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很有激情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而讲台下原本还是窃窃私语的学生变得悄然无声,全班陷入死一般的沉寂。有时,比较好的情况也只是个别积极发言的同学说上两句,继而又陷入冷场的局面。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其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参与性不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瞬间冷话,久而久之,学生消极、厌课的情绪就会增长,个别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究竟影响课堂提问的因素有哪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影响课堂提问的主要因素
影响课堂提问的主要因素涉及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问题方面。从这三方面看,这是组成课堂提问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直接因素。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科学,要看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教师的态度与情感是否得到合理发挥。提问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握课堂节奏,能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恰当有趣的问题。这里的“有趣”是指教师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性和主动参与性,不乏味、不枯燥,耐人寻味。另外,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诚恳、情感是否真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为粗暴、态度冷淡、甚至对答错同学进行挖苦讽刺和训斥都将大大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方面而言,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转折期,不成熟、异动易闹性、从众心理、害怕被别人耻笑的心理和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有些学生心理有回答问题的渴望,然而怕答错、答偏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耻笑,因而不敢答。有些同学好奇心过强,举手回答问题却又答非所问,这些都为课堂提问的有效开展带来了阻碍。于问题本身而言,问题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也是串联课堂内容的重要红线。良好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艰涩难懂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毫无帮助。而提问的方式单一、无创新也是制约课堂氛围的制约性因素。
二、合理设计课堂疑问并予以实施的途径
1. 课堂提问要体现“语文味”
“语文味”是指课堂提问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体现语文“味”。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于一些与学科关系不大的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太高。如果将语文课堂的问题拓展的过于宽泛而毫无节制,只能使问题趋向艰涩化、无聊化的境地。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刻把握,选择具体的问题。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把握研讨与学习板块中的问题提出“抛开文章不谈,当皇帝穿着‘新装’出现在百姓面前时,你认为百姓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百姓的反映与你们想象的不一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等问题。
2. 课堂提问要体现“难易度”
“难易度”是指课堂提问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难易度。提问既不能太难,又不能过于简单,使同学们以“对或错”、“是或不是”的方式应付了事。提问的方式要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种方式是简单的问题鼓励基础功课较薄弱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鼓励善于表达、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回答,促进问题的由浅入深。另一种方式是将疑难问题分解化、简单化。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对学生提出“作者利用孔乙己的社会形象重在说明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不够科学的,这时就可以将问题肢解,通过提出“周围人如酒客、掌柜和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作者为什么叙述孔乙己的读书经历”、“孔乙己为什么最终落得了个的悲惨的命运”、“通过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来批判什么?”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引领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3. 课堂提问要体现“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和创新性。只有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刨根究底”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石壕吏》一文时,如果直接向同学们发问“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未免过于枯燥、单调。而换成“有些人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始终保持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位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表态,因此这首诗不应算作一首好诗,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基于这一有趣新颖的问题,同学们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探究,最终达成一致即“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4. 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课堂提问形式和方法要多样化。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提问形式,灵活运用曲折式提问和比较式提问方式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开展。曲折性提问是对提问方式新颖性的体现。提问不能直来直去,要走“弯路”,促直转曲,绕道迂回。比较式提问是鼓励学生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同是送别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是诗人与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伟大感情,高适的《别董大》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与劝慰。通过有效提问,提高学生对离别之情的更深体会。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深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参与激情激发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完善。
一、影响课堂提问的主要因素
影响课堂提问的主要因素涉及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问题方面。从这三方面看,这是组成课堂提问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直接因素。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科学,要看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教师的态度与情感是否得到合理发挥。提问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握课堂节奏,能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恰当有趣的问题。这里的“有趣”是指教师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性和主动参与性,不乏味、不枯燥,耐人寻味。另外,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诚恳、情感是否真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为粗暴、态度冷淡、甚至对答错同学进行挖苦讽刺和训斥都将大大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方面而言,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转折期,不成熟、异动易闹性、从众心理、害怕被别人耻笑的心理和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有些学生心理有回答问题的渴望,然而怕答错、答偏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耻笑,因而不敢答。有些同学好奇心过强,举手回答问题却又答非所问,这些都为课堂提问的有效开展带来了阻碍。于问题本身而言,问题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也是串联课堂内容的重要红线。良好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艰涩难懂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毫无帮助。而提问的方式单一、无创新也是制约课堂氛围的制约性因素。
二、合理设计课堂疑问并予以实施的途径
1. 课堂提问要体现“语文味”
“语文味”是指课堂提问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体现语文“味”。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于一些与学科关系不大的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太高。如果将语文课堂的问题拓展的过于宽泛而毫无节制,只能使问题趋向艰涩化、无聊化的境地。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刻把握,选择具体的问题。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把握研讨与学习板块中的问题提出“抛开文章不谈,当皇帝穿着‘新装’出现在百姓面前时,你认为百姓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百姓的反映与你们想象的不一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等问题。
2. 课堂提问要体现“难易度”
“难易度”是指课堂提问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难易度。提问既不能太难,又不能过于简单,使同学们以“对或错”、“是或不是”的方式应付了事。提问的方式要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种方式是简单的问题鼓励基础功课较薄弱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鼓励善于表达、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回答,促进问题的由浅入深。另一种方式是将疑难问题分解化、简单化。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对学生提出“作者利用孔乙己的社会形象重在说明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不够科学的,这时就可以将问题肢解,通过提出“周围人如酒客、掌柜和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作者为什么叙述孔乙己的读书经历”、“孔乙己为什么最终落得了个的悲惨的命运”、“通过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来批判什么?”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引领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3. 课堂提问要体现“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注重趣味性和创新性。只有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刨根究底”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石壕吏》一文时,如果直接向同学们发问“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未免过于枯燥、单调。而换成“有些人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始终保持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位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表态,因此这首诗不应算作一首好诗,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基于这一有趣新颖的问题,同学们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和探究,最终达成一致即“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4. 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课堂提问形式和方法要多样化。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提问形式,灵活运用曲折式提问和比较式提问方式促进课堂提问的有效开展。曲折性提问是对提问方式新颖性的体现。提问不能直来直去,要走“弯路”,促直转曲,绕道迂回。比较式提问是鼓励学生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同是送别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是诗人与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伟大感情,高适的《别董大》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与劝慰。通过有效提问,提高学生对离别之情的更深体会。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深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参与激情激发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