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教学的角度,美术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了激发孩子灵性的发展。灵性,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敏锐的感知力,并能用个体自我的方式呈现出来。灵性涵盖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智的综合能力,是综合能力的统整。正因为是统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就要基于这个统整的目标。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领孩子思维、情感的触角,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经验的认知迁移,情感的赋予,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从而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光从作品表面来审视,我们未必能从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体味出太多特别之处。我想,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也都能够画出这样的向日葵,甚至更漂亮。但是我们知道,美术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足借助形象来表达与表现情绪、情感和思想。
那么,我们不妨站在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梵高的《向日葵》,除去向日葵花的形象特征,我们从不同的花可以感受到每朵向日葵所承载的情感状态:有的花,阳光满面,充满激情与浪漫,有的花却是迟钝而萎靡……这是一种写照,自然也是作者对事与物认知的一种相互的迁移,也是一种个人主观情感的赋予。
接下来,我们以“充满生机的吊兰”教学的部分实录为例,来体会施展教学张力的方式与方法。
师:今天小朋友们如此兴奋,那肯定是你们聚在一起有着无比的快乐,你们有着说不完的话,唠叨不完的事,当然,你们也有许多平静不了的心事、矛盾纠葛与小动作。有的脑袋都凑一块了,有的在翻箱倒柜,有的笑得不知有多么陶醉,有的茫然不语。大家看看,我说的是这样吗?其实啊,从另一角度讲,这是一份生动与美丽,人们会想,我们的教室充满生机。
(解析:这是一个自然的教学导语,教师看似不经意,却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为这种行为经验迁移到吊兰叶子的表达,提供了暗示与启发。)
师:这节课,我们的画题是“充满生机的吊兰”,(板书)今天我们画什么?
生:吊兰。
师:不对。到底画什么?
生:充满生机的吊兰。
师:太对了,充满生机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生:要表达它们的样子。
师:它们的什么样子?
生:叶子的样子。
师:叶子什么样子?(老师出示吊兰)
(解析:十分简单甚至别扭的语言对白,教师却很明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画题的本质,孩子们的关注点也回到了表现的中心。)
师:看到这盆吊兰,我就想起学校里课间的样子,一个个从我眼前飞过的孩子,一条条蹦蹦跳跳的皮筋,一群群猜拳划掌的小女孩们……我在想,这就是你们学校的那份“充满生机”。不过,我提醒你们注意安全哦!
(老师身体力行地模仿孩子的样子,笑声一片。)
(解析:看起来,教师似乎跑题了。实际上,教师继续投孩子所好,继续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提供类比的信息支撑,为“经验迁移”做了更为饱满的信息储备。)
(教师手端吊兰,指示其中的一片叶子)师:它是多么的骄傲:那么干净,那么清脆,那么阳光,它伸展得那么挺拔俊俏。(教师放下吊兰,边描述边在黑板上示范叶子的那种状态)
(解析:教师率性而为的示范,在形上无任何的考究,甚至于与孩子一样的状态。然而叶子却真正挺拔俊俏地矗立在黑板上。)
(教师继续端起吊兰走向孩子,逐一询问孩子对每片叶子的感受)师:这片花盆边的叶子,你怎么看它?
生:在扭动身子!
师:中间这片呢?
生:它尽力地伸出身子,想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放下花盆鼓掌。至此,学生说的一个比一个精彩,孩子们把每片叶子都赋予了他们感知到的状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再次示范了一片扭动翻转的叶子。然后,孩子们就开始作业了。)
(解析:教师有效的牵引,触发起每个孩子敏锐的感知觉,孩子们在教师绘声绘色,算得上是“激情表演”的激发下,一个个思维雀跃起来。在孩子们共同的表述下,充满生机的吊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心中与眼中。教师至此也就出色完成了对事物“情感赋予”的工作。)
通过对梵高作品的阅读与《充满生机的吊兰》课堂实例的窥视,我们由此可以关注到教学最核心的工作,并非是可教的“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学科语言,也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特征、特性。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我们更要去做的是,为不可教的情感目标做充分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与类比的迁移,激发孩子的所感所悟,完成情感赋予。
小猪防风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小猪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用故事的方式表述出小猪的憨态可爱,激发作画兴趣。2.利用视频与图片,丰富孩子对小猪的直觉认知。3.通过老师的语言生动描述和引导,完成表现中情感的赋予。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让孩子的画面富有强烈的表现力,让感受转化为可视的生动的图形。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资料、颜料、碳棒、水粉笔、牛皮纸。
教学过程
1.导人: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你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叫做疯狂,那是为什么?因为你们太开心了,难得有这样的开心时刻。抱一抱你的同学、撩打一下朋友,比划一下自己的“武功”,然后疯跑、地上打个滚、爬一爬,你们真可谓无所不能。今天跟你们介绍一群与你们的状态十分相似的动物:小猪。
2.播放小猪视频与图片。
A.小猪在户外游走的情境。
B.小猪的特写图片,体现小猪局部的结构特征。
3.讲述小猪的自编故事《小猪跑步的冠军梦》。
描述的是小猪憨憨用非常规的方式训练、跑步的情形与经历,加强孩子对小猪特征与动态的认知。
4.表演。
孩子表演小猪故事中争先的那个瞬间,继续激发感性认知,强化动态的表现。
5.师生互动示范。
A.孩子在教师的提示下大笔涂抹出一个小猪身体的椭圆。
B.教师在与孩子共同概括分析出小猪的头部特征形状后,大块画出头部大形。
c.在教师的目标提示下,小朋友画出两条飞奔的前腿。
D.教师示范添加后退,并逐一将鼻、嘴、眼、耳朵、脚蹄、尾巴等添加出来。
6.孩子作业。
教师在孩子作画过程中强调动作与小猪们的运动方向的变化,并提示环境的添加要求。
教学评价
1.展示全体孩子的作业,同伴选择最喜欢的作品。
2.教师重点点评“落选”作业,在给予鼓励的前提下,提出合适的建议。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领孩子思维、情感的触角,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经验的认知迁移,情感的赋予,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从而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光从作品表面来审视,我们未必能从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体味出太多特别之处。我想,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也都能够画出这样的向日葵,甚至更漂亮。但是我们知道,美术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足借助形象来表达与表现情绪、情感和思想。
那么,我们不妨站在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梵高的《向日葵》,除去向日葵花的形象特征,我们从不同的花可以感受到每朵向日葵所承载的情感状态:有的花,阳光满面,充满激情与浪漫,有的花却是迟钝而萎靡……这是一种写照,自然也是作者对事与物认知的一种相互的迁移,也是一种个人主观情感的赋予。
接下来,我们以“充满生机的吊兰”教学的部分实录为例,来体会施展教学张力的方式与方法。
师:今天小朋友们如此兴奋,那肯定是你们聚在一起有着无比的快乐,你们有着说不完的话,唠叨不完的事,当然,你们也有许多平静不了的心事、矛盾纠葛与小动作。有的脑袋都凑一块了,有的在翻箱倒柜,有的笑得不知有多么陶醉,有的茫然不语。大家看看,我说的是这样吗?其实啊,从另一角度讲,这是一份生动与美丽,人们会想,我们的教室充满生机。
(解析:这是一个自然的教学导语,教师看似不经意,却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为这种行为经验迁移到吊兰叶子的表达,提供了暗示与启发。)
师:这节课,我们的画题是“充满生机的吊兰”,(板书)今天我们画什么?
生:吊兰。
师:不对。到底画什么?
生:充满生机的吊兰。
师:太对了,充满生机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生:要表达它们的样子。
师:它们的什么样子?
生:叶子的样子。
师:叶子什么样子?(老师出示吊兰)
(解析:十分简单甚至别扭的语言对白,教师却很明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画题的本质,孩子们的关注点也回到了表现的中心。)
师:看到这盆吊兰,我就想起学校里课间的样子,一个个从我眼前飞过的孩子,一条条蹦蹦跳跳的皮筋,一群群猜拳划掌的小女孩们……我在想,这就是你们学校的那份“充满生机”。不过,我提醒你们注意安全哦!
(老师身体力行地模仿孩子的样子,笑声一片。)
(解析:看起来,教师似乎跑题了。实际上,教师继续投孩子所好,继续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提供类比的信息支撑,为“经验迁移”做了更为饱满的信息储备。)
(教师手端吊兰,指示其中的一片叶子)师:它是多么的骄傲:那么干净,那么清脆,那么阳光,它伸展得那么挺拔俊俏。(教师放下吊兰,边描述边在黑板上示范叶子的那种状态)
(解析:教师率性而为的示范,在形上无任何的考究,甚至于与孩子一样的状态。然而叶子却真正挺拔俊俏地矗立在黑板上。)
(教师继续端起吊兰走向孩子,逐一询问孩子对每片叶子的感受)师:这片花盆边的叶子,你怎么看它?
生:在扭动身子!
师:中间这片呢?
生:它尽力地伸出身子,想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放下花盆鼓掌。至此,学生说的一个比一个精彩,孩子们把每片叶子都赋予了他们感知到的状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再次示范了一片扭动翻转的叶子。然后,孩子们就开始作业了。)
(解析:教师有效的牵引,触发起每个孩子敏锐的感知觉,孩子们在教师绘声绘色,算得上是“激情表演”的激发下,一个个思维雀跃起来。在孩子们共同的表述下,充满生机的吊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心中与眼中。教师至此也就出色完成了对事物“情感赋予”的工作。)
通过对梵高作品的阅读与《充满生机的吊兰》课堂实例的窥视,我们由此可以关注到教学最核心的工作,并非是可教的“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学科语言,也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特征、特性。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我们更要去做的是,为不可教的情感目标做充分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与类比的迁移,激发孩子的所感所悟,完成情感赋予。
小猪防风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小猪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用故事的方式表述出小猪的憨态可爱,激发作画兴趣。2.利用视频与图片,丰富孩子对小猪的直觉认知。3.通过老师的语言生动描述和引导,完成表现中情感的赋予。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让孩子的画面富有强烈的表现力,让感受转化为可视的生动的图形。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资料、颜料、碳棒、水粉笔、牛皮纸。
教学过程
1.导人: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你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叫做疯狂,那是为什么?因为你们太开心了,难得有这样的开心时刻。抱一抱你的同学、撩打一下朋友,比划一下自己的“武功”,然后疯跑、地上打个滚、爬一爬,你们真可谓无所不能。今天跟你们介绍一群与你们的状态十分相似的动物:小猪。
2.播放小猪视频与图片。
A.小猪在户外游走的情境。
B.小猪的特写图片,体现小猪局部的结构特征。
3.讲述小猪的自编故事《小猪跑步的冠军梦》。
描述的是小猪憨憨用非常规的方式训练、跑步的情形与经历,加强孩子对小猪特征与动态的认知。
4.表演。
孩子表演小猪故事中争先的那个瞬间,继续激发感性认知,强化动态的表现。
5.师生互动示范。
A.孩子在教师的提示下大笔涂抹出一个小猪身体的椭圆。
B.教师在与孩子共同概括分析出小猪的头部特征形状后,大块画出头部大形。
c.在教师的目标提示下,小朋友画出两条飞奔的前腿。
D.教师示范添加后退,并逐一将鼻、嘴、眼、耳朵、脚蹄、尾巴等添加出来。
6.孩子作业。
教师在孩子作画过程中强调动作与小猪们的运动方向的变化,并提示环境的添加要求。
教学评价
1.展示全体孩子的作业,同伴选择最喜欢的作品。
2.教师重点点评“落选”作业,在给予鼓励的前提下,提出合适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