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一直以来中国山寨文化盛行,但中国公司已经在调整思路,更加严肃地加入全球的创新竞争,并正在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确实,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公司几乎毫无二致地进行着调结构、谋转型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发展战略自然要适当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创新已成为企业战略实施中被频繁提到的关键词,它将帮助公司赢得核心竞争力。
一项公司调查研究显示,很多跨国企业认为,中国公司已经颇具创新能力。45%的受访跨国企业表示,部分中国对手的创新实践与自己相当,或已实现超越。在三类创新战略中,需求搜寻者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始终高于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因此,众多中国企业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最强大的创新者。38%的中国企业采用该战略,高于跨国企业的30%和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27%的平均值。在世界其他地区,需求搜寻者数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只有硅谷。中国企业正在将研发活动从本土拓展至全球,在国外建立新的研发中心。近7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十年开展海外研发;约53%的中国企业表示,它们正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有40%的企业计划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以往相比较,有了显著的提升。可见,创新战略在提升公司绩效方面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然而,把持了全球年度创新前列的企业依然鲜见中国企业的身影。不得不承认,中国公司的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公司创新还面临着怎样的短板?如何加速赶上国际领先企业?《董事会》记者与美国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范贺文(Steven Veldhoen)进行了交流。范贺文常致力于为汽车和消费品企业改善企业创新和运营能力,他还投身于对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
《董事会》:据你们的研究,中国公司的理念创新正在提升,研发投入也正朝着价值链的上游发展,请谈谈具体情况。
范贺文: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对研发中心的投入,不管是国内的研发中心还是海外的研发中心都是如此。中国企业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进行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同时,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快速增加,这个数字也是研发进展的一个指标。
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已经在计划进行海外研发,大致的海外研发战略有三种: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以及通过并购实现海外研发。在创新领域,由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加入,跨国企业在他们的本国市场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董事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贺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快速决策的能力、迅速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市场解读更精准的能力,同时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也比跨国公司更多。
当然,中国企业也获得了更多地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但这并不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护身符。尽管政府的大规模研发投入有利于国有企业——尤其是电信服务等封闭或受限制的行业,但是在那些进入壁垒较低的竞争异常激烈的已开放行业中,例如家电、消费品、电子产品、食品与饮料等行业,一些中国品牌已在众多洋品牌中脱颖而出。
《董事会》:在你看来,中国公司创新面临着怎样的壁垒?
范贺文:对于创新面临的壁垒和障碍,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都认为人才的获得和留任、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不断增长的成本是三大主要挑战。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未来十年中,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创新壁垒是如何保留住人才。人才挑战将持续困扰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和公共部门对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及研究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成本也在持续增加。如果中国不能迅速提升研发能力,那么将在2020年左右面临研发人才的严重短缺。
虽然我们没有深入去探讨民企和国企的创新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在市场敏锐度方面确实更具优势。
《董事会》:那么,如何解决创新战略中的人才短缺及成本问题?
范贺文: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必须及时重建自己的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通过改进的招聘策略,更好的企业形象,和具有吸引力、因人而异的薪资薪酬,企业应该仔细去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到合适的研发人才。对于留住人才方面,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人才进行自我提升、提供更具竞争性的薪资薪酬,以及给予人才更多的企业归属感。
至于成本,很大程度上与员工工资相关。就现阶段来说,避免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是一个节约成本的方法。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他们如果希望获取到世界级研发水平的人才,从某种程度来说就需要支付世界级的、相对较高的工资,这个情况在中国也是如此。
《董事会》:关于创新,你对中国公司的领导者有什么忠告?
范贺文:中国企业创新的成功关键在于,当他们在成长和吸取一些国际最佳实践的同时,能否保持住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换句话说,现如今促使中国企业超越跨国公司的创新竞争优势,面临着有可能会失去的风险。
一项公司调查研究显示,很多跨国企业认为,中国公司已经颇具创新能力。45%的受访跨国企业表示,部分中国对手的创新实践与自己相当,或已实现超越。在三类创新战略中,需求搜寻者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始终高于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因此,众多中国企业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最强大的创新者。38%的中国企业采用该战略,高于跨国企业的30%和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27%的平均值。在世界其他地区,需求搜寻者数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只有硅谷。中国企业正在将研发活动从本土拓展至全球,在国外建立新的研发中心。近7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十年开展海外研发;约53%的中国企业表示,它们正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有40%的企业计划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以往相比较,有了显著的提升。可见,创新战略在提升公司绩效方面的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然而,把持了全球年度创新前列的企业依然鲜见中国企业的身影。不得不承认,中国公司的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公司创新还面临着怎样的短板?如何加速赶上国际领先企业?《董事会》记者与美国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范贺文(Steven Veldhoen)进行了交流。范贺文常致力于为汽车和消费品企业改善企业创新和运营能力,他还投身于对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
《董事会》:据你们的研究,中国公司的理念创新正在提升,研发投入也正朝着价值链的上游发展,请谈谈具体情况。
范贺文: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对研发中心的投入,不管是国内的研发中心还是海外的研发中心都是如此。中国企业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进行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同时,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快速增加,这个数字也是研发进展的一个指标。
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已经在计划进行海外研发,大致的海外研发战略有三种: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以及通过并购实现海外研发。在创新领域,由于中国竞争对手的加入,跨国企业在他们的本国市场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董事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贺文: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快速决策的能力、迅速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市场解读更精准的能力,同时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也比跨国公司更多。
当然,中国企业也获得了更多地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但这并不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护身符。尽管政府的大规模研发投入有利于国有企业——尤其是电信服务等封闭或受限制的行业,但是在那些进入壁垒较低的竞争异常激烈的已开放行业中,例如家电、消费品、电子产品、食品与饮料等行业,一些中国品牌已在众多洋品牌中脱颖而出。
《董事会》:在你看来,中国公司创新面临着怎样的壁垒?
范贺文:对于创新面临的壁垒和障碍,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都认为人才的获得和留任、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不断增长的成本是三大主要挑战。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未来十年中,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创新壁垒是如何保留住人才。人才挑战将持续困扰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和公共部门对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及研究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成本也在持续增加。如果中国不能迅速提升研发能力,那么将在2020年左右面临研发人才的严重短缺。
虽然我们没有深入去探讨民企和国企的创新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在市场敏锐度方面确实更具优势。
《董事会》:那么,如何解决创新战略中的人才短缺及成本问题?
范贺文: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必须及时重建自己的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通过改进的招聘策略,更好的企业形象,和具有吸引力、因人而异的薪资薪酬,企业应该仔细去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到合适的研发人才。对于留住人才方面,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人才进行自我提升、提供更具竞争性的薪资薪酬,以及给予人才更多的企业归属感。
至于成本,很大程度上与员工工资相关。就现阶段来说,避免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是一个节约成本的方法。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他们如果希望获取到世界级研发水平的人才,从某种程度来说就需要支付世界级的、相对较高的工资,这个情况在中国也是如此。
《董事会》:关于创新,你对中国公司的领导者有什么忠告?
范贺文:中国企业创新的成功关键在于,当他们在成长和吸取一些国际最佳实践的同时,能否保持住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换句话说,现如今促使中国企业超越跨国公司的创新竞争优势,面临着有可能会失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