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金融时报》的奥瑟斯(John Authers)最近指出的,过去12个月当中,似乎只有很小一部分,即10%的选股投资者超越了自己相应的基准指标,“2014年令人非常不自在,似乎是标志着积极和消极经理人争辩的一个转折点。”
是啊!这些人是多么愚蠢。他们原本只需要遵从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教导,购买一只指数基金就好了,这会让他们的委托人得到更好的回报,也会让他们自己得到更好的名声!
不过,在大家都要纷纷鸣响积极管理丧钟的时候,请允许我发表一下自己不那么受欢迎的观点—我认为,选股投资远没有到死亡的时候。在我看来,2015年恰恰可能是个很适合他们,让选股投资卷土重来的时间点。
投资者是贪婪的
首先,我们必须先去除一个可能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即投资者会在2015年,或未来任何时间点上,变得足够聪明,能抵御通过积极管理获得更大回报的诱惑。哪怕90%的积极管理经理人2014年表现都不及基准,但只要我的经理人是属于那另外的10%就好。
这就像吸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或许会对香烟开始敬而远之。可是,积极管理永远不会被放弃。
任何在市场上浸淫了足够长时间的人都会确信,自己能看到各种趋势和模式。既然不需要自己动手,热血沸腾的美国人总会乐于去寻找能够说服自己的经理人们,当对方拿出一份万无一失的计划,他们肯定会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未来激动不已。
简而言之,投资者总是会高高兴兴地为获得超越表现的理论付钱的,哪怕他们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得到这种表现。
牛市不会总那么牛
不错,近期以来,由于表现更加出色,消极策略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支持和关注,但是,当风向转变,指数基金再度失宠,投资者投入积极经理人怀抱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或者应该说,风水轮流转,那一天是肯定要来。
我们必须明白,指数基金近期的强势表现,主要是应归因于这一长达五年牛市的独特性。比如说,在复苏的早期阶段,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之间的相互关联度达到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样的环境,当然不是选股投资人的用武之地。
此外,这一次牛市持续上涨,没有发生10%或以上盘整行情的时间也创下了历史纪录。尽管去年10月间的盘整幅度达9.8%,非常接近这一标准,但严格说来,上一次两位数的盘整已是2012年5月1日到6月4日期间的事情了。在大盘持续稳步走高的时候,重置资产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而积极经理人正是为此付出了代价。
可是我们必须看到,个股之间彼此高度关联,牛市持续走高,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环境,而且显然也是不能持久的。同理,那些依靠着这种环境获得了巨大优势的消极策略,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光彩。
规模的缩小并非坏事
还应该指出的是,投资纷纷从那些积极管理经理人手中逃走,这对于积极管理行业整体,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的情况。这些基金大多都是由出道时间不长、相对没有太多经验的经理人管理着的。这一点其实很值得玩味,因为这些小经理人更着急建立自己的名声,对于风险较少畏首畏尾。还有,和那些大公司相比,他们较少受到官僚主义的束缚,会将更多精力投入积极投资,而不是投入向客户推销自己和维持既有客户。
还有,你的资产规模越大,你的表现就越趋近于你的指标。当Pimco Total Return Fund(PTTRX)几年前规模达到近3000亿美元的时候,运作这样一只基金就必然会对债市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一些投资者看到这些名头响亮的基金表现并不理想时,很自然地就转向了成本更低的消极策略。晨星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流出积极管理美股基金的资金大约有920亿美元,而流入消极管理美股基金的资金则有大约1560亿美元。
关键是,那些大块头的积极基金表现不佳,并不意味着规模较小的积极基金不能获得成功。那些原本是中等规模的基金或许会发现,因为客户的流失,自己恰恰获得了“合理的规模”,能重新调整业务焦点,再度强调起投资来。
成本变低双方受益
资金纷纷逃离积极管理投资公司,关键性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近几十年以来,整体而言,投资者对于自己付出的费用越来越重视了。
积极管理经理人之所以表现广泛不及大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哪怕他们能够追上,甚至略略超过大盘,100到150个基点的收费也足以让他们的成绩变得黯然失色,在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相比较时,他们的表现就显得更丑陋。
面对着廉价的消极策略的威胁,积极管理共同基金的收费自互联网泡沫时代以来已大幅降低了。晨星公司估计,2013年时,美股共同基金的平均操作费用比率为1.25%,明显低于2013年1.47%的峰值。
不过,需要专门强调的是,当积极管理经理人降低收费和指数基金竞争时,不仅是投资者从中得到了好处,经理人本身也是受益者,因为低费用也帮助他们提升了整体表现。
消极策略不可能永保光彩
或许,对于消极管理的基金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它们天生就不是能够适应所有情况的。
当资金持续流入这些投资工具,便造成了某些特定股票、板块,甚至是特定资产门类过热的风险。
我们知道,纳斯达克100指数是市值加权的。因此,由于6600亿美元的庞大市值,苹果(AAPL)便在指数当中获得了13.6%的可观比重。当投资者选择PowerShares QQQ Trust(QQQ)这样的纳斯达克100指数ETF,也就等于将很多的钱投入了苹果股票。于是,苹果的市值进一步膨胀,而接下来在指数,及指数基金当中就会获得更大的比重。然后,投资者继续购买ETF,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细细思量起来,这样的情形是有些吓人的,充满了投资泡沫的味道。当趋势倒转,大家纷纷赎回时,这些本身已权重过大的投资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拉低,对市值造成更大的损害,而这损害接下来又会导致更多的赎回。
在市场环境有利时,消极策略确实是有其魅力的。可是,这种策略并非全天候,在市场环境对其不利时,缺陷就将凸显出来。如果2015年恰恰就是一个更有挑战性、更加动荡的年份呢?
指数基金不是全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我是积极管理的死忠,任何时候都要为其辩护,因此我需要澄清一下,我个人的投资85%都是在指数基金当中的。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投资组合而言,低成本的长期策略都该拥有一个核心地位。
可是,我同时也相信,引入一点策略性的思考,才更加符合长期需求。尽管这么说似乎有些自大,但这确实有助于防止我们“因为希望而买进”,并因此感到心满意足。坦白地说,近期很多投资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积极管理行业也在进行改革,比如前面提到的削减费用,比如“秘密指数化”,即经理人基本上是按照追踪基准来操作,但不时会进行一两次大胆的行动,催生了所谓“smart beta”基金。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些改变看作是积极管理经理人的垂死挣扎,但更加明智的思考角度应该是:消极策略在未来某天也可能会不再当令,就像积极策略今天所遇到的一样,而新的解决方案应是两者的混合,而现在,天平已过分偏向了消极策略一边。
当然,关键还要看华尔街故事接下来的篇章,看资金在什么地方。
我现在会更愿意增加对积极经理人的下注,相信他们更能通过改变适应不同环境,获得一个更好的2015年。
是啊!这些人是多么愚蠢。他们原本只需要遵从巴菲特(Warren Buffet)的教导,购买一只指数基金就好了,这会让他们的委托人得到更好的回报,也会让他们自己得到更好的名声!
不过,在大家都要纷纷鸣响积极管理丧钟的时候,请允许我发表一下自己不那么受欢迎的观点—我认为,选股投资远没有到死亡的时候。在我看来,2015年恰恰可能是个很适合他们,让选股投资卷土重来的时间点。
投资者是贪婪的
首先,我们必须先去除一个可能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即投资者会在2015年,或未来任何时间点上,变得足够聪明,能抵御通过积极管理获得更大回报的诱惑。哪怕90%的积极管理经理人2014年表现都不及基准,但只要我的经理人是属于那另外的10%就好。
这就像吸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或许会对香烟开始敬而远之。可是,积极管理永远不会被放弃。
任何在市场上浸淫了足够长时间的人都会确信,自己能看到各种趋势和模式。既然不需要自己动手,热血沸腾的美国人总会乐于去寻找能够说服自己的经理人们,当对方拿出一份万无一失的计划,他们肯定会非常兴奋,为自己的未来激动不已。
简而言之,投资者总是会高高兴兴地为获得超越表现的理论付钱的,哪怕他们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得到这种表现。
牛市不会总那么牛
不错,近期以来,由于表现更加出色,消极策略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支持和关注,但是,当风向转变,指数基金再度失宠,投资者投入积极经理人怀抱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或者应该说,风水轮流转,那一天是肯定要来。
我们必须明白,指数基金近期的强势表现,主要是应归因于这一长达五年牛市的独特性。比如说,在复苏的早期阶段,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之间的相互关联度达到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样的环境,当然不是选股投资人的用武之地。
此外,这一次牛市持续上涨,没有发生10%或以上盘整行情的时间也创下了历史纪录。尽管去年10月间的盘整幅度达9.8%,非常接近这一标准,但严格说来,上一次两位数的盘整已是2012年5月1日到6月4日期间的事情了。在大盘持续稳步走高的时候,重置资产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而积极经理人正是为此付出了代价。
可是我们必须看到,个股之间彼此高度关联,牛市持续走高,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环境,而且显然也是不能持久的。同理,那些依靠着这种环境获得了巨大优势的消极策略,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光彩。
规模的缩小并非坏事
还应该指出的是,投资纷纷从那些积极管理经理人手中逃走,这对于积极管理行业整体,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的情况。这些基金大多都是由出道时间不长、相对没有太多经验的经理人管理着的。这一点其实很值得玩味,因为这些小经理人更着急建立自己的名声,对于风险较少畏首畏尾。还有,和那些大公司相比,他们较少受到官僚主义的束缚,会将更多精力投入积极投资,而不是投入向客户推销自己和维持既有客户。
还有,你的资产规模越大,你的表现就越趋近于你的指标。当Pimco Total Return Fund(PTTRX)几年前规模达到近3000亿美元的时候,运作这样一只基金就必然会对债市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一些投资者看到这些名头响亮的基金表现并不理想时,很自然地就转向了成本更低的消极策略。晨星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流出积极管理美股基金的资金大约有920亿美元,而流入消极管理美股基金的资金则有大约1560亿美元。
关键是,那些大块头的积极基金表现不佳,并不意味着规模较小的积极基金不能获得成功。那些原本是中等规模的基金或许会发现,因为客户的流失,自己恰恰获得了“合理的规模”,能重新调整业务焦点,再度强调起投资来。
成本变低双方受益
资金纷纷逃离积极管理投资公司,关键性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近几十年以来,整体而言,投资者对于自己付出的费用越来越重视了。
积极管理经理人之所以表现广泛不及大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哪怕他们能够追上,甚至略略超过大盘,100到150个基点的收费也足以让他们的成绩变得黯然失色,在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相比较时,他们的表现就显得更丑陋。
面对着廉价的消极策略的威胁,积极管理共同基金的收费自互联网泡沫时代以来已大幅降低了。晨星公司估计,2013年时,美股共同基金的平均操作费用比率为1.25%,明显低于2013年1.47%的峰值。
不过,需要专门强调的是,当积极管理经理人降低收费和指数基金竞争时,不仅是投资者从中得到了好处,经理人本身也是受益者,因为低费用也帮助他们提升了整体表现。
消极策略不可能永保光彩
或许,对于消极管理的基金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在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它们天生就不是能够适应所有情况的。
当资金持续流入这些投资工具,便造成了某些特定股票、板块,甚至是特定资产门类过热的风险。
我们知道,纳斯达克100指数是市值加权的。因此,由于6600亿美元的庞大市值,苹果(AAPL)便在指数当中获得了13.6%的可观比重。当投资者选择PowerShares QQQ Trust(QQQ)这样的纳斯达克100指数ETF,也就等于将很多的钱投入了苹果股票。于是,苹果的市值进一步膨胀,而接下来在指数,及指数基金当中就会获得更大的比重。然后,投资者继续购买ETF,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细细思量起来,这样的情形是有些吓人的,充满了投资泡沫的味道。当趋势倒转,大家纷纷赎回时,这些本身已权重过大的投资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拉低,对市值造成更大的损害,而这损害接下来又会导致更多的赎回。
在市场环境有利时,消极策略确实是有其魅力的。可是,这种策略并非全天候,在市场环境对其不利时,缺陷就将凸显出来。如果2015年恰恰就是一个更有挑战性、更加动荡的年份呢?
指数基金不是全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我是积极管理的死忠,任何时候都要为其辩护,因此我需要澄清一下,我个人的投资85%都是在指数基金当中的。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投资组合而言,低成本的长期策略都该拥有一个核心地位。
可是,我同时也相信,引入一点策略性的思考,才更加符合长期需求。尽管这么说似乎有些自大,但这确实有助于防止我们“因为希望而买进”,并因此感到心满意足。坦白地说,近期很多投资者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积极管理行业也在进行改革,比如前面提到的削减费用,比如“秘密指数化”,即经理人基本上是按照追踪基准来操作,但不时会进行一两次大胆的行动,催生了所谓“smart beta”基金。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些改变看作是积极管理经理人的垂死挣扎,但更加明智的思考角度应该是:消极策略在未来某天也可能会不再当令,就像积极策略今天所遇到的一样,而新的解决方案应是两者的混合,而现在,天平已过分偏向了消极策略一边。
当然,关键还要看华尔街故事接下来的篇章,看资金在什么地方。
我现在会更愿意增加对积极经理人的下注,相信他们更能通过改变适应不同环境,获得一个更好的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