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重视读书,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作用;“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则强调了读在认识事物进行实践中的重要性。而在培养读的能力的诸多训练方式中, 就语文而言,朗读尤其重要。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旋律 兴趣 感悟 个性 技能
引言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有人提出“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我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朗读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涵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而且能训练学生规范的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知文也”的程度,我觉得应该返朴归真,不赶时髦,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训练好朗读基本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才能读通、读懂课文,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生才能通过“读”把文本的内容通过有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每节课前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设计出巧妙精当、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搅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形成一种情感交融的读书氛围,从而将学生引进朗读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巧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播放了一段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和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一段录像,在伴着学生听《国际歌》和看这段录像的同时,我加上了富有激情的导言:“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她是多么宝贵呀!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五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简短的故事,激情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儿样一来,学生听着愤怒、悲壮的国际歌,看完录像后,对五壮士的敬意油然而生。此时学生读文的欲望愈加强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理解文章的内涵,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强化指导,加深的感悟
卢梭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成熟的时候,再交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以后,会有强烈的要求提高朗读水平的欲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交给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几个方面为目标,指导他们朗读。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如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强化指导朗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指导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并配以火车的鸣叫和送别的图片,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引):志愿军就要离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就要离开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引):此时此刻,火车已经开启;站台,人潮涌动,志愿军们多么希望——
生:(读文):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引):然而列车早已飞奔起来,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化为永久的思念——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样,通过教师引读的形式,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超两国人民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同时对“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本无血缘关系,却称之为‘亲人’这个总领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了范读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由练读后,还读的不到预设的效果时,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导向,然后再让学生练读,效果甚佳。
三、以读悟情,读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指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個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在品读课文时,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注重感情朗读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点拨,扎实训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顶峰歼敌”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富有情境的导言:“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和领土,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不但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还丧心病狂的屠杀无辜,仅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就有30万!日军铁蹄索道之处,屠刀所向,无所中国百姓成为野鬼冤魂,中华大地山河血染、日月失色呀!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这五位壮士中的一员,你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罪行,你会怎样对待这群侵略者呢?”学生纷纷回报后,我因势利导,对他们说:“那现在你们就带着这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带着满腔的仇恨读这段话。”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读得动情,读得心潮澎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五壮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读出了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四、加强训练,形成朗读技能
朗读时一种技能,是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甚至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掌握。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练习的强度,是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真正读出情趣,读出形象,读出个性,读出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老说得好:“凡是要求学生练习的,不要练一下就算了,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生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旋律 兴趣 感悟 个性 技能
引言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有人提出“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我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朗读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涵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而且能训练学生规范的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知文也”的程度,我觉得应该返朴归真,不赶时髦,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训练好朗读基本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才能读通、读懂课文,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生才能通过“读”把文本的内容通过有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每节课前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设计出巧妙精当、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搅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形成一种情感交融的读书氛围,从而将学生引进朗读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巧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播放了一段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和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一段录像,在伴着学生听《国际歌》和看这段录像的同时,我加上了富有激情的导言:“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她是多么宝贵呀!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五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简短的故事,激情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这儿样一来,学生听着愤怒、悲壮的国际歌,看完录像后,对五壮士的敬意油然而生。此时学生读文的欲望愈加强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理解文章的内涵,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强化指导,加深的感悟
卢梭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成熟的时候,再交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以后,会有强烈的要求提高朗读水平的欲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交给他们一些朗读的方法,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几个方面为目标,指导他们朗读。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如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强化指导朗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指导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并配以火车的鸣叫和送别的图片,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引):志愿军就要离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就要离开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引):此时此刻,火车已经开启;站台,人潮涌动,志愿军们多么希望——
生:(读文):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引):然而列车早已飞奔起来,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化为永久的思念——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样,通过教师引读的形式,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超两国人民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同时对“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本无血缘关系,却称之为‘亲人’这个总领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了范读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由练读后,还读的不到预设的效果时,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导向,然后再让学生练读,效果甚佳。
三、以读悟情,读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指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個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在品读课文时,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注重感情朗读的方式、方法的指导点拨,扎实训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顶峰歼敌”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富有情境的导言:“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和领土,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不但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还丧心病狂的屠杀无辜,仅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就有30万!日军铁蹄索道之处,屠刀所向,无所中国百姓成为野鬼冤魂,中华大地山河血染、日月失色呀!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这五位壮士中的一员,你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罪行,你会怎样对待这群侵略者呢?”学生纷纷回报后,我因势利导,对他们说:“那现在你们就带着这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带着满腔的仇恨读这段话。”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读得动情,读得心潮澎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五壮士深深的崇敬之情,读出了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四、加强训练,形成朗读技能
朗读时一种技能,是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训练,甚至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掌握。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练习的强度,是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真正读出情趣,读出形象,读出个性,读出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老说得好:“凡是要求学生练习的,不要练一下就算了,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生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