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八)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教学的角度,美术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了激发孩子灵性的发展。灵性,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敏锐的感知力,并能用个体自我的方式呈现出来。灵性涵盖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智的综合能力,是综合能力的统整。正因为是统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就要基于这个统整的目标。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领孩子思维、情感的触角,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经验的认知迁移,情感的赋予,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从而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光从作品表面来审视,我们未必能从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体味出太多特别之处。我想,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也都能够画出这样的向日葵,甚至更漂亮。但是我们知道,美术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足借助形象来表达与表现情绪、情感和思想。
  那么,我们不妨站在教学的角度来审视梵高的《向日葵》,除去向日葵花的形象特征,我们从不同的花可以感受到每朵向日葵所承载的情感状态:有的花,阳光满面,充满激情与浪漫,有的花却是迟钝而萎靡……这是一种写照,自然也是作者对事与物认知的一种相互的迁移,也是一种个人主观情感的赋予。
  接下来,我们以“充满生机的吊兰”教学的部分实录为例,来体会施展教学张力的方式与方法。
  师:今天小朋友们如此兴奋,那肯定是你们聚在一起有着无比的快乐,你们有着说不完的话,唠叨不完的事,当然,你们也有许多平静不了的心事、矛盾纠葛与小动作。有的脑袋都凑一块了,有的在翻箱倒柜,有的笑得不知有多么陶醉,有的茫然不语。大家看看,我说的是这样吗?其实啊,从另一角度讲,这是一份生动与美丽,人们会想,我们的教室充满生机。
  (解析:这是一个自然的教学导语,教师看似不经意,却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为这种行为经验迁移到吊兰叶子的表达,提供了暗示与启发。)
  师:这节课,我们的画题是“充满生机的吊兰”,(板书)今天我们画什么?
  生:吊兰。
  师:不对。到底画什么?
  生:充满生机的吊兰。
  师:太对了,充满生机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生:要表达它们的样子。
  师:它们的什么样子?
  生:叶子的样子。
  师:叶子什么样子?(老师出示吊兰)
  (解析:十分简单甚至别扭的语言对白,教师却很明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画题的本质,孩子们的关注点也回到了表现的中心。)
  师:看到这盆吊兰,我就想起学校里课间的样子,一个个从我眼前飞过的孩子,一条条蹦蹦跳跳的皮筋,一群群猜拳划掌的小女孩们……我在想,这就是你们学校的那份“充满生机”。不过,我提醒你们注意安全哦!
  (老师身体力行地模仿孩子的样子,笑声一片。)
  (解析:看起来,教师似乎跑题了。实际上,教师继续投孩子所好,继续为教学的中心目标提供类比的信息支撑,为“经验迁移”做了更为饱满的信息储备。)
  (教师手端吊兰,指示其中的一片叶子)师:它是多么的骄傲:那么干净,那么清脆,那么阳光,它伸展得那么挺拔俊俏。(教师放下吊兰,边描述边在黑板上示范叶子的那种状态)
  (解析:教师率性而为的示范,在形上无任何的考究,甚至于与孩子一样的状态。然而叶子却真正挺拔俊俏地矗立在黑板上。)
  (教师继续端起吊兰走向孩子,逐一询问孩子对每片叶子的感受)师:这片花盆边的叶子,你怎么看它?
  生:在扭动身子!
  师:中间这片呢?
  生:它尽力地伸出身子,想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放下花盆鼓掌。至此,学生说的一个比一个精彩,孩子们把每片叶子都赋予了他们感知到的状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再次示范了一片扭动翻转的叶子。然后,孩子们就开始作业了。)
  (解析:教师有效的牵引,触发起每个孩子敏锐的感知觉,孩子们在教师绘声绘色,算得上是“激情表演”的激发下,一个个思维雀跃起来。在孩子们共同的表述下,充满生机的吊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心中与眼中。教师至此也就出色完成了对事物“情感赋予”的工作。)
  通过对梵高作品的阅读与《充满生机的吊兰》课堂实例的窥视,我们由此可以关注到教学最核心的工作,并非是可教的“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学科语言,也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特征、特性。作为语言“表达与表现”的特性,我们更要去做的是,为不可教的情感目标做充分有效的引导,帮助孩子完成生活经验的认知与类比的迁移,激发孩子的所感所悟,完成情感赋予。
  
  小猪防风
  
  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小猪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用故事的方式表述出小猪的憨态可爱,激发作画兴趣。2.利用视频与图片,丰富孩子对小猪的直觉认知。3.通过老师的语言生动描述和引导,完成表现中情感的赋予。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让孩子的画面富有强烈的表现力,让感受转化为可视的生动的图形。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资料、颜料、碳棒、水粉笔、牛皮纸。
  教学过程
  1.导人: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你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叫做疯狂,那是为什么?因为你们太开心了,难得有这样的开心时刻。抱一抱你的同学、撩打一下朋友,比划一下自己的“武功”,然后疯跑、地上打个滚、爬一爬,你们真可谓无所不能。今天跟你们介绍一群与你们的状态十分相似的动物:小猪。
  2.播放小猪视频与图片。
  A.小猪在户外游走的情境。
  B.小猪的特写图片,体现小猪局部的结构特征。
  3.讲述小猪的自编故事《小猪跑步的冠军梦》。
  描述的是小猪憨憨用非常规的方式训练、跑步的情形与经历,加强孩子对小猪特征与动态的认知。
  4.表演。
  孩子表演小猪故事中争先的那个瞬间,继续激发感性认知,强化动态的表现。
  5.师生互动示范。
  A.孩子在教师的提示下大笔涂抹出一个小猪身体的椭圆。
  B.教师在与孩子共同概括分析出小猪的头部特征形状后,大块画出头部大形。
  c.在教师的目标提示下,小朋友画出两条飞奔的前腿。
  D.教师示范添加后退,并逐一将鼻、嘴、眼、耳朵、脚蹄、尾巴等添加出来。
  6.孩子作业。
  教师在孩子作画过程中强调动作与小猪们的运动方向的变化,并提示环境的添加要求。
  教学评价
  1.展示全体孩子的作业,同伴选择最喜欢的作品。
  2.教师重点点评“落选”作业,在给予鼓励的前提下,提出合适的建议。
  
  
其他文献
抗战前夕,在沈阳城以北3000米处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军营,这里就是东北军第7旅所驻扎的北大营,也是“九一八”事变的源发地。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随后,埋伏在不远处的日本满铁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向北大营发起进攻。北大营战斗打响后,日军以重兵攻占沈阳城,由此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帷幕。  “九一八”事变后,北大营作为军事要地被日军强行征用。为了关
一、题材的选择    传统的手指画,很强调“立意”。有时,想做一幅画,酝酿的时间甚至长至几个月、几年。那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如何让幼小的孩子表现选材的“立意”呢?  1、选材“立意”于孩子最容易表现的事物。比如:用五个手指头点印出大小不同的指印,组成的石子路构成图画《雨花石》、《林间小路》,点印出色彩斑斓的花草构成图画《花园》,点印形态各异的水果蔬菜成《一串葡萄》、《大南瓜》等等。这些材料都是比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彩陶艺术珍品往往成为历史的缩影,时代的镜子,吸引我们透过它去探秘远古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古墨西哥人制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300多年,他们用最朴实的石块和泥土作为艺术素材,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陶偶和装饰华丽的陶器制品,以点缀生活和满足日常生活上的需要。  其中,最让现代人喜爱的是陶偶。这些陶偶的特色是裸体,发型特殊,姿态独特,以形传神,气韵生动。显然这
想象人物即通过某一事物展开联想,创作出和人物相关的绘画题材。本期汇集了全国各地小朋友的想象人物作品,有的经人的脸展开联想,如《爸爸的脸》《美食家》;有的经物联想到人,如《春姑娘》《太阳热了》;还有的凭空想象,如《畅游海底》《我是解放军》。相信还有很多小朋友画了类似的作品,欢迎你们投给编辑叔叔!
点评人:尹少淳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    抽象的脸部  邓昕剑(6岁半水粉画)  辅导教师:田琪梅  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幼儿园    专家点评:    毕加索作为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师,一生充满着无穷的创造力,其创造的立体主义样式是对人类造型艺术的杰出贡献,而立体主义的编码方式
编者的话:    涂鸦是幼儿最初的艺术表达,广东的杜梁老师多年来潜心关注幼儿的涂鸦方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提出了“涂鸦100”的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涂鸦课例,从本期起,我们将推荐其中的一部分与读者朋友分享交流。    作者的话  “涂鸦100”谨作为一个概念,或者只有98科方式,或者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持有不同价值观且善于思考的教师都能从中挖掘出幼儿“涂鸦”的奥妙。作为一个引导者,我常常以自
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在遵循幼儿心理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同时,也要考虑美术领域所具有的独创和审美这一本质特点。  笔者执教的大班美术活动“跳舞的小人”属于人物动态画教学的一个范畴,因此,我从幼儿学习特点及美术领域人物动态画学习的角度对活动内容选择的适宜性进行反思其一是选材对活动主体的适宜性,其二是选材对绘画教学的适宜性。  一、选材对活动主体的适宜性  1 适宜幼儿的兴趣  幼儿绘画是幼儿反映自身生活的主
古人画的狗字图,哪个最像狗呢?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北宋《吕氏乡约》规定:“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剌。有妨则少俟。”也就是说,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人家吃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那就等人家吃完了再进去。否则人家吃着饭,你在旁边瞧,会有蹭白食的嫌疑。《吕氏乡约》是中国第一本乡约,恐怕也是第一本规定“吃了吗”的历史典籍。这本乡约后来成了其他乡约的范本。明朝人黄佐制定《泰泉乡礼》,几乎全按《吕氏乡约》复制,
既伤着又美丽着的绘画作品是在用惊讶、病变、重复、灵魂创痛等方式,展现受到创伤的种种面孔与情境。创伤而美丽,听起来是冷酷的,但是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与人生的哲理。美国画家巴纳比,弗纳斯就是以创伤为美。他曾在兽皮纸上画过一系列叫做《邪恶背影》的画,以美的方式表现酷刑。弗纳斯之所以偏爱此类创作,是由于他认为,为了生计,为了生存,恐惧、伤害、残酷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因创作战争、爱与死亡等主题的作品,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