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boy_z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金匮乏是许多协同创新中心难以顺利展开科技研发工作的主要瓶颈。文章通过对协同创新过程不同阶段金融需求特征的分析,提出不同阶段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的适合主体,并构建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以期解决高校主导协同创新资金匮乏问题。
  关键词: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
  Abstract: Lack of funds is the main bottleneck for man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in successfully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equirem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puts forward the suitable subject of coordinated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port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constructs a model of collegia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d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domina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port
  協同创新中心建设是“2011计划”的重要承载。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比较,协同创新更强调多主体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深度集聚与整合以及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自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布“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以来,目前全国正式挂牌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超过上千家。然而,从协同创新中心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资金匮乏是许多协同创新中心难以顺利展开科技研发工作的主要瓶颈。
  观察目前已经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究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政府基于资金投入的公益性质,远远不能满足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需求。以高校为主导协同创新研发的基础性质,导致企业缺乏投资的激励。因此,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中心建设还需引入更广泛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外部的风险投资与银行资本。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过程不同阶段金融需求特征的分析,提出不同阶段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的适合主体,并构建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以期解决高校主导协同创新资金匮乏问题。
  一、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的涵义
  金融支持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而涵义不同。在协同创新领域,金融支持是指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出而进行的一切金融活动。这里的金融活动可以包括广义的金融活动和狭义的金融活动。广义的金融活动是指涉及协同创新过程的一切资金来源,既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投入,也包括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投入。狭义的金融活动仅指后者。本文的研究采用广义的金融活动的概念。
  在本文中,笔者特意提出高校主导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企业主导协同创新区分开来。这两种协同创新虽然都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但是在技术创新导向方面存在差异。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来决定技术创新方向。而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市场与科学发现双重导向,由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创新,当这种技术创新为市场所需要便会为企业所采用。技术创新的这种双重导向的转变源于二十世纪末期新经济的产生,使技术创新的源泉更多地依赖于科学发现,即科学发现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正是由于协同创新的这种导向的转变,对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金融支持应有新的模式。
  二、高校主导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
  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的路径通常是由市场需求决定技术创新,由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应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主体主要以企业为主,各类金融资本介入,采取商业化运作。
  高校主导协同创新的源头是科学发现,通过科学发现实现技术创新,进而实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拉长了创新链条,部分环节超出了企业的范围,如图1所示。
  在以科学发现为起点的协同创新中,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支持的要求也不同。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来看,越是靠前的协同创新阶段,面临的不确定性越高,风险越大。
  首先,在协同创新的最前端——科学发现阶段,科学发现的成果往往是基础性的,具有外部性的公益的特征。从投资行为的角度分析,由于创新成果距产业化较远,创新收益,尤其是私人收益部分不明确,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金融资本不愿意进入。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主体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一般采取直接财政拨款方式,例如可以设立协同创新引导基金。
  其次,在科学发现向技术创新转化阶段,由于依托科学发现可以转化的技术存在多样性,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决定需要的技术创新项目。这时,对于市场具有更多了解的企业开始参与进来,形成协同效应。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与实现产业化仍然有一定距离,企业在这一阶段投资动力依旧不足,投资金额不足以支撑科学发现向技术创新的转化,仍然需要引入外部金融支持。一方面,政府在这一阶段应继续进行资本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开始吸引金融资本介入,尤其是天使投资之类的风险投资。这类投资虽然数额不大,但对于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可小觑。   第三,在技术创新向技术应用转化阶段,新产品或新技术被孵化出来,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应用渠道:一是利用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行创业;二是参与技术创新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这一阶段距技术创新收益越来越近,技术创新成果开始向私人收益转化。因此,政府不再承担这一阶段投资,但可以通过税收及其它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业。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主体应是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直接利用创新成果进行创业通常需要的是创业投资。在当代社会,创业投资主要由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还有一些企业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引导创新行为,开发出自己需要的技术生产新产品。这一过程的资金主要由企业投入,可以看作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这一过程一般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自己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风险资本的方式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并且分担风险。
  最后,在协同创新的最后阶段,新产品与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在这一阶段,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始进入市场,不确定性开始降低,创新成果开始产生收益。这种收益以私人收益为主,所以,这一阶段政府资本完全不需要介入。与此同时,由于不确定性下降,风险降低,风险投资通常也在这一阶段以股票上市或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与此同时,以银行为主体的一般性金融机构开始介入,资金的提供主要以银行信贷的方式实现。
  三、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不但需要考虑金融支持的资金来源,还要考虑金融资本的退出模式。只有保障金融资本有良好的退出渠道,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协同创新过程,从而实现协同创新中心金融支持的良性循环。基于对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明确金融支持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依據协同创新链条的不同阶段,不同金融支持主体分工合作,构建高校主导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如图2所示。
  在这一金融支持模式中,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协同创新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不同的金融支持功能。
  (一)政府部门
  高校主导协同创新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主要在协同创新中心启动阶段担负起对协同创新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首先,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直接提供财政支持。例如教育部在2013年4月11日,对首批批准“2011计划”的14 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在高水平队伍组建、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其次,政府从国家战略、科技发展方向和前沿、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要出发,对不同领域协同创新项目的确定可以通过科研基金投入的方式进行支持。
  由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公益性质,政府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财政支持不以获得回报为目的。但由于政府在项目选择与分配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政府对投入协同创新中心的资金应进行严格管理。一方面可以与协同创新中心订立严格的契约,规定资金的详细使用用途及预期实现的目标。通过制定契约,可以对资金使用不善,项目完成情况不好的协同中心撤销其资格,以此来对协同中心施加约束。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上的专门才能,由政府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并以此为杠杆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创立创新投资基金,对协同创新进行间接资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使引导基金变为权益资本,以市场化方式约束资金使用,最终不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获得权益收益。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间接支持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企业部门
  企业部门是技术创新成果的直接需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参与的主体,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判断科研成果是否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促使更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现代社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必然要不断进行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应该是最有动机进行研发投入的主体。但是,由于科学发现环节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并且距离实现产业化的链条较长,企业通常不愿意对于科学发现环节进行资金投入。企业的资金投入通常从技术创新环节开始。一部分技术创新活动由企业自己内部完成。当企业受到研发能力限制时,开始形成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动力。因此,企业对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及技术应用阶段,协同创新的方式可以采取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在产业化阶段,企业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开始进行大量的生产资金投入。
  企业作为协同创新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在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从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提供金融支持。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也不愿意独自投入资金,承担全部风险。所以,协同创新的金融支持还必须寻找外部资金来源。
  (三)金融机构
  协同创新的主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在目前的协同创新研究中也主要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通常认为高校主要负责提供高端科技人才和科学发现的新思想,政府与企业主要负责资金支持和研发方向。然而,由于现实中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与企业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协同创新的要求,这也是现实中许多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要想使协同中心能够实现良好的运行,必须考虑引入金融机构的支持。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协同创新过程的链条中,最前端的科学发现环节的资金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体,最后端的产业化阶段资金投入主要以企业为主体,因此,金融机构介入协同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及技术应用的中间阶段。
  广义地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机构主要提供信贷资金,以抵押贷款为主,通常收取固定利息收入。因此,银行资金不适合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投资,但可以进入确定性较高的产业化阶段。因此,非银行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金融支持作用。这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各类风险投资,主要包括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阶段风险相对较高,应积极吸引天使投资发挥金融支持功能。在技术应用阶段,创业投资应发挥主要金融支持的作用。
  虽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协同创新金融支持过程存在不同的分工,但两者也还存在合作关系。不可否认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风险投资主要由私募基金或者由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设立,相比银行而言,资金规模有限,极大地限制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需要银行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信贷服务,这就要求探寻一条银行贷款如何进入风险投资的有效途径。
  此外,金融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商业利润。要想使金融资本进入协同创新环节必须保证资金投入利润的实现。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贷款一般可以通过利息实现收益,但是由于贷款通常需要抵押,协同创新阶段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因此,银行贷款不会成为协同创新的主要金融支持。风险投资一般以股权的方式进行资本投入,因此,必须提供顺畅的退出机制才能刺激风险投资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我国目前已经开放了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的渠道,但创业板市场仅限于对已经上市的企业才可以实现股权的转换,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风险投资的退出要求。未来,需要在一些协同创新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为未上市或无法上市的企业提供股权交易的平台满足风险投资的退出要求,进而激励更多的风险投资进入到协同创新中来。
  参考文献:
  [1]潘琳,饶敏.协同创新中心激励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高教探索,2015(9):22-26.
  [2]朱孔来,刘晓峰,刘瑞波.基于生命周期的政府引导型创业投资基金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55-60.
  [3]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其他文献
摘 要:《传感与检测技术》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电子和测控等四个专业的学类核心课。在授课过程中,作者探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程思政、雨课堂等,并以课时为单位总结出了通用的教学过程。通过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获得校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教学能手等称号。学生、督导和同行对
摘 要:建筑材料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在现有课程教学活动中,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及课件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章根据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学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可为建筑学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
摘 要:“全脑优势”模型由奈德·赫曼(Ned Herrmann)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大量实验资料为依据,帮助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进而找到具体可行的策略来突破个人发展瓶颈,从而激发未能发挥的潜能。在 “全脑优势”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学发展意义深远。  关键词:全脑优势;教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