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布鲁克形象上与圣女形象层层叠照。通过对多萝西娅的婚姻选择进行分析,多萝西娅在以圣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的影响下,与圣女形象在融合与游离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多萝西娅否定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形象,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多萝西娅圣女神话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0-01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是她的巅峰之作。《米德尔马契》作为时代的镜子,反映出了当时欧洲的生活人文。乔治·艾略特本人是一个迷离的文本,她承受了女性双重边缘身分的艰辛与困苦。她和著名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的合情而不合法的婚姻,使得她被逐出了伦敦体面的社交圈外,在不得已的形势下,乔治·艾略特自我放逐,游历欧洲;她换掉了自己的真实的姓名玛莉·安·伊文思,而用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进行创作。作为一个在男权文化主宰中突围而出的非凡女性,她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中体现了离经叛道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奋斗精神;她更是通过《米德尔马且》诉说着女性的理想觉醒与幻灭,掺杂着对处于父权文化规定的边缘地位的无奈和痛斥,表明了回归女性附属位置依附男人统治的凄凉。艾略特在文本上的精雕细琢,使文本细致的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上帝、男人之间的关系。《米德尔马契》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结局在表明了女性尴尬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多萝西娅·布鲁克在神话的迷幻状态和现实处境交替中深受圣女神话的影响,因此她的择偶观在文本中显得格外离奇。
《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文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透视在强势的男权文化压迫下,女性对理想、情感与婚姻的诉求,对丧失自我的焦虑以及进行內心探索的不断尝试。小说的序言就定下了圣德雷莎神话的基调。乔治·艾略特回顾了德雷莎轰轰烈烈史诗式的生活,哀叹许多新德雷莎怀着理想的烈焰降生到人世,在没有统一的社会秩序的平庸环境中,默默地折失着理想,消失着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史诗。历史上圣女的德雷莎是17世纪的西班牙的修女。在那个时代,人们信奉基督,基督教义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准则。德雷莎整顿了教会的秩序,为人敬仰。德雷莎常觉得基督就在身边,而自己是与神的心灵相通,她的这种独特的宗教体验和精神深深影响着信徒,尤其是女性基督徒。她死后,宗教界追封她为天主教权威神学家。
德雷莎这位圣女在意象上表明了与神合一、统一信仰的传说。文本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与重复出现的圣德雷莎这位修女的意象一次次的重叠。通过文本分析,多萝西娅有“德雷莎情结”是显而易见的,文本中描写多萝西娅墨守着禁欲主义的陈规,连骑马、打扮这样的感官享受都觉羞愧。她的偏激心理,她坚持要按照某些观念安排生活。她在选择配偶之时,多萝西娅认为卡苏朋是神灵转世,当代的波舒哀和奥古斯都,而加以顶礼膜拜。她迷恋着这位带有一些父亲的性质的45岁的卡苏朋,将她的希望寄托于他的著作《世界神话索隐》的成功。她认为卡苏朋的工作将使人类的全部知识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得到统一。多萝西娅就此扮演了圣女嫁给了父亲般的神的角色卡苏朋。
正像圣女德雷莎一样,多萝西娅希望在用某种信仰统一天下秩序的事业中能够获得与完美的神化为一体的宗教体验。她展现出了圣女德雷莎的理想和激情,她与圣多萝西娅同名,在“神”和男性追随者之间挑选婚姻伴侣。多萝西娅像德雷莎那样,本身具有着强烈的行善欲望的需要。由此可见,多萝西娅在婚姻选择的问题上就带有了浓厚的圣女神话的色彩。多萝西娅与以圣女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在经历融合和游离之后,反应表现出了她自身的朝圣与回归的心路历程。通过追溯圣德雷莎、圣多萝西娅的殉道的基督神话,人神灵肉合一的叙说,多萝西娅和圣女信徒层层重叠:女信徒自律修行得道,拒绝尘世男性崇拜者的引诱,忠于天父,举行象征性的与主成婚的仪式。然而婚后,多萝西娅急于参与到卡苏朋的伟大事业中去,婚姻的面纱一旦掀起,她发现了卡苏朋的真相,由此她的烦恼开始产生了,她意识到她的牺牲献身很是毫无意义的,她丈夫的思想毫无新意,无法在精神上指导她。多萝西娅面对的不过是残老的腐朽,然而在神权父权的双重压制下,多萝西娅只能顺从丈夫,不能与之抗争。随着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理想的破灭,德雷莎式的生存样式、价值观念也在现实面前坍塌成一片瓦砾。
在神话破灭后的精神顿悟中,多萝西娅颠覆角色位置失败后,通过自我救赎,走完了一个颇具反讽意义的循环,即以对抗男性社会性别角色开始,又以认同男性社会角色安排而告终。多萝西娅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消极等待的人,她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其夫卡苏朋死后,她违背卡苏朋的遗嘱毅然离开了洛伊克庄园,以失去名誉、财产、地位和亲人的条件换来与自己所爱的穷困浪漫的威尔·拉迪斯拉夫的结合,从而回归到人妻的位置。在这一层面上,多萝西娅颠覆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于是在乔治·艾略特的笔下,新的圣女形象诞生了,这个新型的女性具有了追寻自己理想的精神,脱离了同时代女性的迷失自我家中天使的形象,从而也体现作者对女性整体命运的神圣关怀。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细致的描画,体现了自己对当时女性的女性体验、尴尬处境,以及对婚姻家庭生活的看法,为读者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缩影。文本通过借助圣女神话圣德雷莎故事的折射,用朴素的语言凸现了悲剧女主人公多萝西娅,这个失败的新德雷莎。人们或许同情她的女性理想无法实现,她的个性无法释放,但是人们却为她在希望破灭后打回原形而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感动。《米德尔马契》是德雷莎式的生存样式、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湮灭、瓦解的挽歌,也是女性在传统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后,健康的婚姻走势中确立自我的展望。乔治·艾略特在文本的尾声里提到被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渠的神话故事,这则故事暗示了女主人公多萝西娅· 布鲁克虽遭遇错误、惩戒,但她德雷莎式的完整性格并未因此而肢解,圣女色彩已然成为她性格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 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多萝西娅圣女神话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0-01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是她的巅峰之作。《米德尔马契》作为时代的镜子,反映出了当时欧洲的生活人文。乔治·艾略特本人是一个迷离的文本,她承受了女性双重边缘身分的艰辛与困苦。她和著名评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的合情而不合法的婚姻,使得她被逐出了伦敦体面的社交圈外,在不得已的形势下,乔治·艾略特自我放逐,游历欧洲;她换掉了自己的真实的姓名玛莉·安·伊文思,而用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进行创作。作为一个在男权文化主宰中突围而出的非凡女性,她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过程中体现了离经叛道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奋斗精神;她更是通过《米德尔马且》诉说着女性的理想觉醒与幻灭,掺杂着对处于父权文化规定的边缘地位的无奈和痛斥,表明了回归女性附属位置依附男人统治的凄凉。艾略特在文本上的精雕细琢,使文本细致的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人、上帝、男人之间的关系。《米德尔马契》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结局在表明了女性尴尬地位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多萝西娅·布鲁克在神话的迷幻状态和现实处境交替中深受圣女神话的影响,因此她的择偶观在文本中显得格外离奇。
《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的文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透视在强势的男权文化压迫下,女性对理想、情感与婚姻的诉求,对丧失自我的焦虑以及进行內心探索的不断尝试。小说的序言就定下了圣德雷莎神话的基调。乔治·艾略特回顾了德雷莎轰轰烈烈史诗式的生活,哀叹许多新德雷莎怀着理想的烈焰降生到人世,在没有统一的社会秩序的平庸环境中,默默地折失着理想,消失着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史诗。历史上圣女的德雷莎是17世纪的西班牙的修女。在那个时代,人们信奉基督,基督教义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准则。德雷莎整顿了教会的秩序,为人敬仰。德雷莎常觉得基督就在身边,而自己是与神的心灵相通,她的这种独特的宗教体验和精神深深影响着信徒,尤其是女性基督徒。她死后,宗教界追封她为天主教权威神学家。
德雷莎这位圣女在意象上表明了与神合一、统一信仰的传说。文本中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与重复出现的圣德雷莎这位修女的意象一次次的重叠。通过文本分析,多萝西娅有“德雷莎情结”是显而易见的,文本中描写多萝西娅墨守着禁欲主义的陈规,连骑马、打扮这样的感官享受都觉羞愧。她的偏激心理,她坚持要按照某些观念安排生活。她在选择配偶之时,多萝西娅认为卡苏朋是神灵转世,当代的波舒哀和奥古斯都,而加以顶礼膜拜。她迷恋着这位带有一些父亲的性质的45岁的卡苏朋,将她的希望寄托于他的著作《世界神话索隐》的成功。她认为卡苏朋的工作将使人类的全部知识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得到统一。多萝西娅就此扮演了圣女嫁给了父亲般的神的角色卡苏朋。
正像圣女德雷莎一样,多萝西娅希望在用某种信仰统一天下秩序的事业中能够获得与完美的神化为一体的宗教体验。她展现出了圣女德雷莎的理想和激情,她与圣多萝西娅同名,在“神”和男性追随者之间挑选婚姻伴侣。多萝西娅像德雷莎那样,本身具有着强烈的行善欲望的需要。由此可见,多萝西娅在婚姻选择的问题上就带有了浓厚的圣女神话的色彩。多萝西娅与以圣女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在经历融合和游离之后,反应表现出了她自身的朝圣与回归的心路历程。通过追溯圣德雷莎、圣多萝西娅的殉道的基督神话,人神灵肉合一的叙说,多萝西娅和圣女信徒层层重叠:女信徒自律修行得道,拒绝尘世男性崇拜者的引诱,忠于天父,举行象征性的与主成婚的仪式。然而婚后,多萝西娅急于参与到卡苏朋的伟大事业中去,婚姻的面纱一旦掀起,她发现了卡苏朋的真相,由此她的烦恼开始产生了,她意识到她的牺牲献身很是毫无意义的,她丈夫的思想毫无新意,无法在精神上指导她。多萝西娅面对的不过是残老的腐朽,然而在神权父权的双重压制下,多萝西娅只能顺从丈夫,不能与之抗争。随着多萝西娅·布鲁克的理想的破灭,德雷莎式的生存样式、价值观念也在现实面前坍塌成一片瓦砾。
在神话破灭后的精神顿悟中,多萝西娅颠覆角色位置失败后,通过自我救赎,走完了一个颇具反讽意义的循环,即以对抗男性社会性别角色开始,又以认同男性社会角色安排而告终。多萝西娅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消极等待的人,她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其夫卡苏朋死后,她违背卡苏朋的遗嘱毅然离开了洛伊克庄园,以失去名誉、财产、地位和亲人的条件换来与自己所爱的穷困浪漫的威尔·拉迪斯拉夫的结合,从而回归到人妻的位置。在这一层面上,多萝西娅颠覆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于是在乔治·艾略特的笔下,新的圣女形象诞生了,这个新型的女性具有了追寻自己理想的精神,脱离了同时代女性的迷失自我家中天使的形象,从而也体现作者对女性整体命运的神圣关怀。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细致的描画,体现了自己对当时女性的女性体验、尴尬处境,以及对婚姻家庭生活的看法,为读者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缩影。文本通过借助圣女神话圣德雷莎故事的折射,用朴素的语言凸现了悲剧女主人公多萝西娅,这个失败的新德雷莎。人们或许同情她的女性理想无法实现,她的个性无法释放,但是人们却为她在希望破灭后打回原形而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感动。《米德尔马契》是德雷莎式的生存样式、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湮灭、瓦解的挽歌,也是女性在传统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后,健康的婚姻走势中确立自我的展望。乔治·艾略特在文本的尾声里提到被居鲁士堵决的大河化成渠的神话故事,这则故事暗示了女主人公多萝西娅· 布鲁克虽遭遇错误、惩戒,但她德雷莎式的完整性格并未因此而肢解,圣女色彩已然成为她性格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 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