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诸相》,一九七一年初版于美国,一九八二年列入企鹅丛书,匈牙利人AndréKertész所摄。K,一八九四年生,十六岁学照相(一说十八岁),没有拜名师,也不了解什么是欧洲的摄影传统,只凭自己智慧,拍下天生情趣。一九二五年移居巴黎,与文人画家交朋友,饮谈于咖啡馆,为之留影。一九二七年(一说一九二八)首办个人影展,名声遂立,作品常见于巴黎流行杂志Vu。一九三六年去美国,美国人没有象欧洲人那样看重他的作品。不久,二次大战爆发,他拍的小人物小角落不合时尚,只好靠拍时装照片过日子。大战结束,美国人的艺术趣味有改变,K的作品终算获得了早应属他的重视,而以一九六四年纽约现代艺术陈列馆的个展为高峰。《读书诸相》,英文原名OnReading,全书照片约六十幅,摒除文字说明,书末有总表,依次记述摄于何年何地。书名原义似可译“关于读书的照相”,嫌“关于”太泛,遂译“诸相”。诸相之中,有犹太老人,有医院病妇,有主教,有大学生,有巨富,有顽童,有儿童演员;其景:屋顶,阳台,草地,树根,破垣,书摊,菜市,藏经秘室,万册书楼,都有;其态:正坐、侧坐、躺卧而读,走着读,从废纸中捡读,浴于日光中读,都有。因此,“诸相”虽不象On之虚指,但与书的实意相合,也许是可以允许的。书中屋顶读书的照片最多,多摄于纽约格陵屋奇村(Greenwichvillage)。格村在一九七○年代之前,曾经是穷书生和不交运而自甘寂寞的艺术家乐居之地,街窄,楼小,室内光线不利读书,住客只好登屋顶找得一角,在阳光下背阳而读(向阳则戴墨镜)。屋顶诸幅,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一倚墙;一坐钢管椅,有小凳,上置画板,双脚斜架,促中自有闲适;一仅见头部一侧,卷发,裸肩,即上述浴于日光中读书之一帧;又一铺薄毯于不到两平方米之地,半躺而读;她的处境颇具特点:一尺之外有通风铁管,管口弯道近她的左侧,五尺之外有天窗两扇,稍远有砖砌烟囱二,铁烟筒五,这些各据一方的实体,下面想来都是人家;此相最前景有一高出屋面约两米的小室,窗前搭一小阳台,1×1.5米,种着花草藤萝,是铁、砖、水泥的平面上唯一的色彩。格村的房租,大概这些知识分子还付得起,拥挤、简陋、昏暗也是当然。为了享受一点阳光,也各有妙法。K也许是他们中的一员,不然何以能攀登屋顶,拍到人家未必愿拍的?不过也很难设想偷拍,那是犯法的。看来,在精心安排之下而不显痕迹(装姿作态正是在我们的美女像上常见的),才是艺术。还有一幅:不在屋顶,看书人临着自制的简易阳台,坐在窗框上(阳台经不起),仅见一侧,肩、腿、小衣,膝上有书;头,仅见盛发:她也在吸取知识和紫外线。书中还有华盛顿广场数幅,广场也在格村,附近有大学,学生草地坐读,没有什么特别的。
此外,我最欣赏的还有五幅。①一九一五年摄于匈牙利某小镇。三顽童共读一本硬面但已破旧的大八开,天气象是似暖还冷的早春。左童新帽,外衣也厚实,脚上靴子也不旧。右童帽裤破烂,光脚。中童帽尚好,但右裤腿膝盖全露,双脚踩地,脚趾分得很开,三童之中,他是主读。他的脚如此使劲,也许是由于入神?还是两侧挤近而用力保持他主读的地位?还是因为地气寒,紧其筋骨以为抵御?K摄此景在一九一五年,欧战已是一年,他是年二十一岁。应召入伍之兵,何以有此闲功夫,找到这个顽童共读的镜头?又何以恰好有三个孩子,当父兄远征而在破墙之下看起书来?不过,可能正是因此才能这样自由自在。②在剧院后台,三个小姑娘,两个头饰花环,一个天使装扮,在对脚本,默诵,静静地念、记,浸沉在角色中。在演什么剧,猜不透。猜它是希腊遗文,那也是大实话。③威尼斯的供渡来(Gondola)靠着小巷的岸边,渡手躲在拱洞的方柱影下在读什么。他的供渡来漆得锃亮,船头的龙尖装饰匀称有致,比起邻近的一条漂亮多了。这,加上他的神态,看得出他是个有心的青年。他在认真地读——不,说不定在做什么演算。④这一张,和③一样,都是《读书》选登过的。一个头发花白六十来岁的老头子,在旧书摊随手翻阅。老板在纸板上写着:“五千册书,对折出售。”又一写:“每本二角五分,一元五本”。老人戴眼镜,视力仍嫌不足,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捧书,阳光正好,镜距合度,他看得出神,捧书的手夹看的纸袋快要落下来了。书面向阴,细察,书名是《同志之谊》(Comradeship)。这也不足怪,于我为常识,人或视为新奇。老人显然已翻过的四本五本,都撂下了,独对此册注目,这是他的选择?还是我的臆测?⑤那是在马尼拉,第三世界之一角,人会以为未必是读书镜头的富矿。可是,这里也有。菜场的早市。挤满早已失掉线条的主妇们。塑料袋已经或等着装满。满地碎纸残片。一位女工在搞清洁。废纸箱前蹲着一个女孩子,超不过十一二岁,在低头细读一张不成形的纸片。勤劳的卫生家喊她不走,怒容已显,几乎要扫巴加身了。带长辫子的傻孩子头也不摇:脏乱散杂之中有文字,有魔力,叫她不听,不让,不释手!可爱的孩子,可爱的K!这幅照仅占半页,半页空着,K对它显然特别喜爱,摄于马尼拉,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五日,书的最后一页注着。片中拍下的主妇,数一下也有十二三人,她们各有采购的目标,眼光与步姿各异,对于清洁和求知的小矛盾不曾注意到,那是不消说的。
有一篇古文叫《画记》,用这位作者的笔法,可以一二句话把诸相勾划出来供读者鉴赏,诸如:不写书不得生存之青年双目注书,两老相遇慢慢谈书,家有万册的收藏家登梯取书,久卧病床的老妇危坐持书,密室读经的僧侣直立观书,但是不说这些了。只有一幅:很高很亮的窗,薄薄的纱帘,一张打桥牌的小桌,桌面花影树影,窗外薄荫,和风,杏花,菖叶,一本书开着,但读书之人早已坐不住,弃书而奔自然去了。K书的页码极度简化,画码即是页码,页码从6开始,所摄也从6开始,不列1—5。52页印着意境相同的两幅,右下已无空白印页码,即不印。K是一个把艺术的完整看得比书商的陈规远为重要的人。(问:世间有多少书商陈规?)K的照片下面没有标题,他决不写“图示什么什么”一类说明,因为既有图示,何必文字?然则我这篇文字,岂非多余?有朋友这样对我说:你所写的,并不是K的原作,而是存在于你的意识中的读书诸相,你无相可呈,也只好形诸文字。不过,这是他的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
(《读书诸相》的部分照片曾刊《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一至三期封底,全书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此外,我最欣赏的还有五幅。①一九一五年摄于匈牙利某小镇。三顽童共读一本硬面但已破旧的大八开,天气象是似暖还冷的早春。左童新帽,外衣也厚实,脚上靴子也不旧。右童帽裤破烂,光脚。中童帽尚好,但右裤腿膝盖全露,双脚踩地,脚趾分得很开,三童之中,他是主读。他的脚如此使劲,也许是由于入神?还是两侧挤近而用力保持他主读的地位?还是因为地气寒,紧其筋骨以为抵御?K摄此景在一九一五年,欧战已是一年,他是年二十一岁。应召入伍之兵,何以有此闲功夫,找到这个顽童共读的镜头?又何以恰好有三个孩子,当父兄远征而在破墙之下看起书来?不过,可能正是因此才能这样自由自在。②在剧院后台,三个小姑娘,两个头饰花环,一个天使装扮,在对脚本,默诵,静静地念、记,浸沉在角色中。在演什么剧,猜不透。猜它是希腊遗文,那也是大实话。③威尼斯的供渡来(Gondola)靠着小巷的岸边,渡手躲在拱洞的方柱影下在读什么。他的供渡来漆得锃亮,船头的龙尖装饰匀称有致,比起邻近的一条漂亮多了。这,加上他的神态,看得出他是个有心的青年。他在认真地读——不,说不定在做什么演算。④这一张,和③一样,都是《读书》选登过的。一个头发花白六十来岁的老头子,在旧书摊随手翻阅。老板在纸板上写着:“五千册书,对折出售。”又一写:“每本二角五分,一元五本”。老人戴眼镜,视力仍嫌不足,一手持放大镜,一手捧书,阳光正好,镜距合度,他看得出神,捧书的手夹看的纸袋快要落下来了。书面向阴,细察,书名是《同志之谊》(Comradeship)。这也不足怪,于我为常识,人或视为新奇。老人显然已翻过的四本五本,都撂下了,独对此册注目,这是他的选择?还是我的臆测?⑤那是在马尼拉,第三世界之一角,人会以为未必是读书镜头的富矿。可是,这里也有。菜场的早市。挤满早已失掉线条的主妇们。塑料袋已经或等着装满。满地碎纸残片。一位女工在搞清洁。废纸箱前蹲着一个女孩子,超不过十一二岁,在低头细读一张不成形的纸片。勤劳的卫生家喊她不走,怒容已显,几乎要扫巴加身了。带长辫子的傻孩子头也不摇:脏乱散杂之中有文字,有魔力,叫她不听,不让,不释手!可爱的孩子,可爱的K!这幅照仅占半页,半页空着,K对它显然特别喜爱,摄于马尼拉,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五日,书的最后一页注着。片中拍下的主妇,数一下也有十二三人,她们各有采购的目标,眼光与步姿各异,对于清洁和求知的小矛盾不曾注意到,那是不消说的。
有一篇古文叫《画记》,用这位作者的笔法,可以一二句话把诸相勾划出来供读者鉴赏,诸如:不写书不得生存之青年双目注书,两老相遇慢慢谈书,家有万册的收藏家登梯取书,久卧病床的老妇危坐持书,密室读经的僧侣直立观书,但是不说这些了。只有一幅:很高很亮的窗,薄薄的纱帘,一张打桥牌的小桌,桌面花影树影,窗外薄荫,和风,杏花,菖叶,一本书开着,但读书之人早已坐不住,弃书而奔自然去了。K书的页码极度简化,画码即是页码,页码从6开始,所摄也从6开始,不列1—5。52页印着意境相同的两幅,右下已无空白印页码,即不印。K是一个把艺术的完整看得比书商的陈规远为重要的人。(问:世间有多少书商陈规?)K的照片下面没有标题,他决不写“图示什么什么”一类说明,因为既有图示,何必文字?然则我这篇文字,岂非多余?有朋友这样对我说:你所写的,并不是K的原作,而是存在于你的意识中的读书诸相,你无相可呈,也只好形诸文字。不过,这是他的话。
一九八四年四月
(《读书诸相》的部分照片曾刊《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一至三期封底,全书将由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