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从辽宁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要载体,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今后五年,县域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增长速度要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崛起一批进入全国前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县,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使工业收入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要提高规模和水平,农业优势地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县域工业的集聚程度。
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辽宁省畜牧及禽养业、渔业、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努力把辽宁省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浅海、滩涂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海上辽宁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优质品牌。努力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水平。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域城市化水平。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中心镇,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不断壮大县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大中城市所属县域和近郊区要加快融入都市经济圈。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通过城镇化推动县域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省、市要逐步向县级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提高县级统筹发展能力。积极稳妥地改革乡镇机构和农村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努力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辐射东北和京津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基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各项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預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切实改善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对欠发达县要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对各县(市)和涉农区在基础设施投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贴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方面要给予倾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和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向县域延伸,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使工业收入成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要提高规模和水平,农业优势地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提高县域工业的集聚程度。
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辽宁省畜牧及禽养业、渔业、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努力把辽宁省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浅海、滩涂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海上辽宁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优质品牌。努力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水平。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域城市化水平。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中心镇,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不断壮大县城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大中城市所属县域和近郊区要加快融入都市经济圈。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通过城镇化推动县域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省、市要逐步向县级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提高县级统筹发展能力。积极稳妥地改革乡镇机构和农村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努力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辐射东北和京津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科技创新基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各项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預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切实改善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对欠发达县要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对各县(市)和涉农区在基础设施投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贴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方面要给予倾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城市工业生产能力和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向县域延伸,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