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方法、提高能力、增进情感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似乎应从开始的轰轰烈烈中渐渐冷静下来,更多一些理性思考,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題,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更加平实、有效。
一、数学课堂的存在问题
在这几年的听课调研中,发现数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教学目标与教学出现偏离。在平时教学中体现较为突出。教师对所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关注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太难而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有的课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有的课堂,数学内容被牵强附会地套上了故事情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的课堂,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实质,教师出示问题马上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深层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有的课堂,学生游戏活动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热闹非凡,学生兴奋不已,课堂“有声有色”,但实际上,让学生兴奋的不是探究知识,而是游戏活动的本身。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不高。“数学味”淡薄,缺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内化,更没有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
3 课堂上对学生关注程度不高。有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有的没有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态度和思维的深度,课堂上始终牵着学生走;有的课堂还表现在只有教师与优生间的一问一答,聪明的学生尽显风采。而一部分学生像在被遗忘的角落,因未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4 公开课与日常课堂差异大。有些公开课、比赛课被称为“三无课堂”,即无课本、无板书、无笔练,而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教具、道具让人目不暇接。平时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有这样的人力物力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教具,因此,在随机听的推门课中,质量不容乐观,只有粉笔加黑板,与公开课的豪华隆重相比让人倍感落差。
5 教学研究指导不均衡。从教研室到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偏重于青年教师的研究课、竞赛课,对中、老年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指导不够,对边远、薄弱学校的指导更加不足,因此学校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异大。
二、提高课堂实效的策略
在40分钟的课堂里,只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什么是课堂的实效性呢?有关专家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有效的评价,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在日常教学中,只要肯花心思,我们的课堂能做到平实、有效而不失趣味性。
1 教师深层领悟教材,了解学生,精心组织教学素材。
这一点听起来是“老调”了,但很有必要常谈。在不少竞赛课或公开课上,学生竟然可以不带课本,似乎教材没什么用,学生连看书质疑的环节也被省略。虽然不主张照本宣科,但也反对舍弃教材。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加工和整合创造。教师要深层领悟教材,不仅是任教的本册教材,应该通读一至六年级的教材、课标,了解数学知识的整体脉络,再钻研当册教材,教学时才能胸有成竹。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根据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有利于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2 情境创设要“短、实、趣”。
创设隋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但绝不是课堂的“装饰”,更不能让它占据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应具有“短、实、趣”的特点。在一次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同上一个内容是第三册数学广角“猜一猜”,课例1: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欢快的圣诞乐中,一位圣诞老人坐着雪橇在树林里游玩,音乐画面两分钟后停止。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两间小房子,讲圣诞老人为什么给聪明的孩子发礼物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猜,圣诞老人藏在哪间房子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礼物等谈话情境又用了五分。接着又变成多拉A梦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例题,练习设计是老鼠偷粮的情境,都是先以1至2分钟的故事情境引入,再让学生“猜一猜”。一节课下来,讲台上堆满了道具,黑板贴满上卡通图,故事情境导致练习的时间成本较大,学生活动多于思考,始终没动过书本、动过笔。课例2这样引入:“老师有可能姓陈,也可能姓李,猜一猜老师姓什么?”同学们很踊跃地猜姓陈或姓李,在同学的争论中,教师给出提示“我不姓陈”,同学马上猜出老师姓李,老师再问“为什么”,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教师肯定同学的想法,并引入课题,打开书本,整个过程仅用3分钟,简洁、紧扣主题,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只用了两幅简笔画、几本学生的课本,几朵小花就组织学生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书本练习和拓展练习。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具简朴、练习容量大,既有实效性也不失趣味性,即使在农村学校也能推广。因此像一些要耗费时间成本又可要可不要的情境宁可不要。
3 教学活动设计要关注全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许多像“摘果子”“送小动物回家”“找朋友”等游戏,但通常只有几名同学有幸选中能参加,其余大部分同学只能当观众而感到不公平。其实只要教师对游戏形式做一些改变,能尽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如“送小动物回家”,给动物的房子写上号数,教师问“小猴的家是几号房子?”由全班同学伸手指表示,这样既能人人参与,而且教师对同学的选择是否准确一目了然。如果学习口算或乘法口诀,还可以用简单易操作的拍手对口令,师生或生生一起拍手对口令,使全体同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又如“千米的认识”,不少同学对大的长度单位感到很抽象,教师上课前在操场上标出100米长的路段,上课时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让同学用平常的步子边走边数走5个来回,教师负责看时间,回到教室后汇报自己走1千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多少时间。整个活动只用十来分钟,却让同学亲身体会、感受到千米的长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抓好巩固练习,促进数学知识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于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常训练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训练贯穿到数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充分利用书本,让学生完成书本习题后,再以例题为基础,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变式练习,或适度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求教师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大量阅读、搜集教学素材,整合成教学素材资源库,按照自己的创意编成教案集、课件集、习题集等。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资源,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是学习和教学的“有心人”,一节平常的课堂也因扎实有效而精彩。
一、数学课堂的存在问题
在这几年的听课调研中,发现数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教学目标与教学出现偏离。在平时教学中体现较为突出。教师对所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关注知识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太难而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有的课堂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有的课堂,数学内容被牵强附会地套上了故事情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有的课堂,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实质,教师出示问题马上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深层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有的课堂,学生游戏活动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热闹非凡,学生兴奋不已,课堂“有声有色”,但实际上,让学生兴奋的不是探究知识,而是游戏活动的本身。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不高。“数学味”淡薄,缺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内化,更没有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
3 课堂上对学生关注程度不高。有的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学”;有的没有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态度和思维的深度,课堂上始终牵着学生走;有的课堂还表现在只有教师与优生间的一问一答,聪明的学生尽显风采。而一部分学生像在被遗忘的角落,因未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4 公开课与日常课堂差异大。有些公开课、比赛课被称为“三无课堂”,即无课本、无板书、无笔练,而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教具、道具让人目不暇接。平时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有这样的人力物力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教具,因此,在随机听的推门课中,质量不容乐观,只有粉笔加黑板,与公开课的豪华隆重相比让人倍感落差。
5 教学研究指导不均衡。从教研室到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偏重于青年教师的研究课、竞赛课,对中、老年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指导不够,对边远、薄弱学校的指导更加不足,因此学校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异大。
二、提高课堂实效的策略
在40分钟的课堂里,只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什么是课堂的实效性呢?有关专家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有效的评价,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在日常教学中,只要肯花心思,我们的课堂能做到平实、有效而不失趣味性。
1 教师深层领悟教材,了解学生,精心组织教学素材。
这一点听起来是“老调”了,但很有必要常谈。在不少竞赛课或公开课上,学生竟然可以不带课本,似乎教材没什么用,学生连看书质疑的环节也被省略。虽然不主张照本宣科,但也反对舍弃教材。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加工和整合创造。教师要深层领悟教材,不仅是任教的本册教材,应该通读一至六年级的教材、课标,了解数学知识的整体脉络,再钻研当册教材,教学时才能胸有成竹。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根据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有利于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2 情境创设要“短、实、趣”。
创设隋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但绝不是课堂的“装饰”,更不能让它占据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应具有“短、实、趣”的特点。在一次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同上一个内容是第三册数学广角“猜一猜”,课例1: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欢快的圣诞乐中,一位圣诞老人坐着雪橇在树林里游玩,音乐画面两分钟后停止。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两间小房子,讲圣诞老人为什么给聪明的孩子发礼物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猜,圣诞老人藏在哪间房子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礼物等谈话情境又用了五分。接着又变成多拉A梦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例题,练习设计是老鼠偷粮的情境,都是先以1至2分钟的故事情境引入,再让学生“猜一猜”。一节课下来,讲台上堆满了道具,黑板贴满上卡通图,故事情境导致练习的时间成本较大,学生活动多于思考,始终没动过书本、动过笔。课例2这样引入:“老师有可能姓陈,也可能姓李,猜一猜老师姓什么?”同学们很踊跃地猜姓陈或姓李,在同学的争论中,教师给出提示“我不姓陈”,同学马上猜出老师姓李,老师再问“为什么”,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教师肯定同学的想法,并引入课题,打开书本,整个过程仅用3分钟,简洁、紧扣主题,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只用了两幅简笔画、几本学生的课本,几朵小花就组织学生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书本练习和拓展练习。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具简朴、练习容量大,既有实效性也不失趣味性,即使在农村学校也能推广。因此像一些要耗费时间成本又可要可不要的情境宁可不要。
3 教学活动设计要关注全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许多像“摘果子”“送小动物回家”“找朋友”等游戏,但通常只有几名同学有幸选中能参加,其余大部分同学只能当观众而感到不公平。其实只要教师对游戏形式做一些改变,能尽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如“送小动物回家”,给动物的房子写上号数,教师问“小猴的家是几号房子?”由全班同学伸手指表示,这样既能人人参与,而且教师对同学的选择是否准确一目了然。如果学习口算或乘法口诀,还可以用简单易操作的拍手对口令,师生或生生一起拍手对口令,使全体同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又如“千米的认识”,不少同学对大的长度单位感到很抽象,教师上课前在操场上标出100米长的路段,上课时把同学们带到操场上,让同学用平常的步子边走边数走5个来回,教师负责看时间,回到教室后汇报自己走1千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多少时间。整个活动只用十来分钟,却让同学亲身体会、感受到千米的长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抓好巩固练习,促进数学知识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于重视。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常训练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训练贯穿到数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充分利用书本,让学生完成书本习题后,再以例题为基础,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变式练习,或适度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求教师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大量阅读、搜集教学素材,整合成教学素材资源库,按照自己的创意编成教案集、课件集、习题集等。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资源,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是学习和教学的“有心人”,一节平常的课堂也因扎实有效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