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3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oogi8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37~78岁,平均57岁。肿瘤部位:22例位于胃窦,9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最大径0.5~5.5 cm,平均3.0 cm。大体观察呈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部分伴黏膜溃疡形成。镜下观察胃IFP由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小肠IFP大部分病例缺乏"洋葱皮样"结构,组织疏松水肿,由星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具有突出的毛细血管网,瘤细胞均匀分布于疏松水肿样间质内;2种组织学形态均伴有较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瘤组织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小肠IFP向下生长累及肠壁浅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37例均表达波形蛋白、CD34,18例表达PDGFRA。分子病理检测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结果显示均无KIT基因突变,其中4例IFP存在PDGFRA基因第18号外显子突变,突变形式为D842V,5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突变,导致p.566-571delSPDGHEinsR。30例获得随访,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

胃肠道IFP主要呈现2种组织学形态,且存在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是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而非炎性反应性病变。

其他文献
新买回来的液晶显示器,我们一般都会对它进行一些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比度。高对比度可以让画面看上去细节更清晰,更有层次感。很多液晶显示器对比度标称都达到了60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探讨D-Ⅱ聚体(D-dimer)含量评价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87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患者内D-Ⅱ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对统计不相关最佳鉴别矢量集的本质进行研究 ,在基于总体散布矩阵特征分解的基础上 ,构造了一种白化变换 ,使得变换后的样本空间中的总体散布矩阵为单位矩阵 ,这样使得传统的最佳鉴别矢量集算法得到的均是具有统计不相关的最佳鉴别矢量集 ,从而揭示了统计不相关最佳鉴别变换的本质———白化变换加普通的线性鉴别变换。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所获得的最优鉴别矢量同时具有正交性和统计不相关性。该方法对代数特征抽取具有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常见伪影的分类、成因及应对方法。方法对15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图像质量并对伪
2003年1月21日,总后勤部军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军用标准“军用防弹头盔安全技术性能要求”审查会。由来自军队和地方9位专家组成的审查组对该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