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树簇拥中,一栋三层仿古建筑,飞檐灵动,碧瓦古朴,格局和造型是常见的中式,碧瓦粉墙却让人耳目一新。墙外一排楝树,一树一树淡紫色的繁花,芬芳袭人。博物馆花园里的月季,花开正艳,初夏的风带着甜丝丝的花香扑面而来。如此宜人的博物馆让人心生向往。博物馆工作人员衣可红在花园里迎接我们,笑靥如花,温婉秀氣。如果不是这次文物普查,眼前的博物馆也许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发现文物之美
在简洁的办公室,我们见到潍坊市博物馆馆长吉树春。他直言不讳,表示文物普查开始一年多才来到这里,当时普查工作几乎还没有什么头绪,经过梳理调配,大刀阔斧地整顿,让整盘棋都活起来,上下一心,潍坊市博物馆从鲜为人知一跃成为全国排名第80位,获得了各种荣誉,并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次文物普查对潍坊市博物馆而言,不仅仅在于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吉树春说:“之前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博物馆在哪里,现在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文物普查让博物馆活了起来。”
潍坊地区的文物普查可谓硕果累累,每个地方博物馆都各有特点,都各有收获,潍坊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洪勤谈到这次文物普查的成果,也由衷赞叹,充分肯定,他说:“这次普查工作成果斐然,整个潍坊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新统计文物几十万件,尤其是潍坊市博物馆、寿光博物馆和临朐博物馆脱颖而出,这均得益于文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艰辛工作。”
衣可红是这次文物普查中的一员,她原来是老师,来潍坊之后,一直从事文物工作。在别人看来,成天跟古董打交道枯燥乏味,很多人问她后不后悔,她说跟文物打交道久了,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带着历史的温度,尤其是把一件辨析不出面貌的文物,清理修复起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就像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一个库房里,有一个简洁的修复台,上面放着白色的手套、小刷子等再简单不过的修复工具,地下摆满了修复起来的各种瓷器,从硕大的花瓶,到袖珍小碗,从青花瓷到色彩各异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瓷器之精美,可见古时富贵人家生活之讲究,审美眼光之高。她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瓷器,她手里的一件康熙时期的素三彩折枝瓜果暗龙纹盘,就是这次发现的官窑瓷器之一。这些瓷器有今天的面貌,都要经过衣可红她们一线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擦拭清洗。污垢重的瓷器,清理起来很费劲,需要极大的耐心。把碎片粘合起来,需要精力,更需要技巧。千千万万一线文物工作者是这次文物普查的脊梁,他们的辛勤劳动,让很多沉睡已久的文物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文物之美 让更多的人看见
潍坊市博物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人手少等普遍存在的困难,因为前期工作没有铺垫好,时间更显得紧迫。吉树春说:“人手少就借调人员;相机没有,先借来用;电脑设备不行,就用家里的电脑,连夜上传;时间紧,就加班加点。”没有拼命三郎的精神,还真完不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这次文物普查,潍坊市博物馆新录入文物8万多件,吉树春说:“不能光看数量,数量只是一方面。原来博物馆不少文物都是论麻袋、论堆,自己有多少家底都不清楚,那怎么能行,这次普查彻底知道了自己的家底。”不止如此,文物梳理中,他们发现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毛公鼎初拓拓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衣可红介绍说原来以为它只是普通的拓片,但这次梳理中,发现它与其他拓片有细微的差别,通过鉴定识别,确信它是初拓。这种拓片在全国没有几张,价值不菲,非常难得。发现的古代书画等,很多都是国家珍贵文物。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地方文物走出去,博物馆策划各种展览,郑板桥书画展、拓片展等,反响良好,并受到国家博物馆的青睐,进入国家交流平台。这是潍坊博物馆第一次走出去。“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到国际上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瑰宝!”家底厚,底气自然就足,吉树春充满信心地说。这些都是开创性的,是潍坊市博物馆发展的里程碑。
文物之未来 值得期待
依托这次文物普查,潍坊市博物馆推动各项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考古科、文物保护科等对应处理文物问题,使责任更明晰;成立专门的协会,邀请作家撰写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其生命力,让文物形象更丰满,更有感染力。向社会征集文物,建立完善的捐赠制度,让每位捐赠者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比如举行捐赠仪式,邀请媒体参加,全程录像存档保存,向捐赠者赠送精美的捐赠证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捐赠文物的意义,对所捐赠文物定期展览,集结出书。因此捐赠的人络绎不绝,使得流落民间的文物回到博物馆,得到科学保藏。
在吉树春的案头,放着一本厚厚的规划书,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红色文化基地等规划方案,在继续推进文物普查后续性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各个场馆的建设。引进人才,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馆长,聘请业内技艺精湛的工匠来修复中心……谈起未来发展规划,吉树春信心百倍。
博物馆保藏国家文物,传承文化,用实物印证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文物无小事,对文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次文物普查充分显示国家对文物的重视,表达了对文化发扬光大的期待。
发现文物之美
在简洁的办公室,我们见到潍坊市博物馆馆长吉树春。他直言不讳,表示文物普查开始一年多才来到这里,当时普查工作几乎还没有什么头绪,经过梳理调配,大刀阔斧地整顿,让整盘棋都活起来,上下一心,潍坊市博物馆从鲜为人知一跃成为全国排名第80位,获得了各种荣誉,并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次文物普查对潍坊市博物馆而言,不仅仅在于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吉树春说:“之前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博物馆在哪里,现在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文物普查让博物馆活了起来。”
潍坊地区的文物普查可谓硕果累累,每个地方博物馆都各有特点,都各有收获,潍坊市文物局副局长李洪勤谈到这次文物普查的成果,也由衷赞叹,充分肯定,他说:“这次普查工作成果斐然,整个潍坊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新统计文物几十万件,尤其是潍坊市博物馆、寿光博物馆和临朐博物馆脱颖而出,这均得益于文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艰辛工作。”
衣可红是这次文物普查中的一员,她原来是老师,来潍坊之后,一直从事文物工作。在别人看来,成天跟古董打交道枯燥乏味,很多人问她后不后悔,她说跟文物打交道久了,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带着历史的温度,尤其是把一件辨析不出面貌的文物,清理修复起来,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就像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一个库房里,有一个简洁的修复台,上面放着白色的手套、小刷子等再简单不过的修复工具,地下摆满了修复起来的各种瓷器,从硕大的花瓶,到袖珍小碗,从青花瓷到色彩各异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瓷器之精美,可见古时富贵人家生活之讲究,审美眼光之高。她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瓷器,她手里的一件康熙时期的素三彩折枝瓜果暗龙纹盘,就是这次发现的官窑瓷器之一。这些瓷器有今天的面貌,都要经过衣可红她们一线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擦拭清洗。污垢重的瓷器,清理起来很费劲,需要极大的耐心。把碎片粘合起来,需要精力,更需要技巧。千千万万一线文物工作者是这次文物普查的脊梁,他们的辛勤劳动,让很多沉睡已久的文物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文物之美 让更多的人看见
潍坊市博物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人手少等普遍存在的困难,因为前期工作没有铺垫好,时间更显得紧迫。吉树春说:“人手少就借调人员;相机没有,先借来用;电脑设备不行,就用家里的电脑,连夜上传;时间紧,就加班加点。”没有拼命三郎的精神,还真完不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这次文物普查,潍坊市博物馆新录入文物8万多件,吉树春说:“不能光看数量,数量只是一方面。原来博物馆不少文物都是论麻袋、论堆,自己有多少家底都不清楚,那怎么能行,这次普查彻底知道了自己的家底。”不止如此,文物梳理中,他们发现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毛公鼎初拓拓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衣可红介绍说原来以为它只是普通的拓片,但这次梳理中,发现它与其他拓片有细微的差别,通过鉴定识别,确信它是初拓。这种拓片在全国没有几张,价值不菲,非常难得。发现的古代书画等,很多都是国家珍贵文物。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地方文物走出去,博物馆策划各种展览,郑板桥书画展、拓片展等,反响良好,并受到国家博物馆的青睐,进入国家交流平台。这是潍坊博物馆第一次走出去。“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到国际上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瑰宝!”家底厚,底气自然就足,吉树春充满信心地说。这些都是开创性的,是潍坊市博物馆发展的里程碑。
文物之未来 值得期待
依托这次文物普查,潍坊市博物馆推动各项制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考古科、文物保护科等对应处理文物问题,使责任更明晰;成立专门的协会,邀请作家撰写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其生命力,让文物形象更丰满,更有感染力。向社会征集文物,建立完善的捐赠制度,让每位捐赠者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比如举行捐赠仪式,邀请媒体参加,全程录像存档保存,向捐赠者赠送精美的捐赠证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捐赠文物的意义,对所捐赠文物定期展览,集结出书。因此捐赠的人络绎不绝,使得流落民间的文物回到博物馆,得到科学保藏。
在吉树春的案头,放着一本厚厚的规划书,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红色文化基地等规划方案,在继续推进文物普查后续性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各个场馆的建设。引进人才,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馆长,聘请业内技艺精湛的工匠来修复中心……谈起未来发展规划,吉树春信心百倍。
博物馆保藏国家文物,传承文化,用实物印证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文物无小事,对文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次文物普查充分显示国家对文物的重视,表达了对文化发扬光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