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快递】
请看2018年全国卷Ⅱ的部分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眾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是眼花乱其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迷津指点】
2018年高考的新异点之一,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它大胆创新题型,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多种能力集中到一个语段的阅读中进行抽样考查。如此,既不会弱化语言文字运用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不弱化相关能力的要求,而且又能为之前阅读理解文本的加长可能带来的阅读量过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全国卷Ⅱ第17题,是以句式选用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选择能力。该题四个选项都是阐释“当代戏曲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缺失”之间的关系,其中两个选项是以“当代戏曲的发展”为陈述对象,两个选项是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为陈述对象。根据括号所在的位置看,应该选择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为陈述对象的选项,因为括号的文字应该是过渡句兼带中心句,它应该是后文扩展的对象。对比C和D项,C项表达简明准确,应该是“最恰当的一项”。第18题是成语选择题,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作答的首要条件,其次要熟悉语境,知悉语境对成语的意义、色彩和搭配对象的要求。如“寿终正寝”是比喻事物的灭亡。而“无疾而终”则是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对比二者的含义,可见“无疾而终”强调的是“未受外力干扰”,显然与语境中的“只强调复制和模仿”的外力相左。再如“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这相对于“名垂青史”,显然影响力是小了些。从语境来看,其限制的“京剧名伶”至少应该有“数百年”的影响力,这显然是“名噪一时”无法表现出来的。如此一个个选择判断,最后确定答案应该为C项。第19题是病句修改判断题,这是该题新异的具体体现。病句的判断也要在语境中进行。画线句的前半部分“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和其前的“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构成一个并列复句,其中“眼花缭乱”限制“创新”不当,换句话说,“眼花缭乱”不能陈述“创新”,只能陈述人,所以需要将“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改为“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也是一个半截句,其前应该是只有以传承为基础,在传承中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考虑语言的简洁,可以用“这样”复指“以传承为基础,在传承中的创新”。该题容易被误选的是D项,因为在“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之前明确“探索出”的施动者“我们”似乎逻辑上更完整,但是前半句的错误没有改正。
这样的形式,可以考查的“关键能力”是多层面的。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仿用句式乃至于修辞运用都能利用这种形式考查。这道试题的设计,拓展了命题的思路,必将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欢迎。
(编辑:李跃)
请看2018年全国卷Ⅱ的部分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眾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不是眼花乱其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迷津指点】
2018年高考的新异点之一,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它大胆创新题型,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多种能力集中到一个语段的阅读中进行抽样考查。如此,既不会弱化语言文字运用在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不弱化相关能力的要求,而且又能为之前阅读理解文本的加长可能带来的阅读量过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全国卷Ⅱ第17题,是以句式选用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选择能力。该题四个选项都是阐释“当代戏曲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缺失”之间的关系,其中两个选项是以“当代戏曲的发展”为陈述对象,两个选项是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为陈述对象。根据括号所在的位置看,应该选择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为陈述对象的选项,因为括号的文字应该是过渡句兼带中心句,它应该是后文扩展的对象。对比C和D项,C项表达简明准确,应该是“最恰当的一项”。第18题是成语选择题,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作答的首要条件,其次要熟悉语境,知悉语境对成语的意义、色彩和搭配对象的要求。如“寿终正寝”是比喻事物的灭亡。而“无疾而终”则是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对比二者的含义,可见“无疾而终”强调的是“未受外力干扰”,显然与语境中的“只强调复制和模仿”的外力相左。再如“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这相对于“名垂青史”,显然影响力是小了些。从语境来看,其限制的“京剧名伶”至少应该有“数百年”的影响力,这显然是“名噪一时”无法表现出来的。如此一个个选择判断,最后确定答案应该为C项。第19题是病句修改判断题,这是该题新异的具体体现。病句的判断也要在语境中进行。画线句的前半部分“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和其前的“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构成一个并列复句,其中“眼花缭乱”限制“创新”不当,换句话说,“眼花缭乱”不能陈述“创新”,只能陈述人,所以需要将“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改为“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也是一个半截句,其前应该是只有以传承为基础,在传承中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考虑语言的简洁,可以用“这样”复指“以传承为基础,在传承中的创新”。该题容易被误选的是D项,因为在“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之前明确“探索出”的施动者“我们”似乎逻辑上更完整,但是前半句的错误没有改正。
这样的形式,可以考查的“关键能力”是多层面的。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仿用句式乃至于修辞运用都能利用这种形式考查。这道试题的设计,拓展了命题的思路,必将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欢迎。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