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增加了文言文的分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以前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兴趣、信心和方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具备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如果连读注解、查工具书这种最起码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根本就无从谈及探究学习。
3 重视诵读,充分利用时间来朗读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 在猜译中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猜译”即在翻译中教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为何要进行“猜译”?常态教学中对翻译处理的弱点是着重于获知,只让学生得知是什么,以学懂教材为目标,这是“教教材”。而“猜译”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点,把小小的阅读活动当做历练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猜想与推测中增长才干,习得能力。
“猜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猜译”能力训练后,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前上课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会怎么听,现在学生经常会针对某个词的解释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看法,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二是以前做课文配套练习时,学生对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没有信心,“猜译”后,学生不再视之为畏途,理解的准确度也大大增加。
5 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摘录语句来做自己的座右铭。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中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一中)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兴趣、信心和方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具备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文言文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解决,如果连读注解、查工具书这种最起码的学习方法都不会,那根本就无从谈及探究学习。
3 重视诵读,充分利用时间来朗读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4 在猜译中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猜译”即在翻译中教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为何要进行“猜译”?常态教学中对翻译处理的弱点是着重于获知,只让学生得知是什么,以学懂教材为目标,这是“教教材”。而“猜译”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点,把小小的阅读活动当做历练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猜想与推测中增长才干,习得能力。
“猜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猜译”能力训练后,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前上课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会怎么听,现在学生经常会针对某个词的解释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看法,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二是以前做课文配套练习时,学生对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没有信心,“猜译”后,学生不再视之为畏途,理解的准确度也大大增加。
5 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比如在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时,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摘录语句来做自己的座右铭。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中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