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黄成庆(1957—),男,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船舶航海技术和船舶自动化控制教学。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教学团队是以航海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依托船舶与航海技术为重点学科,在长期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一流教学团队全面提升航海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使其具有了明显的航海特色和优势。
一、引言
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围绕教学中心,服务教学大局,坚持育人为本,紧密结合船舶航海专业建设和学院航海技术系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航海技术职业教育特点和水上交通行业特色,重点围绕航海技术系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对策研究和注重实用性的应用研究,力求推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教学成果,推动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船舶航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促进学院航海技术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增强为航运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团队教师带有强烈的科学、创新和精益求精意识,围绕船舶航海特有的专业特色,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针对航运人才紧缺的现状,本团队将教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中把握本专业特点,追踪科学前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特色教学和特色管理,将学术上骨干成员和实船经验丰富的成员结合,同时结合本学科前景和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讲述学科最新进展和探索新的应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求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鼓励启发、共同探讨、动手操作的教学。将科学方法、多种途径、创新思维连成一体,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理论,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来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络资源,本学科现在90%以上主干课程已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本团队探索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例如《船舶操纵》《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等课程。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使航海系的海证全国统考一次性通过率由2005年的82%提高到2007年的89%,到2011年已经达到9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省级精品课教学为龙头,带动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船舶操纵》和《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先后于2008和2009年获院级精品课程。正是在本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下,船舶航海专业在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本团队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监督和海事局测评等措施,建立科学与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还配备了设备先进的机房和语音室用来进行实验教学和航海专业海证实操评估。2009年“水上实训中心”成为国家级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是为了航海专业的船舶认识实习和航行实习设立的,通过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船舶航海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特色。本专业在强调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本学科现有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实习和实践效果,船舶航海专业实习必须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航行实习必须提交航行实习报告和论文,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本专业学生通过跟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交流切实体会到专业适任证书的重要性,因此在实操训练中他们积极刻苦,争取一次性拿到适任证书,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实操评估和专业强化收到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海证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三、把航海特色专业做强做大
船舶航海专业教学团队是按照承担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系列课程进行设置和建设的,在长期的办学教学过程中,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完整的前后衔接关系,从而保证了对船舶航海专业的培养质量。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由承担系列课程的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由此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团队;本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有的持有高级船长证书,有海事局特聘实操评估员。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不仅满足了航海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构成了航海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我国航海院校航海类船舶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标准要求的,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因此,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满足《STCW78/95公约》以及国家港监局对海船船员的要求;其次还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技能和学历教育并重。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实验资源充足等特点,利用学生军训、航海实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水上专业“四小证”培训、实操评估、实航操纵实习等,逐步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师资力量组织上选择科研方向与教学研究方向一致的任课教师,让学生充分享用学校的师资和科研成果资源。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综合试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采用补充新知识新资料,扩充学生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思想。本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绩。在本专业教学中,注重将新的创新思想和学科前沿发展融入到教学之中,注重将科研成果用来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四、不断进取赢得先机
目前国际航运业蓬勃发展,航运业形成了人才需求的极大缺口。多年来,本教学团队师生共同努力,不仅致力于追求卓越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改革,更加注重对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针对专业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应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将该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群由专业主干课程及其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组成,前期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内容的延拓或加深;设立课程群教学小组,由承担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各相关课程配备以课程负责人带头的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小组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干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系统连接于互联网上,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全面开放,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教学团队是以航海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依托船舶与航海技术为重点学科,在长期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一流教学团队全面提升航海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使其具有了明显的航海特色和优势。
一、引言
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围绕教学中心,服务教学大局,坚持育人为本,紧密结合船舶航海专业建设和学院航海技术系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航海技术职业教育特点和水上交通行业特色,重点围绕航海技术系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对策研究和注重实用性的应用研究,力求推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教学成果,推动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船舶航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促进学院航海技术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增强为航运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团队教师带有强烈的科学、创新和精益求精意识,围绕船舶航海特有的专业特色,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针对航运人才紧缺的现状,本团队将教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中把握本专业特点,追踪科学前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特色教学和特色管理,将学术上骨干成员和实船经验丰富的成员结合,同时结合本学科前景和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讲述学科最新进展和探索新的应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求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鼓励启发、共同探讨、动手操作的教学。将科学方法、多种途径、创新思维连成一体,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理论,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来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络资源,本学科现在90%以上主干课程已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本团队探索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例如《船舶操纵》《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等课程。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使航海系的海证全国统考一次性通过率由2005年的82%提高到2007年的89%,到2011年已经达到9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省级精品课教学为龙头,带动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船舶操纵》和《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先后于2008和2009年获院级精品课程。正是在本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下,船舶航海专业在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本团队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监督和海事局测评等措施,建立科学与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还配备了设备先进的机房和语音室用来进行实验教学和航海专业海证实操评估。2009年“水上实训中心”成为国家级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是为了航海专业的船舶认识实习和航行实习设立的,通过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船舶航海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特色。本专业在强调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本学科现有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实习和实践效果,船舶航海专业实习必须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航行实习必须提交航行实习报告和论文,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本专业学生通过跟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交流切实体会到专业适任证书的重要性,因此在实操训练中他们积极刻苦,争取一次性拿到适任证书,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实操评估和专业强化收到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海证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三、把航海特色专业做强做大
船舶航海专业教学团队是按照承担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系列课程进行设置和建设的,在长期的办学教学过程中,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完整的前后衔接关系,从而保证了对船舶航海专业的培养质量。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由承担系列课程的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由此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团队;本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有的持有高级船长证书,有海事局特聘实操评估员。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不仅满足了航海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构成了航海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我国航海院校航海类船舶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标准要求的,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因此,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满足《STCW78/95公约》以及国家港监局对海船船员的要求;其次还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技能和学历教育并重。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实验资源充足等特点,利用学生军训、航海实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水上专业“四小证”培训、实操评估、实航操纵实习等,逐步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师资力量组织上选择科研方向与教学研究方向一致的任课教师,让学生充分享用学校的师资和科研成果资源。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综合试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采用补充新知识新资料,扩充学生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思想。本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绩。在本专业教学中,注重将新的创新思想和学科前沿发展融入到教学之中,注重将科研成果用来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四、不断进取赢得先机
目前国际航运业蓬勃发展,航运业形成了人才需求的极大缺口。多年来,本教学团队师生共同努力,不仅致力于追求卓越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改革,更加注重对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针对专业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应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将该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群由专业主干课程及其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组成,前期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内容的延拓或加深;设立课程群教学小组,由承担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各相关课程配备以课程负责人带头的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小组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干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系统连接于互联网上,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全面开放,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