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房再怎么涨跌,如果仅仅作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可选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工薪阶层的第一套房,也即最基本的居住权和生活保障,不能任由市场来解决。
8月6日清晨,一场覆盖整个深圳的降雨,给这个燥热的地方送去几个月来少有的凉爽。但能让他们真正松口气的是,深圳的房价在7月下旬突然暂别汹涌的涨势,划出一道亦真亦假的下降曲线,并持续了整整3周,这对于大多数正在高温和高房价双重炙烤下的深圳人来说,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伴随着意犹未尽的专业炒房团挥师北上东进,开赴二、三线战场,这座“上火”的城市终于迎来了片刻喘息的机会。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高房价若真像流感,被击中的城市还能有复原的机会吗?
调控即良药?
毗邻香港,作为政府对经济“积极不干预”的样板学习城市,深圳几乎所有的公共数据都能做到透明发布,除了一直不安分的房价。
2007年整个上半年,深圳房价累计上涨接近50%,基本上每月上涨10%左右,与此同时当地发展改革局和劳动保障局披露的另两个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GDP增速只有13%,工资收入增长率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深圳各商业银行巨额的住房贷款正通过“阴”合同的渠道源源不绝地流出去,事实上,只要银行稍为认真一点,将深圳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阳”合同拿来进行一番比照,很容易就会发现大量猫腻,但是,并没有谁这样做。
说到底,银行没有查账的动力,在于住房按揭贷款和银行短期账面利润的关联。
深圳市金融办一季度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深圳市银行机构人民币个贷余额为1908.7亿元,其中95%为房贷,与年初相比,约占中长期贷款新增量的50%,为2006年同期新增个贷量49.4亿元的3.72倍。
“做信贷的专员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放出上千万的贷款,银行在‘早贷款、早收益’的思维下,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全年大部分任务。”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的信贷处工作^员透露。
早有专家指出,土地和信贷是房地产市场的两道闸门。政府通过向开发商拍卖土地,以及对土地流转和房产流通环节征税这样的行政手段来调控房价,但卖地所得与税收,并不—定会真正用在改善当地居民的住房结构上。而按照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结构改善中必不可少的增加廉租房和微利房供应,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可“变现”土地资源的数量,并有可能降低它们的价码,进而影响政府未来收入的可预测性。
说到底,改善的愿望能否顶住各方利益的压力,这是一个难题。
什么是政策性住房?
“我会在2009年的某天回到深圳,以一个公民和一个深圳人的身份去推动这个城市住房结构的改善。”去年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说。
邹告诉记者,他去年的行动不是针对开发商,当初就是为了促动政府扩大房屋供应品种,考虑弱势群体的居住权。所谓“不买房运动”,全部含义是“3年内不买商品房”,目的是让人们—方面不再被动地跟随开发商的脚步追涨望跌,一方面推动当地政府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实际上,这种政府责任,深圳早在1988年就率先提出并出色履行。
国内媒体在有关报道中提及,当时由深圳市住宅局代表政府建设微利房,以成本价向居民出售。住宅局可获微利,以弥补建设福利房的亏损,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房、经济适用房。
1993年,深圳房地产双轨多价的住房体系已经规划好了蓝图。《居屋发展纲要》还拟订了福利房占30%,微利房占40%,商品房占30%的比例,并注明,此后建房比例中的两头逐渐减少;微利房逐渐增多。
那个时候,每个深圳市民,都可以排队购买政府开发的微利房。双轨多价的政策曾很好地解决了深圳人的居住问题,即使在深圳发展最热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房价飞涨的现象。
然而在10年后的2003年,住房货币化改革的热潮席卷全国,深圳市住宅局在与商业房地产利益集团的相持中日渐式微,以至后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此后深圳的福利房和微利房建设陷入停顿,供应量少得可怜,而且多数是为公务员建设,多数居民被逼进人商品房市场。
“商品房再怎么涨跌,如果仅仅作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可选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邹涛认为,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工薪阶层的第一套房,也即最基本的居住权和生活保障,不能任由市场来解决。“空谈香港的公屋制度没有用,需要借助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来推动。”
为什么需要推动?还是利益的问题。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对政府投入都有明确规定,并有法律保证,政府也有固定的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专项基金等配套政策。2005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用于住房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不包括人员开支)总计为360.4亿美元;英国中央财政预算中的住房保障资金,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左右;在日本,全部的保障性住房则全部由中央财政支出。
今年2月,某地政府曾出台一个政策性住房新政,要求开发商开发15%面积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承担成本,建好以后交给当地国土局,由国土局出卖或者出让。 对此,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曙光在8月4日的中国地产交易会上质疑称——开发商都是精明过人的商人,这种做法如果背后没有交易,是行不通的。
张曙光说,所谓的政策性都是政府要拿钱的,但是居然政府不拿一分钱,而且美其名曰政策性,那么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性?
8月6日清晨,一场覆盖整个深圳的降雨,给这个燥热的地方送去几个月来少有的凉爽。但能让他们真正松口气的是,深圳的房价在7月下旬突然暂别汹涌的涨势,划出一道亦真亦假的下降曲线,并持续了整整3周,这对于大多数正在高温和高房价双重炙烤下的深圳人来说,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伴随着意犹未尽的专业炒房团挥师北上东进,开赴二、三线战场,这座“上火”的城市终于迎来了片刻喘息的机会。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高房价若真像流感,被击中的城市还能有复原的机会吗?
调控即良药?
毗邻香港,作为政府对经济“积极不干预”的样板学习城市,深圳几乎所有的公共数据都能做到透明发布,除了一直不安分的房价。
2007年整个上半年,深圳房价累计上涨接近50%,基本上每月上涨10%左右,与此同时当地发展改革局和劳动保障局披露的另两个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GDP增速只有13%,工资收入增长率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深圳各商业银行巨额的住房贷款正通过“阴”合同的渠道源源不绝地流出去,事实上,只要银行稍为认真一点,将深圳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阳”合同拿来进行一番比照,很容易就会发现大量猫腻,但是,并没有谁这样做。
说到底,银行没有查账的动力,在于住房按揭贷款和银行短期账面利润的关联。
深圳市金融办一季度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深圳市银行机构人民币个贷余额为1908.7亿元,其中95%为房贷,与年初相比,约占中长期贷款新增量的50%,为2006年同期新增个贷量49.4亿元的3.72倍。
“做信贷的专员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放出上千万的贷款,银行在‘早贷款、早收益’的思维下,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全年大部分任务。”某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的信贷处工作^员透露。
早有专家指出,土地和信贷是房地产市场的两道闸门。政府通过向开发商拍卖土地,以及对土地流转和房产流通环节征税这样的行政手段来调控房价,但卖地所得与税收,并不—定会真正用在改善当地居民的住房结构上。而按照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结构改善中必不可少的增加廉租房和微利房供应,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可“变现”土地资源的数量,并有可能降低它们的价码,进而影响政府未来收入的可预测性。
说到底,改善的愿望能否顶住各方利益的压力,这是一个难题。
什么是政策性住房?
“我会在2009年的某天回到深圳,以一个公民和一个深圳人的身份去推动这个城市住房结构的改善。”去年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说。
邹告诉记者,他去年的行动不是针对开发商,当初就是为了促动政府扩大房屋供应品种,考虑弱势群体的居住权。所谓“不买房运动”,全部含义是“3年内不买商品房”,目的是让人们—方面不再被动地跟随开发商的脚步追涨望跌,一方面推动当地政府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实际上,这种政府责任,深圳早在1988年就率先提出并出色履行。
国内媒体在有关报道中提及,当时由深圳市住宅局代表政府建设微利房,以成本价向居民出售。住宅局可获微利,以弥补建设福利房的亏损,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房、经济适用房。
1993年,深圳房地产双轨多价的住房体系已经规划好了蓝图。《居屋发展纲要》还拟订了福利房占30%,微利房占40%,商品房占30%的比例,并注明,此后建房比例中的两头逐渐减少;微利房逐渐增多。
那个时候,每个深圳市民,都可以排队购买政府开发的微利房。双轨多价的政策曾很好地解决了深圳人的居住问题,即使在深圳发展最热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房价飞涨的现象。
然而在10年后的2003年,住房货币化改革的热潮席卷全国,深圳市住宅局在与商业房地产利益集团的相持中日渐式微,以至后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此后深圳的福利房和微利房建设陷入停顿,供应量少得可怜,而且多数是为公务员建设,多数居民被逼进人商品房市场。
“商品房再怎么涨跌,如果仅仅作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可选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邹涛认为,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工薪阶层的第一套房,也即最基本的居住权和生活保障,不能任由市场来解决。“空谈香港的公屋制度没有用,需要借助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来推动。”
为什么需要推动?还是利益的问题。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对政府投入都有明确规定,并有法律保证,政府也有固定的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专项基金等配套政策。2005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用于住房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不包括人员开支)总计为360.4亿美元;英国中央财政预算中的住房保障资金,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左右;在日本,全部的保障性住房则全部由中央财政支出。
今年2月,某地政府曾出台一个政策性住房新政,要求开发商开发15%面积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承担成本,建好以后交给当地国土局,由国土局出卖或者出让。 对此,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曙光在8月4日的中国地产交易会上质疑称——开发商都是精明过人的商人,这种做法如果背后没有交易,是行不通的。
张曙光说,所谓的政策性都是政府要拿钱的,但是居然政府不拿一分钱,而且美其名曰政策性,那么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