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推动学校教育向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丹阳市实验学校进行了从“三自理念”到“三自课堂”的改革探索。在“三自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重点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三自课堂”。
关键词 三自理念 三自课堂 教学改革
如何以改革为动力来推动学校教育向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通过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来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沿着这样的思维逻辑,我们进行了从“三自理念”到“三自课堂”的改革探索。
一、“三自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自”指的是“自然、自主、自在”。
“自然”蕴含了两层含义: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教育也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教育之道就在于要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我们倡导“自然”,就是强调教育要合乎规律、合乎趋势、合乎规范。
把自主和学习、管理、活动等联系起来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自主性”是学习、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我们倡导“自主”,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所谓的“自在”就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主观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倡导“自主”,就是强调教育要有积极向上的主流发展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氛围。
二、“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用“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就是要把科学的人本的和谐的教育发展观运用到学校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中去,形成“三自德育”“三自课堂”“三自管理”“三自课程”“三自队伍”等支撑体系,从而打造出“三自教育”的特色品牌。
三、“三自理念”在教学改革领域的初步探索
把“三自理念”运用到教学领域,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和重点就是要打造“三自课堂”教学特色。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1.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来看,课堂的效能应明确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服务。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明确为四个具体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一:知识接受得好不好?知识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认知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认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1)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效率基于学情,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2)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能力基于方法,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习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3)学生接受知识的含量:含量基于数量和质量,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知识结构是否优化组合、有机系统。
价值判断二:能力培养得好不好?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自主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自主,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观察和评价:第一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能力综合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迁移转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只有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巩固学生的自主习惯的基础上,对这些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渗透,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逐步、有效地形成。
价值判断三:情感熏陶得好不好?情感熏陶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现。学生是否充分体验,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评价:(1)情境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欲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2)活动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适当安排必要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等活动环节?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生生的互动性体现得是否充分?(3)探究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适度体现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面对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怎样的呈现?
价值判断四:“知情意行”融合得好不好? “知情意行”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综合价值取向,知是基础,情意是动力,行是关键,从整体上观察和评价课堂,可立足三个内在联系:(1)知情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向促进作用,体现“知情相生”?(2)情意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体现“情意相融”?(3)知行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向“学以致用”进行有效转化,体现“知行一体”?
2.立足“三自理念”,构建“三自课堂”的共性操作范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共同的实践行动。经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和专家的指导,我们把 “三自课堂”的操作范式初步界定为:问题串导学、伙伴式助学和表现性展学。
(1)问题串导学(体现自然):“问题串导学”是指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元”为基点,以“问题链接”为纽带,以“问题组合”为特点,以“建构体系”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把一个个“简单学习”组合,转换为有机的“系统学习”。问题串导学具体表现在:
①教学内容问题化:在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思维的过程,摒弃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等低效方式。
②问题呈现情境化: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使问题的产生源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等素材,使素材的呈现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③问题结构网络化: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注重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纵向上,注重问题的逐层递进;在整体上,注重问题的整体建构。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 ④问题拓展人文化:在注重知识性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教育性问题的渗透,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变。
⑤问题解决自主化: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切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伙伴式助学(体现自主):伙伴式助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目前,我们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三人小组合作学习”。三人小组,是课桌一排三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中间是优等生,左右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伙伴式助学具体表现在:
①合作的合理化:注意合作的次数与时间。一节课不宜频繁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方式转换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的次数以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为依据,一般2—3次即可。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以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发现小组基本完成为标准,教师随机决定时长。
②合作的过程化:注意合作的流程与工具。小组合作学习以“先学后教、互助展学”为原则,一般遵循“组员自学——组内助学——组间展学”的流程。在合作学习流程中,合作学习的工具是关键,一般借助“先学单”、PPT等工具。
③合作的具体化:注意合作的内容与方法。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为知识性掌握的合作、技能性运用的合作和问题性讨论的合作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学科中有更为明确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具体方法。
(3)表现性展学(体现自在):表现性展学是指围绕着学习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困惑;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发布本组的新发现等。表现性展学具体表现在:
①参与实质的思维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的参与,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上的参与,具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②参与过程的主体化:学生的参与应当是普遍的, 要让课堂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应当是主动的,要让参与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③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学生的“我的新发现发布会”;也可以是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的质疑等。
3.借助“名教师工作室”攻坚克难,构建“三自课堂”的学科变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惯性思维和定势教学方式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组建校级“名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对成员、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对整个学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改革走向深入。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一系列的学科变式:
(1)生物学科的操作范式:
我校生物学科的课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是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根据实验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策略:
①“猜想——探究”策略(直观实验)
该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铺垫→猜想→探究→结论。
②“建构——探究”策略(模拟实验)
该策略主要适用于一些抽象的生物学现象、原理,可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其流程为:聚焦生活,创设情境→模型建构,自主探究→分析统计,得出结论。
③“游戏——探究”策略(虚拟实验)
该策略适用于一些持续时间太长,学生无法亲自探究来完成的实验。如“保护色的形成”等,这时,用特制的电脑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操作过程为:再现情境,提出问题→虚拟实验,自主探究→数据汇总,发现规律。
(2)英语学科的操作范式:
①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六步法”听说课):情境导入→词汇学习→高效操练→听说训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②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八步法”写作课):审题→议题→起草→自查修改→征集意见再修改→审阅把关→成果展示→反馈讲评。
(3)数学学科的操作范式:
“‘三自理念’下四环节”法:自学→质疑→展示→反馈。
(4)信息技术学科操作范式:
“‘三自’任务驱动”法: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作者为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校长)
关键词 三自理念 三自课堂 教学改革
如何以改革为动力来推动学校教育向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通过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来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沿着这样的思维逻辑,我们进行了从“三自理念”到“三自课堂”的改革探索。
一、“三自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自”指的是“自然、自主、自在”。
“自然”蕴含了两层含义: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教育也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教育之道就在于要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我们倡导“自然”,就是强调教育要合乎规律、合乎趋势、合乎规范。
把自主和学习、管理、活动等联系起来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自主性”是学习、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我们倡导“自主”,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所谓的“自在”就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主观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倡导“自主”,就是强调教育要有积极向上的主流发展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氛围。
二、“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用“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就是要把科学的人本的和谐的教育发展观运用到学校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中去,形成“三自德育”“三自课堂”“三自管理”“三自课程”“三自队伍”等支撑体系,从而打造出“三自教育”的特色品牌。
三、“三自理念”在教学改革领域的初步探索
把“三自理念”运用到教学领域,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和重点就是要打造“三自课堂”教学特色。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1.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来看,课堂的效能应明确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服务。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明确为四个具体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一:知识接受得好不好?知识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认知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认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1)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效率基于学情,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2)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能力基于方法,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习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3)学生接受知识的含量:含量基于数量和质量,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知识结构是否优化组合、有机系统。
价值判断二:能力培养得好不好?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自主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自主,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观察和评价:第一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能力综合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迁移转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只有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巩固学生的自主习惯的基础上,对这些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渗透,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逐步、有效地形成。
价值判断三:情感熏陶得好不好?情感熏陶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现。学生是否充分体验,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评价:(1)情境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欲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2)活动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适当安排必要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等活动环节?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生生的互动性体现得是否充分?(3)探究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适度体现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面对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怎样的呈现?
价值判断四:“知情意行”融合得好不好? “知情意行”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综合价值取向,知是基础,情意是动力,行是关键,从整体上观察和评价课堂,可立足三个内在联系:(1)知情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向促进作用,体现“知情相生”?(2)情意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体现“情意相融”?(3)知行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向“学以致用”进行有效转化,体现“知行一体”?
2.立足“三自理念”,构建“三自课堂”的共性操作范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共同的实践行动。经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和专家的指导,我们把 “三自课堂”的操作范式初步界定为:问题串导学、伙伴式助学和表现性展学。
(1)问题串导学(体现自然):“问题串导学”是指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元”为基点,以“问题链接”为纽带,以“问题组合”为特点,以“建构体系”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把一个个“简单学习”组合,转换为有机的“系统学习”。问题串导学具体表现在:
①教学内容问题化:在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思维的过程,摒弃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等低效方式。
②问题呈现情境化: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使问题的产生源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等素材,使素材的呈现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③问题结构网络化: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注重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纵向上,注重问题的逐层递进;在整体上,注重问题的整体建构。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 ④问题拓展人文化:在注重知识性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教育性问题的渗透,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变。
⑤问题解决自主化: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切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伙伴式助学(体现自主):伙伴式助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目前,我们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三人小组合作学习”。三人小组,是课桌一排三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中间是优等生,左右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伙伴式助学具体表现在:
①合作的合理化:注意合作的次数与时间。一节课不宜频繁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方式转换过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的次数以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为依据,一般2—3次即可。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以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发现小组基本完成为标准,教师随机决定时长。
②合作的过程化:注意合作的流程与工具。小组合作学习以“先学后教、互助展学”为原则,一般遵循“组员自学——组内助学——组间展学”的流程。在合作学习流程中,合作学习的工具是关键,一般借助“先学单”、PPT等工具。
③合作的具体化:注意合作的内容与方法。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为知识性掌握的合作、技能性运用的合作和问题性讨论的合作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学科中有更为明确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具体方法。
(3)表现性展学(体现自在):表现性展学是指围绕着学习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困惑;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发布本组的新发现等。表现性展学具体表现在:
①参与实质的思维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的参与,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上的参与,具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②参与过程的主体化:学生的参与应当是普遍的, 要让课堂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应当是主动的,要让参与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③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学生的“我的新发现发布会”;也可以是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的质疑等。
3.借助“名教师工作室”攻坚克难,构建“三自课堂”的学科变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惯性思维和定势教学方式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组建校级“名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对成员、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对整个学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改革走向深入。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一系列的学科变式:
(1)生物学科的操作范式:
我校生物学科的课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是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根据实验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策略:
①“猜想——探究”策略(直观实验)
该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铺垫→猜想→探究→结论。
②“建构——探究”策略(模拟实验)
该策略主要适用于一些抽象的生物学现象、原理,可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其流程为:聚焦生活,创设情境→模型建构,自主探究→分析统计,得出结论。
③“游戏——探究”策略(虚拟实验)
该策略适用于一些持续时间太长,学生无法亲自探究来完成的实验。如“保护色的形成”等,这时,用特制的电脑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操作过程为:再现情境,提出问题→虚拟实验,自主探究→数据汇总,发现规律。
(2)英语学科的操作范式:
①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六步法”听说课):情境导入→词汇学习→高效操练→听说训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②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八步法”写作课):审题→议题→起草→自查修改→征集意见再修改→审阅把关→成果展示→反馈讲评。
(3)数学学科的操作范式:
“‘三自理念’下四环节”法:自学→质疑→展示→反馈。
(4)信息技术学科操作范式:
“‘三自’任务驱动”法: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作者为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