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储集层微观孔喉分类与分级评价

来源 :石油勘探与开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8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高压压汞技术对页岩油储集层微观孔喉进行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页岩油储集层分级评价标准及成储下限,建立基于测井资料进行页岩油流动单元划分的新方法。依据进汞曲线的拐点及分形特征,提出了适合于页岩油储集层的分类新方案:微孔喉(小于25 nm)、小孔喉(25100 nm)、中孔喉(1001 000 nm)、大孔喉(大于1 000 nm),进一步按照页岩所含不同类型微观孔喉的数量将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储集层,分级点对应的孔喉平均半径分别为150,70,10 nm。利用渗透率与孔喉半径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储集层分级评价的渗透率标准门槛分别为1.00×10-3,0.40×10-3,0.05×10-3μm2。利用同一水力流动单元内孔隙度、渗透率良好的指数关系,构建了由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流动带指数、划分页岩油流动单元的新方法。在东营凹陷的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标准可以应用于页岩油储集层的分级评价。
其他文献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以强天然水驱油藏的生产规律作为基础约束条件,建立强天然水驱油藏开发后期产液结构数学模型,利用改进的同时扰动随机逼近算法(SPSA)对模型进行求解,并编制
根据已有关于农业依存度研究成果,提出了农地依存度概念,依此创建了农地依存度的相关数理模型。同时运用GIS分析及熵值法,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对2002—2014年农地依存度与社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坪牛中地区新生代北西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进行研究。牛中地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发育于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