壮、苗、白裤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广西在全面推进桂林、北部湾、巴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的“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利用,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促进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少数民族文化带;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5-0124-04
广西环江喀斯特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产地天然连成一体,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同时,这一走廊所涉及的广西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等县都是少数民族县份,是壮族、苗族、白裤瑶族、仫佬族、毛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到目前为止,广西已全面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这对于推动广西旅游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以上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的“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促进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3〕9号)指出,广西要全面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广西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不能仅停留在三大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应当着眼于长远,及时跟上旅游强势发展的步伐。环江喀斯特“申遗”成功,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这一走廊所涉及的广西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等县都是少数民族县份,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黔桂“世遗”走廊和“少数民族文化带”所在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品位独特。它既与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有差异性,也与巴马长寿养生旅游区有差异性,是广西不可多得的世界自然遗产的“世宝”,又是黔桂不可多得的九个少数民族汇集地。因此,充分利用如上优势,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对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推动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奔小康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罗城、环江、融水、三江4个县仍然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虽然南丹、宜州、金城江区不列入新一轮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但贫困人口仍然还有相当数量,据2013年统计,7个县287.31万人中,按新的贫困标准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75.47万人,点总人数的26.3%①。这些地区大多数处于喀斯特石山地区,扶贫攻坚难度大,任重道远。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以缓解旅游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的双重压力,加快石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繁荣。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的人群增进互信、共识和谅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全人类极其珍贵的共同财富,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申报使遗产能够得到更加全面、长远的保护,使遗产得到永续利用。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可以让国内外游客真实地认识黔桂世界自然遗产地,感受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独特的民族文化,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和国务院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执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对旅游区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实行有效保护,使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完好传承。
二、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有利条件
(一)有著名的“世遗”品牌优势
环江喀斯特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然连成一体,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其间展布了峰丛、峰林、洼地、谷地、洞穴等类型的喀斯特景观,具有独特而极致的美学特征和美学重要价值。环江喀斯特申遗成功,与第一期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荔波喀斯特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该系列遗产将包含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喀斯特的地貌如塔状喀斯特、剑状喀斯特、锥状喀斯特等,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同时也展示一些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独特品牌优势。 (二)有丰富的山水景观优势
这里山水旅游景观丰富多彩,许多景点景区正在申请4A甚至5A级。环江除了木伦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还有杨梅坳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角寨瀑布群景区、古宾河漂流、长美中洲河风光、文雅天坑等;罗城有怀群风光、崖宜风光、剑江风景区、雅乐仙洞、百万“原始森林”等;南丹有八穿河恩村洞穴原创探险、马岭神龙壁、古榕鸳鸯桥、穿越大峡谷等;宜州有下枧河风光、古龙河景区,流河寨景区等;金城江有小三峡等景区;柳州融水除了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龙女沟、龙宝大峡谷、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龙贡峡谷贝江漂流景区、融水贝江风景区等;柳州三江有生态旅游区、程阳八寨、森林温泉等,山水景观优势突出。
(三)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
这里民族历史悠久,有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典型的民族风情主要有:环江的“分龙节”、罗城的“依饭节”、融水的“芦笙舞”、南丹的白裤瑶风情;人文景观主要有:环江的黔桂古道、北宋碑坊;邓恩铭烈士故居、观音寺;罗城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旧城遗址等,南丹的白裤瑶民族风情园;还有融水的苗寨风情、三江的风雨桥、苗寨楼等等。
(四)有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初具规模的基础条件
从区位优势来说,该区域背靠大西南,处在大西南出海大通道上,是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接北部湾,面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便于旅游区开拓市场客源。从交通网络基础来说,该地处贵广高铁(贵阳—广州,途经桂林)、南北高铁(南宁—北京,途经柳州)的交叉节点,目前这两条高铁已经贯通,加上南宁—河池高速公路已开通,非常方便游客从陆路进入景区;同时,旅游区四周分别有桂林、柳州、河池、荔波四个飞机场,非常便于国外游客入境。
(五)有地方政府和个人投入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及初具规模的成果
随着“旅游热”大环境的形成,旅游兴县、旅游富民的意识也在增强。地方政府和个人投入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成果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广西自治区对旅游相关项目的投入已明显加大,仅2013年自治区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比2012年增长了3倍多。同时,金融机构注入旅游的资金也逐渐增大。2013年,广西旅游部门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建设银行广西分行、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广西农村信用社联社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订《广西担保基金》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广西各级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重大项目扶持。这一投资趋势,为旅游区开发奠定了融资基础。
(六)有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提早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年人均出游率接近2次,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禀赋优良、组合程度高、开发条件好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区开拓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亦为旅游区实现市场规模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与举措
(一)目标要求
1.战略定位: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
2.战略内涵:“1155工程”。
打造1张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品牌。
构建1个区:以环江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核心,范围覆盖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融水、三江7个县,形成“黔桂‘世遗’及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旅游区,使之与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两冀齐飞,共同构成河池国际养生旅游大圈。
开辟5个游:“世遗”生态游、养生休闲游、民族文化游、特色农业观光游、科普探秘游。
着眼5个高:(1)高端设计——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2)高档设施——高速高铁机场、每县有2家以上5星级宾馆、高品位5A景点景区5个以上。(3)高文化底蕴的城镇化建设——以7县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建设具有各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城镇。(4)高效益的经济发展——202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5)高层次的和谐——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
3.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2年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基本建成,成为集“世遗”生态观光、养生休闲、民族文化体验、特色农业观光、科普探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成为世界知名、全国闻名、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2)分期目标:根据7县区域发展现状,若能在2016年设立国际旅游区,那么可以2016-2022年(共6年)为期。其中,2016—2018年打基础,2019-2022年建成。到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0亿元;到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达到3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0亿元。
(二)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的十八大強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这为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因受多种复杂因素交叉制约,旅游区内新一轮扶贫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仅靠7县自身力量步履维艰。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力争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使之成为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从更高层面来统筹7个石山地区县的旅游开发扶贫工作。在管理上,由于旅游区覆盖河池、柳州两市7个县,涉及到行政区划问题,因此在谋划发展布局上,可借鉴“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和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和做法,成立“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管委会”,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管委会在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要以突出旅游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增强城市功能为导向,明确各区域的特色旅游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上的互补及差异化建设,统筹谋划产业、景区和人口分布,构建高效、有序、协调发展的格局[1]。 2.科学规划,精心设计“1区2地1中心”发展蓝图。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作如下规划:(1)“世遗”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世界自然遗产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2)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集散地。这片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至今保留着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依托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提升民族文化品位,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集散地。(3)国际户外运动养生体验旅游基地。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环江、荔波独特的原始森林区自然景观、罗城和融水独特的田园山水风光、南丹独特的高山气候等生态养生条件、融水和三江苗寨风光,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户外运动养生体验旅游基地。(4)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仅环江喀斯特已知的维管束植物1048种,隶属178科546属;林区内生长有兰科植物48属122种,林区内一些连片分布的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等是世界极为珍稀濒危兰花品种,以及目前在国内只有环江才有的珍贵树种越南黄金柏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可依托这些珍贵动植物资源,将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
3.以大会战形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贵广高铁、南北高铁已经贯通和南宁—河池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的基础上,修建桂林—融水—三江—罗城—环江高速公路、宜州—罗城高速公路、荔波—环江高速公路。以上高速公路开通,加上原来已有高速公路通达基础,整个旅游区形成环状高速公路网,四处通达,方便游客四面进出,大大缩短旅游路程。(2)多维城市乡村建设。一是建设国际旅游城。要建设国际旅游区,必须有一个国际旅游城与之相配套。根据“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定位,应以打造国际旅游城为目标,按照国际旅游城市“五化”的标准,将“世遗”所属地环江县城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养生旅游目的地、山水生态园林宜居城、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城。二是建设特色旅游城。分别按照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标准建设罗城(仫佬族文化)、融水(苗族文化)、三江(侗族文化)、南丹(白裤瑶文化)、宜州(壮族歌仙文化)特色旅游城。三是建设特色旅游镇。分别按照广西特色旅游名镇标准在7个县建设特色名镇。(3)星级宾馆、景点景区建设。2016-2019年,每县至少有2家以上5星级宾馆、高品位5A景点景区5个以上。同时,要按照国际旅游区的标准提高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品位。
4.从富民兴县目标着手,引领旅游区三大产业发展。(1)“世遗”生态产业。一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要借申遗成功契机,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调动林权单位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同时,通过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机制,兑现好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管护生态林的责任。二是引导、鼓励群众进行珍贵植物品种的育种和栽培。环江喀斯特区域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珍贵品种特别多,这些珍贵的植物,若能育苗、栽培和移植成功,市场前景必定很广阔,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2)民族文化产业。要充分挖掘旅游区范围内各县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己任,通过加大投入开展非遗普查和保护名录项目申报、加强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硬件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全力做好7个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精心打造毛南族、仫佬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3)生态特色农业。重点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当前,要用好“世遗”品牌,依托优越的林下生态资源,引导和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生态食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让农民大发“世遗”财。
5.三管齐下,确保旅游区生态保护落到实处。要以法律、制度形式对“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实施保护,并加强督查,确保实效。(1)加强“世遗”生态资源保护。一是“世遗”生物资源保护。二是“世遗”山水资源保护。三是“世遗”文化资源保护[2]。四是“世遗”科学宣传研究。(2)加強其它特色资源保护。一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二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3)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长久保护。一方面要让群众在保护的过程中受益,帮助保护区内的群众脱贫致富,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大打生态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生态文明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思维逻辑,在发展之中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注释:
①根据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7个县(市、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黎 丽.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J].桂海论丛,2014(1):125-128.
[2]廖国一,王林.加快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探讨——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2(4):111-115.
责任编辑 莫仲宁
关键词: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少数民族文化带;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5-0124-04
广西环江喀斯特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产地天然连成一体,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2014年6月23日,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同时,这一走廊所涉及的广西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等县都是少数民族县份,是壮族、苗族、白裤瑶族、仫佬族、毛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到目前为止,广西已全面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这对于推动广西旅游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以上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的“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对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促进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3〕9号)指出,广西要全面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广西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不能仅停留在三大旅游目的地建设上,应当着眼于长远,及时跟上旅游强势发展的步伐。环江喀斯特“申遗”成功,使黔桂喀斯特构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这一走廊所涉及的广西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等县都是少数民族县份,构成了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黔桂“世遗”走廊和“少数民族文化带”所在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品位独特。它既与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有差异性,也与巴马长寿养生旅游区有差异性,是广西不可多得的世界自然遗产的“世宝”,又是黔桂不可多得的九个少数民族汇集地。因此,充分利用如上优势,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对打造广西旅游升级版,推动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石山地区各族人民尽快脱贫奔小康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罗城、环江、融水、三江4个县仍然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虽然南丹、宜州、金城江区不列入新一轮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但贫困人口仍然还有相当数量,据2013年统计,7个县287.31万人中,按新的贫困标准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75.47万人,点总人数的26.3%①。这些地区大多数处于喀斯特石山地区,扶贫攻坚难度大,任重道远。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以缓解旅游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的双重压力,加快石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繁荣。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的人群增进互信、共识和谅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全人类极其珍贵的共同财富,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申报使遗产能够得到更加全面、长远的保护,使遗产得到永续利用。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可以让国内外游客真实地认识黔桂世界自然遗产地,感受黔桂“少数民族文化带”独特的民族文化,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和国务院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执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对旅游区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实行有效保护,使世界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完好传承。
二、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有利条件
(一)有著名的“世遗”品牌优势
环江喀斯特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然连成一体,保存了从高原喀斯特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喀斯特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其间展布了峰丛、峰林、洼地、谷地、洞穴等类型的喀斯特景观,具有独特而极致的美学特征和美学重要价值。环江喀斯特申遗成功,与第一期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荔波喀斯特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该系列遗产将包含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喀斯特的地貌如塔状喀斯特、剑状喀斯特、锥状喀斯特等,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同时也展示一些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独特品牌优势。 (二)有丰富的山水景观优势
这里山水旅游景观丰富多彩,许多景点景区正在申请4A甚至5A级。环江除了木伦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还有杨梅坳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角寨瀑布群景区、古宾河漂流、长美中洲河风光、文雅天坑等;罗城有怀群风光、崖宜风光、剑江风景区、雅乐仙洞、百万“原始森林”等;南丹有八穿河恩村洞穴原创探险、马岭神龙壁、古榕鸳鸯桥、穿越大峡谷等;宜州有下枧河风光、古龙河景区,流河寨景区等;金城江有小三峡等景区;柳州融水除了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还有龙女沟、龙宝大峡谷、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龙贡峡谷贝江漂流景区、融水贝江风景区等;柳州三江有生态旅游区、程阳八寨、森林温泉等,山水景观优势突出。
(三)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
这里民族历史悠久,有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典型的民族风情主要有:环江的“分龙节”、罗城的“依饭节”、融水的“芦笙舞”、南丹的白裤瑶风情;人文景观主要有:环江的黔桂古道、北宋碑坊;邓恩铭烈士故居、观音寺;罗城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旧城遗址等,南丹的白裤瑶民族风情园;还有融水的苗寨风情、三江的风雨桥、苗寨楼等等。
(四)有出海通道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初具规模的基础条件
从区位优势来说,该区域背靠大西南,处在大西南出海大通道上,是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接北部湾,面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便于旅游区开拓市场客源。从交通网络基础来说,该地处贵广高铁(贵阳—广州,途经桂林)、南北高铁(南宁—北京,途经柳州)的交叉节点,目前这两条高铁已经贯通,加上南宁—河池高速公路已开通,非常方便游客从陆路进入景区;同时,旅游区四周分别有桂林、柳州、河池、荔波四个飞机场,非常便于国外游客入境。
(五)有地方政府和个人投入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及初具规模的成果
随着“旅游热”大环境的形成,旅游兴县、旅游富民的意识也在增强。地方政府和个人投入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成果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广西自治区对旅游相关项目的投入已明显加大,仅2013年自治区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比2012年增长了3倍多。同时,金融机构注入旅游的资金也逐渐增大。2013年,广西旅游部门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建设银行广西分行、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广西农村信用社联社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订《广西担保基金》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广西各级金融部门加大对旅游重大项目扶持。这一投资趋势,为旅游区开发奠定了融资基础。
(六)有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提早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年人均出游率接近2次,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禀赋优良、组合程度高、开发条件好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区开拓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亦为旅游区实现市场规模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与举措
(一)目标要求
1.战略定位: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
2.战略内涵:“1155工程”。
打造1张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品牌。
构建1个区:以环江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核心,范围覆盖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融水、三江7个县,形成“黔桂‘世遗’及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旅游区,使之与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两冀齐飞,共同构成河池国际养生旅游大圈。
开辟5个游:“世遗”生态游、养生休闲游、民族文化游、特色农业观光游、科普探秘游。
着眼5个高:(1)高端设计——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2)高档设施——高速高铁机场、每县有2家以上5星级宾馆、高品位5A景点景区5个以上。(3)高文化底蕴的城镇化建设——以7县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建设具有各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城镇。(4)高效益的经济发展——2022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5)高层次的和谐——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
3.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2年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基本建成,成为集“世遗”生态观光、养生休闲、民族文化体验、特色农业观光、科普探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成为世界知名、全国闻名、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2)分期目标:根据7县区域发展现状,若能在2016年设立国际旅游区,那么可以2016-2022年(共6年)为期。其中,2016—2018年打基础,2019-2022年建成。到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0亿元;到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达到3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0亿元。
(二)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的十八大強调: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这为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因受多种复杂因素交叉制约,旅游区内新一轮扶贫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仅靠7县自身力量步履维艰。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构建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力争建设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使之成为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从更高层面来统筹7个石山地区县的旅游开发扶贫工作。在管理上,由于旅游区覆盖河池、柳州两市7个县,涉及到行政区划问题,因此在谋划发展布局上,可借鉴“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和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和做法,成立“黔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走廊(广西)国际旅游区管委会”,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管委会在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要以突出旅游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增强城市功能为导向,明确各区域的特色旅游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上的互补及差异化建设,统筹谋划产业、景区和人口分布,构建高效、有序、协调发展的格局[1]。 2.科学规划,精心设计“1区2地1中心”发展蓝图。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作如下规划:(1)“世遗”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世界自然遗产内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完善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养生旅游示范区。(2)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集散地。这片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奇特,至今保留着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依托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提升民族文化品位,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集散地。(3)国际户外运动养生体验旅游基地。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环江、荔波独特的原始森林区自然景观、罗城和融水独特的田园山水风光、南丹独特的高山气候等生态养生条件、融水和三江苗寨风光,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户外运动养生体验旅游基地。(4)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仅环江喀斯特已知的维管束植物1048种,隶属178科546属;林区内生长有兰科植物48属122种,林区内一些连片分布的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等是世界极为珍稀濒危兰花品种,以及目前在国内只有环江才有的珍贵树种越南黄金柏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可依托这些珍贵动植物资源,将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
3.以大会战形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贵广高铁、南北高铁已经贯通和南宁—河池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的基础上,修建桂林—融水—三江—罗城—环江高速公路、宜州—罗城高速公路、荔波—环江高速公路。以上高速公路开通,加上原来已有高速公路通达基础,整个旅游区形成环状高速公路网,四处通达,方便游客四面进出,大大缩短旅游路程。(2)多维城市乡村建设。一是建设国际旅游城。要建设国际旅游区,必须有一个国际旅游城与之相配套。根据“广西第四个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定位,应以打造国际旅游城为目标,按照国际旅游城市“五化”的标准,将“世遗”所属地环江县城建设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养生旅游目的地、山水生态园林宜居城、世界自然遗产生物物种研究与交流合作中心城。二是建设特色旅游城。分别按照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标准建设罗城(仫佬族文化)、融水(苗族文化)、三江(侗族文化)、南丹(白裤瑶文化)、宜州(壮族歌仙文化)特色旅游城。三是建设特色旅游镇。分别按照广西特色旅游名镇标准在7个县建设特色名镇。(3)星级宾馆、景点景区建设。2016-2019年,每县至少有2家以上5星级宾馆、高品位5A景点景区5个以上。同时,要按照国际旅游区的标准提高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品位。
4.从富民兴县目标着手,引领旅游区三大产业发展。(1)“世遗”生态产业。一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要借申遗成功契机,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调动林权单位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同时,通过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机制,兑现好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管护生态林的责任。二是引导、鼓励群众进行珍贵植物品种的育种和栽培。环江喀斯特区域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珍贵品种特别多,这些珍贵的植物,若能育苗、栽培和移植成功,市场前景必定很广阔,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2)民族文化产业。要充分挖掘旅游区范围内各县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己任,通过加大投入开展非遗普查和保护名录项目申报、加强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硬件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全力做好7个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精心打造毛南族、仫佬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3)生态特色农业。重点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当前,要用好“世遗”品牌,依托优越的林下生态资源,引导和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生态食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让农民大发“世遗”财。
5.三管齐下,确保旅游区生态保护落到实处。要以法律、制度形式对“世遗”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实施保护,并加强督查,确保实效。(1)加强“世遗”生态资源保护。一是“世遗”生物资源保护。二是“世遗”山水资源保护。三是“世遗”文化资源保护[2]。四是“世遗”科学宣传研究。(2)加強其它特色资源保护。一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二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3)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长久保护。一方面要让群众在保护的过程中受益,帮助保护区内的群众脱贫致富,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大打生态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生态文明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思维逻辑,在发展之中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注释:
①根据南丹、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融水、三江7个县(市、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黎 丽.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J].桂海论丛,2014(1):125-128.
[2]廖国一,王林.加快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探讨——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2(4):111-115.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