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唐乐府成立于1983年,由南音(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台北。汉唐乐府一直秉持重建南音古乐于中国音乐史学术定位之宗旨,深入经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论,并培训音乐演奏演唱及演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确的学术目标、深邃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乐特质,古典的艺术内涵、粹练的唱奏演技,造就汉唐乐府沉蕴优雅的清新风格。
【关键词】汉唐乐府;荔镜奇缘;艺术特色;发展思考
一、荔镜奇缘之背景介绍
泉州富家子陈伯卿小名三,送哥嫂广州赴任,途经潮州於元宵灯夜,艳遇黃家闺女碧琚小名五娘,心生爱慕思恋不已。自广返泉途中再经潮城,巧见五娘与丫鬟益春啖(dàn)荔消暑嬉戏于阁楼上。五娘睇视意中人掷下荔枝传情。陈三如拾至宝持为凭记,不惜降尊纾贵乔装磨镜工匠,借机打破黃府传家宝镜,以赎偿之由委身为奴三年。奈何五娘已奉媒妁之言婚定林家,囿于礼教兩人暗地相思,饱受爱恨情愁煎熬。幸亏益春慧心巧思从中安抚,於是在林家迎亲前夕,五娘携益春跟隨陈三寅夜出奔泉州,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荔镜奇缘》便成为一个流传于民间的千古佳话。
二、荔镜奇缘之艺术特色
1.该剧目的故事从福建泉州一带取材,配上了梨园的科步以及南音表演,是一次很好的文化融合。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所带来的,无关其他。就现在看来,大陆方面对汉唐乐府的接受度方面应该是很乐观的。我尊敬美娥老师因为她的愿景是弘扬南音乐舞。因为有汉唐乐府的出现使得当今商业化严重的演出娱乐市场上,我们依旧能看到来自汉唐时期的,并非以视觉听觉效果取悦观众的,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膜拜产生的具有“古拙”气质的南音乐舞。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遗产。他所带来的震撼和凝聚力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即使在嘈杂的城市中剧目里的几位仕女也依旧能够让人呼吸到唐风宋韵,带着我们走进那段美妙的故事。
2.一向致力于重建南管古乐的汉唐乐府,将《荔境记》陈三与五娘,因荔枝结缘,以境定情的浪漫传奇,用梨园乐舞和南管音乐,重新演绎这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演出并非在剧场舞台,而是将演出场地搬到北宜公路上一处真实场景中,将这出戏于古籍中再现于真实场景中,产生时空错置的美感,除了沉静优雅,古今交错的场景,同时安排了茶宴,让现场观众予以往看表演的不同经验。
3.《荔镜奇缘》整体的舞蹈,是以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为基础,演戏时的身段动作充分的理解了内涵,把握人物,体现神韵,尤其细微之处的唱腔更要波及身体形态的变化,是所谓 “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在充分的表意前提之下,具有“一句曲一步科”规范的梨园戏表演特质才能淋漓尽绎。
4.《荔镜奇缘》与传统相结合。我们从它对梨园戏舞蹈的复兴中感受到古老而又唯美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视听语境下保存、发展与传播的可能。而这其中对于传统戏曲中舞蹈文化的萃取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就像团长陈美娥女士所诠释的那样:“一切源自传统;一切采自传统,但又如此的别开生面;如此的与众不同。”
5.“诗”是人们为了抒发情感时创作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台湾汉唐乐府创作的《荔镜奇缘》 将“诗” 的元素融入了乐舞的创作中,用南音的传统曲牌来演唱唐诗宋词,进而表达情感,从而使南音乐舞更加雅致。
6.《荔镜奇缘》是一个整体的故事,然而其每幕剧都围绕着一诗句展开,其诗句是一个总结性概括,通俗易懂的诗句能让人们了解该剧的剧情。剧中的歌词通俗易懂,与南音音乐巧妙结合,增添歌词的旋律感和韵味。
三、汉唐乐府之发展思考
1.传统南音是一种纯音乐,在这个表演过程中,无论是演奏者演奏“指”或“谱”还是演唱者演唱“曲”,观众始终是在欣赏它的音乐,它的中心成分没有别的就是“音乐”。音乐作为它的核心贯穿在整场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中,牢牢地占据着其主体地位。南音乐舞却是一种将南音、梨园戏等优秀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并立足于最終回归南音音乐本体的创新表演形式。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融入了南音、梨园科步还有现代的舞美灯光,它的核心内容已经发生改变。在欣赏过程中,人们既想欣赏南音古乐但是又会被梨园科步的细腻优雅所吸引,强烈的服装与灯光等色彩的视觉冲击掩盖了音乐的听觉效果,南音的核心地位被淡化了。
2.南音存在于许多民间小社团或者老百姓家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南音当作娱乐消遣休闲的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大小多多少少都能哼上几句南音,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在哪里都能演出,给人们很深的亲切感;但是南音乐舞却是一种只能在现代舞台技术条件,具有专业的演奏、演唱、表演者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表演的一种表演形态。而且,为了培养这些演出人才,还要营造演出环境。台湾汉唐乐府在推出每一个新剧目时都要进行售票演出,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越来越产业化,越来越商业化,使得那种对传统音乐的拥有感也日趋消失。
3.《荔镜奇缘》因为有了连贯的情节叙述和感情表达使得更多的非学术界的普通观众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其中也可以看到美娥老师为推广南音乐舞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我们都不是研究南音乐舞的学者,艺术美学方面我们没有办法探讨的多深刻。我们只知道当看见它就会被他感动,相信会有不少人跟我一样。
4.汉唐乐府要发展内部的充实和外部的扩张两者必然相辅相成。内部而言,能有研究南音乐舞的学者或者研究院让南音乐舞真正形成体系可传可教势必会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外部而言,应该要多做表演,尽可能多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汉唐乐府这种演出形式、创意、给人的感动是够的,缺乏的是推广。
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只有在保留、继承艺术的根本上,寻适合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才能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表演色彩、新的生命。正如台湾汉唐乐府的创始人陈美娥所说,她现在所做的是“立足传统到再造传统,从静态的传统音乐的形态转型为乐府的专业剧场的表演形态”。南音乐舞的创新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想要探寻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我们期待更多的像南音乐舞抑或是更为完善、成熟、精致的表演形式能够出现,但在保护南音的“原生态”与传统本质内涵中,在创新的同时,如何维系南音的核心本质,如何传播南音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南音,接受南音并且喜欢上南音,更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各个高校内演出宣传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同学们是未来的发展新动力,让大学生们更了解汉唐乐府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汉唐乐府;荔镜奇缘;艺术特色;发展思考
一、荔镜奇缘之背景介绍
泉州富家子陈伯卿小名三,送哥嫂广州赴任,途经潮州於元宵灯夜,艳遇黃家闺女碧琚小名五娘,心生爱慕思恋不已。自广返泉途中再经潮城,巧见五娘与丫鬟益春啖(dàn)荔消暑嬉戏于阁楼上。五娘睇视意中人掷下荔枝传情。陈三如拾至宝持为凭记,不惜降尊纾贵乔装磨镜工匠,借机打破黃府传家宝镜,以赎偿之由委身为奴三年。奈何五娘已奉媒妁之言婚定林家,囿于礼教兩人暗地相思,饱受爱恨情愁煎熬。幸亏益春慧心巧思从中安抚,於是在林家迎亲前夕,五娘携益春跟隨陈三寅夜出奔泉州,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荔镜奇缘》便成为一个流传于民间的千古佳话。
二、荔镜奇缘之艺术特色
1.该剧目的故事从福建泉州一带取材,配上了梨园的科步以及南音表演,是一次很好的文化融合。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所带来的,无关其他。就现在看来,大陆方面对汉唐乐府的接受度方面应该是很乐观的。我尊敬美娥老师因为她的愿景是弘扬南音乐舞。因为有汉唐乐府的出现使得当今商业化严重的演出娱乐市场上,我们依旧能看到来自汉唐时期的,并非以视觉听觉效果取悦观众的,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膜拜产生的具有“古拙”气质的南音乐舞。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遗产。他所带来的震撼和凝聚力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即使在嘈杂的城市中剧目里的几位仕女也依旧能够让人呼吸到唐风宋韵,带着我们走进那段美妙的故事。
2.一向致力于重建南管古乐的汉唐乐府,将《荔境记》陈三与五娘,因荔枝结缘,以境定情的浪漫传奇,用梨园乐舞和南管音乐,重新演绎这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演出并非在剧场舞台,而是将演出场地搬到北宜公路上一处真实场景中,将这出戏于古籍中再现于真实场景中,产生时空错置的美感,除了沉静优雅,古今交错的场景,同时安排了茶宴,让现场观众予以往看表演的不同经验。
3.《荔镜奇缘》整体的舞蹈,是以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为基础,演戏时的身段动作充分的理解了内涵,把握人物,体现神韵,尤其细微之处的唱腔更要波及身体形态的变化,是所谓 “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在充分的表意前提之下,具有“一句曲一步科”规范的梨园戏表演特质才能淋漓尽绎。
4.《荔镜奇缘》与传统相结合。我们从它对梨园戏舞蹈的复兴中感受到古老而又唯美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视听语境下保存、发展与传播的可能。而这其中对于传统戏曲中舞蹈文化的萃取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就像团长陈美娥女士所诠释的那样:“一切源自传统;一切采自传统,但又如此的别开生面;如此的与众不同。”
5.“诗”是人们为了抒发情感时创作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台湾汉唐乐府创作的《荔镜奇缘》 将“诗” 的元素融入了乐舞的创作中,用南音的传统曲牌来演唱唐诗宋词,进而表达情感,从而使南音乐舞更加雅致。
6.《荔镜奇缘》是一个整体的故事,然而其每幕剧都围绕着一诗句展开,其诗句是一个总结性概括,通俗易懂的诗句能让人们了解该剧的剧情。剧中的歌词通俗易懂,与南音音乐巧妙结合,增添歌词的旋律感和韵味。
三、汉唐乐府之发展思考
1.传统南音是一种纯音乐,在这个表演过程中,无论是演奏者演奏“指”或“谱”还是演唱者演唱“曲”,观众始终是在欣赏它的音乐,它的中心成分没有别的就是“音乐”。音乐作为它的核心贯穿在整场演出的每一个细节中,牢牢地占据着其主体地位。南音乐舞却是一种将南音、梨园戏等优秀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并立足于最終回归南音音乐本体的创新表演形式。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融入了南音、梨园科步还有现代的舞美灯光,它的核心内容已经发生改变。在欣赏过程中,人们既想欣赏南音古乐但是又会被梨园科步的细腻优雅所吸引,强烈的服装与灯光等色彩的视觉冲击掩盖了音乐的听觉效果,南音的核心地位被淡化了。
2.南音存在于许多民间小社团或者老百姓家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南音当作娱乐消遣休闲的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大小多多少少都能哼上几句南音,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在哪里都能演出,给人们很深的亲切感;但是南音乐舞却是一种只能在现代舞台技术条件,具有专业的演奏、演唱、表演者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表演的一种表演形态。而且,为了培养这些演出人才,还要营造演出环境。台湾汉唐乐府在推出每一个新剧目时都要进行售票演出,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越来越产业化,越来越商业化,使得那种对传统音乐的拥有感也日趋消失。
3.《荔镜奇缘》因为有了连贯的情节叙述和感情表达使得更多的非学术界的普通观众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其中也可以看到美娥老师为推广南音乐舞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我们都不是研究南音乐舞的学者,艺术美学方面我们没有办法探讨的多深刻。我们只知道当看见它就会被他感动,相信会有不少人跟我一样。
4.汉唐乐府要发展内部的充实和外部的扩张两者必然相辅相成。内部而言,能有研究南音乐舞的学者或者研究院让南音乐舞真正形成体系可传可教势必会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外部而言,应该要多做表演,尽可能多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汉唐乐府这种演出形式、创意、给人的感动是够的,缺乏的是推广。
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只有在保留、继承艺术的根本上,寻适合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才能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表演色彩、新的生命。正如台湾汉唐乐府的创始人陈美娥所说,她现在所做的是“立足传统到再造传统,从静态的传统音乐的形态转型为乐府的专业剧场的表演形态”。南音乐舞的创新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想要探寻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我们期待更多的像南音乐舞抑或是更为完善、成熟、精致的表演形式能够出现,但在保护南音的“原生态”与传统本质内涵中,在创新的同时,如何维系南音的核心本质,如何传播南音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南音,接受南音并且喜欢上南音,更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各个高校内演出宣传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同学们是未来的发展新动力,让大学生们更了解汉唐乐府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