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读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内涵。通过适时的追问,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深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通过多边互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元丰富。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读;文本
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修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品读又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品读,可以使学生品出文本的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适时追问,感受文本语言的深意
由于小学生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还相当有限,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他们往往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通过适时地追问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促进学生汉语言修养的提高。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文中有描写荷花的词语“挨挨挤挤”。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词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品出其中深意,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大家知道“挨挨挤挤”的意思吗?”‘挨挨挤挤’就是非常拥挤的意思。”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还有谁可以从文中读出这个词语表达出来的其他隐藏着的意思吗?”学生会顺着教师的追问继续去阅读思考。“这个词语还表达了荷叶一张挨着一张,数量非常多。” “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的写法,非常贴切。”这样的回答较之学生的最初回答,就深入了许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抓住文本中有深意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语言的深意,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二、大胆质疑,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成见。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有限,但接受能力强,富有批判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诗中有9处地方使用“你”来称呼教师。有一位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把“你”读作“您”,他的理由是,教师比学生要大很多,是长辈,因此要用“您”来称呼,作者在这里用词不当。这位同学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他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基础上做出了大胆质疑。教师不应直接评判其观点的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一起来思考:“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对长辈要用‘您’来称呼,大家说对吗?”“对啊!”“那么作者在诗中却为什么要用‘你’呢?”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这样的课例中,当学生的理解与教材的意思出现冲突时,教师不要进行简单地纠正,将自己的或正统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三、多边互动,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元丰富
新课程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体验,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状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品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捕捉互动过程中的有效生成点,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元丰富。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齐读文本。当学生诵读到江水“浩浩荡荡”一句时,很多学生提高音量,读出了江水的气势。但也有学生说:“我认为浩浩荡荡不能读得这么响这么有力,因为要表达作者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要深沉地读。”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到底这个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有的学生认为,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确实该词不能重读;有的学生认为,诗中的依然、伫立、凝视等词语也应该读得深沉些;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轻点的语调读“浩浩荡荡”,一可以读出江水悠悠的感觉,二也可以表达诗人对友人不舍的感情。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民主、和谐又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有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王 芸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读;文本
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言修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品读又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品读,可以使学生品出文本的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适时追问,感受文本语言的深意
由于小学生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还相当有限,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他们往往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通过适时地追问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促进学生汉语言修养的提高。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文中有描写荷花的词语“挨挨挤挤”。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词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品出其中深意,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大家知道“挨挨挤挤”的意思吗?”‘挨挨挤挤’就是非常拥挤的意思。”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还有谁可以从文中读出这个词语表达出来的其他隐藏着的意思吗?”学生会顺着教师的追问继续去阅读思考。“这个词语还表达了荷叶一张挨着一张,数量非常多。” “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的写法,非常贴切。”这样的回答较之学生的最初回答,就深入了许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抓住文本中有深意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语言的深意,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二、大胆质疑,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成见。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有限,但接受能力强,富有批判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诗中有9处地方使用“你”来称呼教师。有一位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把“你”读作“您”,他的理由是,教师比学生要大很多,是长辈,因此要用“您”来称呼,作者在这里用词不当。这位同学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他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基础上做出了大胆质疑。教师不应直接评判其观点的对错,而是要引导学生一起来思考:“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对长辈要用‘您’来称呼,大家说对吗?”“对啊!”“那么作者在诗中却为什么要用‘你’呢?”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这样的课例中,当学生的理解与教材的意思出现冲突时,教师不要进行简单地纠正,将自己的或正统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三、多边互动,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元丰富
新课程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体验,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状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品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捕捉互动过程中的有效生成点,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元丰富。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齐读文本。当学生诵读到江水“浩浩荡荡”一句时,很多学生提高音量,读出了江水的气势。但也有学生说:“我认为浩浩荡荡不能读得这么响这么有力,因为要表达作者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要深沉地读。”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到底这个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有的学生认为,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确实该词不能重读;有的学生认为,诗中的依然、伫立、凝视等词语也应该读得深沉些;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轻点的语调读“浩浩荡荡”,一可以读出江水悠悠的感觉,二也可以表达诗人对友人不舍的感情。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构建民主、和谐又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有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