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教材中总是不缺英雄人物的故事,哪怕过去了很多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每一篇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把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给小战士们吃、自己却饿死的故事;有《丰碑》中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故事;有《桥》中在洪水来临时党支书不徇私情、最后牺牲的故事;有13岁的王二小把敌人引入埋伏圈,最后死在敌人的刺刀下的故事……为什么我能记得这么清楚,这些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跌宕的情节,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我依旧记得年幼的我在家总是一遍遍地朗读这些课文,然后就不自觉流下眼泪,虽然那时候我对课文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不能完全领会。
作为00后,对于那代人的经历,其实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我很感谢在我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能有这些英雄故事在我心里埋下爱国的种子。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营长看到一本书里有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为了这个崇高的愿望,营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有这样一段话——“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那些战士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自己的信仰战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他们带着落后的装备,顶着内忧外患奔赴前线,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战斗。
正是因为那些战士的勇敢,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我们才能坐在干净亮堂的教室里读书,而不是为明天是否能活下去而忧愁。
在讨论周乙是不是男主角的时候,我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群像吧。张艺谋没有把几个主角脸谱化,他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正派英雄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因为国难当头,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战斗。影片有一幕是逃亡的张宪臣看到自己已经变成叫花子的儿子,失魂落魄最终被敌人发现,以及王郁在厕所失声痛哭的场面。
他們也是普通人,本该有幸福的家。
正如《与妻书》中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他们不是生来就是英雄,只是他们选择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不是不害怕,他们只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只是为了让他们的后辈可以平安、幸福地生活。那个时候的他们,心里装着的只有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渴望。他们也还风华正茂,却始终怀着希望向着必死之路坚定地前行。他们在心脏跳动最有力的年纪里,选择用可能会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去保护中华民族微弱的心跳和脉搏,让这个民族和国家摆脱孱弱、免于死亡。
我又想起了前段时间牺牲的戍边战士们,他们都有等他们回家的人。陈红军烈士还有4个多月就要做爸爸了,肖思远烈士一直憧憬着娶他心爱的姑娘。他们本应有大好的青春和光明的未来,但是他们没能等到这一天。他们把生命和青春永远地留在了高原。
最让我触动的是说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烈士,他年纪比我还小,牺牲的时候还不到19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从被自己年长的人保护逐渐到被比自己年幼的人保护。我们做不到别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血腥的场面,枪林弹雨、各种酷刑。张宪臣被电击到大小便失禁、小兰跳下火车、一剂剂迷幻药的注射、一次次子弹打在身上……在英雄故事中,也曾经不解过——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死守组织秘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冒着严寒过雪山?是什么让他们挑战生理极限吃皮带、啃树皮?
在这部电影中,在不断的成长中,我渐渐懂得,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信仰,或者说是使命感。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他们为什么能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前段时间看扫黑除恶的纪录片,有一幕是盘踞一方的黑老大最终被打倒后,一位老奶奶抹着眼泪说“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政治清明、和平富足。真真切切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每一次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过去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有了存在的意义。这是千千万万的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如果那些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颠沛困苦的父辈们在天有灵的话,不知道今日之中国,能否令他们感到欣慰。他们来时,这里满目疮痍;他们老去,这里和平富足。
阳台上,短暂的安宁时刻,张宪臣和小兰展开了一段意味深远的对话。
小兰轻声说:“不知道楚良哥怎么样了?”张宪臣望了望眼前的冰雪,说:“你应该当他已经死了。”下一秒,小兰潸然泪下,张宪臣低下头,告诉小兰:“五年前,我和王郁刚去苏联没多久,收养孩子的人就被日军打死了……最后看见孩子的人说,他们在马迭尔宾馆前要饭。”
“你知道乌特拉是什么意思吗?”
“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天亮了,就好了。”
电影最后,小兰问周乙:“我们能看到天亮吗?”
我不知道他们最后能不能等到天亮,但是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到天亮。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中华。
再次想起那个代号,“乌特拉”!
作为00后,对于那代人的经历,其实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我很感谢在我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能有这些英雄故事在我心里埋下爱国的种子。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营长看到一本书里有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他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为了这个崇高的愿望,营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有这样一段话——“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那些战士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自己的信仰战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他们带着落后的装备,顶着内忧外患奔赴前线,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而战斗。
正是因为那些战士的勇敢,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我们才能坐在干净亮堂的教室里读书,而不是为明天是否能活下去而忧愁。
在讨论周乙是不是男主角的时候,我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群像吧。张艺谋没有把几个主角脸谱化,他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正派英雄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因为国难当头,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战斗。影片有一幕是逃亡的张宪臣看到自己已经变成叫花子的儿子,失魂落魄最终被敌人发现,以及王郁在厕所失声痛哭的场面。
他們也是普通人,本该有幸福的家。
正如《与妻书》中的“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他们不是生来就是英雄,只是他们选择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他们不是不害怕,他们只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只是为了让他们的后辈可以平安、幸福地生活。那个时候的他们,心里装着的只有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渴望。他们也还风华正茂,却始终怀着希望向着必死之路坚定地前行。他们在心脏跳动最有力的年纪里,选择用可能会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去保护中华民族微弱的心跳和脉搏,让这个民族和国家摆脱孱弱、免于死亡。
我又想起了前段时间牺牲的戍边战士们,他们都有等他们回家的人。陈红军烈士还有4个多月就要做爸爸了,肖思远烈士一直憧憬着娶他心爱的姑娘。他们本应有大好的青春和光明的未来,但是他们没能等到这一天。他们把生命和青春永远地留在了高原。
最让我触动的是说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烈士,他年纪比我还小,牺牲的时候还不到19岁。也许就是这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从被自己年长的人保护逐渐到被比自己年幼的人保护。我们做不到别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血腥的场面,枪林弹雨、各种酷刑。张宪臣被电击到大小便失禁、小兰跳下火车、一剂剂迷幻药的注射、一次次子弹打在身上……在英雄故事中,也曾经不解过——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死守组织秘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冒着严寒过雪山?是什么让他们挑战生理极限吃皮带、啃树皮?
在这部电影中,在不断的成长中,我渐渐懂得,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信仰,或者说是使命感。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他们为什么能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前段时间看扫黑除恶的纪录片,有一幕是盘踞一方的黑老大最终被打倒后,一位老奶奶抹着眼泪说“感谢国家,感谢共产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政治清明、和平富足。真真切切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每一次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过去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有了存在的意义。这是千千万万的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如果那些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颠沛困苦的父辈们在天有灵的话,不知道今日之中国,能否令他们感到欣慰。他们来时,这里满目疮痍;他们老去,这里和平富足。
阳台上,短暂的安宁时刻,张宪臣和小兰展开了一段意味深远的对话。
小兰轻声说:“不知道楚良哥怎么样了?”张宪臣望了望眼前的冰雪,说:“你应该当他已经死了。”下一秒,小兰潸然泪下,张宪臣低下头,告诉小兰:“五年前,我和王郁刚去苏联没多久,收养孩子的人就被日军打死了……最后看见孩子的人说,他们在马迭尔宾馆前要饭。”
“你知道乌特拉是什么意思吗?”
“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天亮了,就好了。”
电影最后,小兰问周乙:“我们能看到天亮吗?”
我不知道他们最后能不能等到天亮,但是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到天亮。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中华。
再次想起那个代号,“乌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