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创新”两字已经提升到了重要高度,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要求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举国上下提倡万众创新、全员创新、“创客”等等。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運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心理学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和意志等)聚集在一起,进入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时,教师要及时点拨,“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时,启发学生,中国共产党也是向学习的(如学习马列主义),(1)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与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的渊源、共性与差异?(2)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能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却无法取得革命胜利,原因何在?(3)中国近代革命为何必须向西方学习?几千年的积淀,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未经欧化的革命指导思想?创设这样的情景,解决以上的问题,创造思维就转化为新颖而有价值的成果。
二、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历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加倍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即学生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引导和长期严格要求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教材未明、教师未讲、始料未及的,甚至是与教材观点相悖的。对此教师不仅切忌横加责难,以防伤害学生的兴趣,而且应该予以加倍珍视、保护和鼓励,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然后分析其思维中的合理因素,纠正其中片面化或绝对化的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创见不易,积点不难,有了渐变,才会质变。
三、以开放式课堂为关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创设开放式课堂。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具体做起来,就是要彻底抛弃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地讲,学生高度紧张地听、疲于奔命地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一节新课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三三制”。在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用1/3的时间让学生看书,独立思考,按照一贯的要求和方法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的质疑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共同性的问题,然后用1/3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或辩论,要求发言者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教师在其中发挥诱导、点拨、点评的作用。这种讨论往往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深化了问题;而辩论则通过“撞击”的形式,激发了创造灵感,完成了创造过程。所以开放式的课堂经常是灵感飞现,新意叠出,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发展。最后的1/3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将讨论或辩论的内容也就是问题的答案梳理归纳、充实完善、整理成文,并加以消化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是思维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不同内容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英、美、法、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时,我从以下角度训练学生: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②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点和方式。③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去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④从人民群众观点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⑤从人类社会的演变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局限性。这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面发散,思维过程灵活,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又是能力的灵魂。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教师应从开始抓起,从课堂、课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起,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心理学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和意志等)聚集在一起,进入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景时,教师要及时点拨,“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时,启发学生,中国共产党也是向学习的(如学习马列主义),(1)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与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的渊源、共性与差异?(2)中国共产党向西方学习,能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近代各派向西方学习却无法取得革命胜利,原因何在?(3)中国近代革命为何必须向西方学习?几千年的积淀,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未经欧化的革命指导思想?创设这样的情景,解决以上的问题,创造思维就转化为新颖而有价值的成果。
二、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历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加倍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即学生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引导和长期严格要求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教材未明、教师未讲、始料未及的,甚至是与教材观点相悖的。对此教师不仅切忌横加责难,以防伤害学生的兴趣,而且应该予以加倍珍视、保护和鼓励,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然后分析其思维中的合理因素,纠正其中片面化或绝对化的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创见不易,积点不难,有了渐变,才会质变。
三、以开放式课堂为关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创设开放式课堂。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具体做起来,就是要彻底抛弃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地讲,学生高度紧张地听、疲于奔命地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一节新课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三三制”。在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用1/3的时间让学生看书,独立思考,按照一贯的要求和方法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的质疑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共同性的问题,然后用1/3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或辩论,要求发言者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教师在其中发挥诱导、点拨、点评的作用。这种讨论往往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深化了问题;而辩论则通过“撞击”的形式,激发了创造灵感,完成了创造过程。所以开放式的课堂经常是灵感飞现,新意叠出,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发展。最后的1/3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将讨论或辩论的内容也就是问题的答案梳理归纳、充实完善、整理成文,并加以消化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是思维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不同内容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英、美、法、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时,我从以下角度训练学生: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②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点和方式。③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去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④从人民群众观点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⑤从人类社会的演变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局限性。这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面发散,思维过程灵活,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中创新能力又是能力的灵魂。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教师应从开始抓起,从课堂、课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起,全方位、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