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问自探”是一种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从问题的提出走向问题的解决,从现实基础走向发展可能。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自问自探”往往徒有其“形”而无其“实”。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什么才能让“自问自探”有形更有实呢?
一.关注学生问题生成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写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建构“文本写什么”;然后,让他们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悟”等“问题框架”进行阅读,促进他们自主思考,自我建构,自生问题。学生在这种阅读建构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明显增强,问题能力显著提高,阅读素养也得到提升,语文的生命得到延伸。
二.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2.留足时间,保证探究
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考最为很活跃的时刻。
如教学《鸟岛》第三自然段时指出,“作者为什么说小岛成了鸟的世界?”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而是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如果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于是,学生开始细致读,认真想。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说:“作者之所以说小岛成了鸟的世界,有三个原因:一是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这里。二是小岛上的鸟窝密密麻麻。三是小岛上到处是鸟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并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三.关注教师促问促探的能力
[案例]《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教学片断
师:(出示第一节课文总起句“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你有什么困惑?
生1:偏爱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
生2:偏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生3:为什么“更偏爱”?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关注了文章“写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师小结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追问: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我和图书馆里的人们表现的原因?
学生默读,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同学们现在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提出问题)
教问:同学们,我们刚才从“写什么”、“怎么写”提问的,再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1:作者是如何表现人们“争先恐后”进大门的?
生2:三处小镜头的写法相同吗?
生3:三处小镜头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
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提出的?
在教学片断中,老师在课始审题后,便拎出课文第一节的总起句,让学生自己先“学出问题”,并在问题的答案中追问原因,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问题,使之成为规律性的问题,还帮助学生学会提问,习得方法。教师在教的活动中,通过不断“促问”和“促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生命成长。
当然,要让“自问自探”有形更有实,教师就要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促问促探的能力。
赵芹,教师,现居江苏洪泽。
一.关注学生问题生成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使学生在模仿、体验、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写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建构“文本写什么”;然后,让他们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悟”等“问题框架”进行阅读,促进他们自主思考,自我建构,自生问题。学生在这种阅读建构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明显增强,问题能力显著提高,阅读素养也得到提升,语文的生命得到延伸。
二.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2.留足时间,保证探究
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考最为很活跃的时刻。
如教学《鸟岛》第三自然段时指出,“作者为什么说小岛成了鸟的世界?”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而是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如果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于是,学生开始细致读,认真想。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说:“作者之所以说小岛成了鸟的世界,有三个原因:一是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这里。二是小岛上的鸟窝密密麻麻。三是小岛上到处是鸟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并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三.关注教师促问促探的能力
[案例]《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教学片断
师:(出示第一节课文总起句“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你有什么困惑?
生1:偏爱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
生2:偏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生3:为什么“更偏爱”?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关注了文章“写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师小结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追问: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我和图书馆里的人们表现的原因?
学生默读,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同学们现在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提出问题)
教问:同学们,我们刚才从“写什么”、“怎么写”提问的,再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1:作者是如何表现人们“争先恐后”进大门的?
生2:三处小镜头的写法相同吗?
生3:三处小镜头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
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提出的?
在教学片断中,老师在课始审题后,便拎出课文第一节的总起句,让学生自己先“学出问题”,并在问题的答案中追问原因,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问题,使之成为规律性的问题,还帮助学生学会提问,习得方法。教师在教的活动中,通过不断“促问”和“促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生命成长。
当然,要让“自问自探”有形更有实,教师就要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促问促探的能力。
赵芹,教师,现居江苏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