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作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经典体裁,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品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下中学戏剧教学流于形式的现实困局进行现状分析,了解到当下语文教学存在或将戏剧教学视为学科教学的调剂品,或将戏剧教学视为小说教学的复制品的教学问题。本文将以宣沫老师的《雷雨》选文教学为例,剖析戏剧教学在鉴赏文本上的取舍艺术,提出立足“戏”体现情节取舍、立足“语”彰显语言取舍等科学取舍策略,以凸显戏剧矛盾冲突和戏剧潜台词的鉴赏把握,并提出了以文学性原则取舍文本、以诵读形式强化文本细读等教学原则和方法,探索促进学生戏剧鉴赏阅读的最佳着力点。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创新;宣沫;雷雨
一、中学戏剧教学现状分析
戏剧作为融合语言、舞蹈、动作、音乐等形式为一体,以达到一定的叙事目的而展开演绎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浸润于戏剧文本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审美鉴赏品位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相比较于小说、散文和诗歌教学,戏剧教学却有被冷落、弱化的倾向,在学科教学中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多余者”。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将戏剧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调剂品
由于教材中设置的戏剧单元份额不大,在目前高考考卷中亦没有加以考查,部分语文教师仅仅把戏剧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调剂,使学生认为戏剧学习不是文学鉴赏的重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逐渐疏远了戏剧文本,更别谈感受到戏剧这一文学精粹的价值。部分学生对戏剧产生兴趣,但囿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或和生活阅历匮乏而无法形成良好的鉴赏体验,加之缺少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在解读戏剧时存在较大困难,难以与戏剧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将戏剧教学视为小说教学的复制品
汪曾祺认为:“小说就是写生活,戏剧就是唱人事,可无论是写生活还是唱人事,都是一种流动的非线性的语言表达。”一语点出二者存在共通之处,然而这一特点却造成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误解。由于戏剧与小说在文体特征上都体现出故事性,二者都是以故事情节为中心展现出文学人物的典型特点。只要对两大文学体裁进行细致分析,不难厘清二者的差异,二者虽同为叙事性文学作品,但完成叙事的形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小说凭借叙述和描写完成叙事,小说家主要借助生动入微的描写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因此在教学中固然应该抓住“情节叙述、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进行鉴赏;戏剧语言相对小说而言贵在“言简”,文学人物通常凭借一系列动作完成自我表现,所有的故事情节潜伏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之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只以舞台说明的形式作简单的提示。两者的教学侧重有所区别。
二、中学戏剧教学内容的取舍艺术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结果,也包括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重构——增删、更改、处理、加工、改编”。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对文本取舍进行科学落实,才能体现文本解读的功用。然而关注当下的语文戏剧教学,教师更多着眼于文本解读的结果,习惯性认为教材选文就是文本解读的绝对基础,侧重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而没有考虑到课堂容量有限,即便是教材选文也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增删取舍,毕竟不同文本存在内容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向性,如果不考虑教学时间的有限作出科学取舍,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地领悟文本的重点。
中学戏剧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中學戏剧教学到底是姓“戏”,还是姓“语”?宣沫老师对《雷雨》的教学设计则相对合理地协调了“戏”与“语”之间的关系,以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将“戏剧味”与“语文味”进行了和谐的融合。笔者认为,这一课堂境界的实现主要依托于执教者对《雷雨》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和灵活组合。接下来,笔者将以宣沫老师的《雷雨》选文教学为例,剖析戏剧教学的取舍艺术:
(一)把握文体特征,立足“戏”体现情节取舍
由于戏剧文本叙事紧凑、台词繁多,应根据戏剧文体的最大特点——矛盾冲突,在戏剧主要矛盾冲突的牵引下,帮助学生逐步把握该文体的主要样貌,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这种“丢卒保帅”的取舍艺术体现出的是兼顾之余有所偏重,有所取舍的教学设计意识。以《雷雨》为例,全剧充斥着来自人物关系、 伦理道德和阶级矛盾的各种矛盾冲突,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蘩漪和周萍之间的伦理矛盾、蘩漪和四凤之间竞争矛盾等,这些先后生成的或隐或显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灵魂的核心表现。在有限的戏剧教学课时中,不可能每对矛盾都一一赏读。人教版及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以《雷雨》四幕中的第二幕作为选文,内容包括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纠葛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阶级矛盾两部分,在宣沫老师的设计思路中,其有意暂时舍弃后者,而针对前者进行人物心理流变的分条缕析,整节课围绕周、鲁二人这一最主要矛盾展开,体现出其对教材的文本重点的取舍把握,大大保证了课堂鉴赏内容的集中感。立足戏剧“戏”的特点,对繁复的剧情进行科学截取,只取矛盾冲突,正体现了宣沫老师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特征的精准定位。
(二)抓住个性台词,立足“语”彰显语言取舍
戏剧区别于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戏剧集中以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完成叙事。台词作为戏剧的主要语言形式,作为剧本的基础载体,其承担着串联剧情、表现冲突、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等任务,是戏剧这座艺术大厦得以立起的建筑材料。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设计时,应从台词这一源头入手,着力挖掘文本的深意,使学生品味出戏剧教学的“语文味”。
在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戏剧台词的繁杂性,作好合理取舍,将戏剧有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特色作为教学的侧重点,凸显出戏剧教学的重点。宣沫老师有意抓住教材所选幕次的潜台词进行分析,对《雷雨》关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偶然邂逅、从相识到相认的对话内容进行重点截取,关注到周朴园的应答台词中出现了一个高频率的词——“哦”(共六次),教师基于戏剧阅读鉴赏的敏感性,从周朴园的六个“哦”字出发来解读人物在鲁侍萍的一步步的试探下出现的“惊讶—思忆—失落—急切—痛苦—紧张”心理变化。在每个“哦”字的鉴赏后,教师都鼓励学生创想情境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活动中增强对戏剧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明晰人物心理变化之后,宣沫老师并未放下这简单的“哦”字,而是继续深挖细掘,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掌握潜台词的定位方法,学生在其指导下不断总结出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舞台说明、结合标点符号呢、关注潜台词的文字安排的疏密度等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戏剧潜文本的理解。 清晰明朗的教学设计足见宣沫老师对该幕戏剧的突出特点把握精准,即通过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内心冲突,六个“哦”字作为全课的鉴赏线索,串联起了教师的基本设计,体现出执教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取舍智慧。
三、基于取舍艺术的戏剧教学原则
宣沫老师擅长戏剧作品教学,但他不停留于此,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不断开垦戏剧教学的研究阵地。笔者对其研究进行分析,结合《雷雨》的教学设计,体悟戏剧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
(一)以文学性教学作为取舍目的
由宣沫老师以六个“哦”串联课堂的教学设计,笔者得到启发,在教授戏剧文学时,不能停留在文本阅读的层次,更不能流连于单纯的“以演代讲”的课本剧排演形式。有意义的戏剧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生成性活动,在教师进行文本取舍之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戏剧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具体而集中的文本研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体验。集中的文本研讨需要立足于科学的文本取舍,在具体判断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文学性教学作为最终的教学追求,之于戏剧教学而言,并不是每一句台词对于表现戏剧精髓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筛选与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戏剧主要沖突的筛选,还是戏剧潜台词的把握,其间取舍都应以“文学性”这把杆秤加以衡量。文学性的戏剧课堂将可以带领学生感知到更多戏剧文本的艺术魅力。
(二)于反复朗读中强化取舍文本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④,之所以强调“读”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戏剧在语言互动性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交际形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朗读时产生的情境联想,对于创设出戏剧的故事情境大有裨益。正如宣沫老师在《雷雨》教学中,带领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与揣摩教师精心筛选的对话片段,在朗读中体悟到人物的心理动向,纵向形成对人物的心理解读,其中树立起的作品人物形象将更为鲜明,远比直接讲解给周朴园贴上虚伪阴暗的标签要更为深刻。
总而言之,戏剧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朵文化奇葩,其内容丰富、意蕴含蓄,教师要善于从剧作家苦心经营的语言中发现人物心灵深处、人物心灵之间的碰撞,由碰撞感受以之形成的戏剧情节,体会以之酿造的戏剧冲突,并经过科学合理的语言筛选,把握住潜文本极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红丽,马长安.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立与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宣沫.重估戏剧教学的独特价值——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戏剧文学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9(3).
[4]宣沫.在语文活动中感受戏剧之美——对中学戏剧教学教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创新;宣沫;雷雨
一、中学戏剧教学现状分析
戏剧作为融合语言、舞蹈、动作、音乐等形式为一体,以达到一定的叙事目的而展开演绎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浸润于戏剧文本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审美鉴赏品位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相比较于小说、散文和诗歌教学,戏剧教学却有被冷落、弱化的倾向,在学科教学中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多余者”。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将戏剧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调剂品
由于教材中设置的戏剧单元份额不大,在目前高考考卷中亦没有加以考查,部分语文教师仅仅把戏剧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调剂,使学生认为戏剧学习不是文学鉴赏的重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逐渐疏远了戏剧文本,更别谈感受到戏剧这一文学精粹的价值。部分学生对戏剧产生兴趣,但囿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或和生活阅历匮乏而无法形成良好的鉴赏体验,加之缺少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在解读戏剧时存在较大困难,难以与戏剧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将戏剧教学视为小说教学的复制品
汪曾祺认为:“小说就是写生活,戏剧就是唱人事,可无论是写生活还是唱人事,都是一种流动的非线性的语言表达。”一语点出二者存在共通之处,然而这一特点却造成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误解。由于戏剧与小说在文体特征上都体现出故事性,二者都是以故事情节为中心展现出文学人物的典型特点。只要对两大文学体裁进行细致分析,不难厘清二者的差异,二者虽同为叙事性文学作品,但完成叙事的形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小说凭借叙述和描写完成叙事,小说家主要借助生动入微的描写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因此在教学中固然应该抓住“情节叙述、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进行鉴赏;戏剧语言相对小说而言贵在“言简”,文学人物通常凭借一系列动作完成自我表现,所有的故事情节潜伏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之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只以舞台说明的形式作简单的提示。两者的教学侧重有所区别。
二、中学戏剧教学内容的取舍艺术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结果,也包括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重构——增删、更改、处理、加工、改编”。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对文本取舍进行科学落实,才能体现文本解读的功用。然而关注当下的语文戏剧教学,教师更多着眼于文本解读的结果,习惯性认为教材选文就是文本解读的绝对基础,侧重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而没有考虑到课堂容量有限,即便是教材选文也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增删取舍,毕竟不同文本存在内容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向性,如果不考虑教学时间的有限作出科学取舍,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地领悟文本的重点。
中学戏剧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中學戏剧教学到底是姓“戏”,还是姓“语”?宣沫老师对《雷雨》的教学设计则相对合理地协调了“戏”与“语”之间的关系,以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将“戏剧味”与“语文味”进行了和谐的融合。笔者认为,这一课堂境界的实现主要依托于执教者对《雷雨》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和灵活组合。接下来,笔者将以宣沫老师的《雷雨》选文教学为例,剖析戏剧教学的取舍艺术:
(一)把握文体特征,立足“戏”体现情节取舍
由于戏剧文本叙事紧凑、台词繁多,应根据戏剧文体的最大特点——矛盾冲突,在戏剧主要矛盾冲突的牵引下,帮助学生逐步把握该文体的主要样貌,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这种“丢卒保帅”的取舍艺术体现出的是兼顾之余有所偏重,有所取舍的教学设计意识。以《雷雨》为例,全剧充斥着来自人物关系、 伦理道德和阶级矛盾的各种矛盾冲突,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蘩漪和周萍之间的伦理矛盾、蘩漪和四凤之间竞争矛盾等,这些先后生成的或隐或显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构成了《雷雨》的灵魂的核心表现。在有限的戏剧教学课时中,不可能每对矛盾都一一赏读。人教版及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以《雷雨》四幕中的第二幕作为选文,内容包括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纠葛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阶级矛盾两部分,在宣沫老师的设计思路中,其有意暂时舍弃后者,而针对前者进行人物心理流变的分条缕析,整节课围绕周、鲁二人这一最主要矛盾展开,体现出其对教材的文本重点的取舍把握,大大保证了课堂鉴赏内容的集中感。立足戏剧“戏”的特点,对繁复的剧情进行科学截取,只取矛盾冲突,正体现了宣沫老师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特征的精准定位。
(二)抓住个性台词,立足“语”彰显语言取舍
戏剧区别于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戏剧集中以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完成叙事。台词作为戏剧的主要语言形式,作为剧本的基础载体,其承担着串联剧情、表现冲突、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等任务,是戏剧这座艺术大厦得以立起的建筑材料。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设计时,应从台词这一源头入手,着力挖掘文本的深意,使学生品味出戏剧教学的“语文味”。
在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戏剧台词的繁杂性,作好合理取舍,将戏剧有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特色作为教学的侧重点,凸显出戏剧教学的重点。宣沫老师有意抓住教材所选幕次的潜台词进行分析,对《雷雨》关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偶然邂逅、从相识到相认的对话内容进行重点截取,关注到周朴园的应答台词中出现了一个高频率的词——“哦”(共六次),教师基于戏剧阅读鉴赏的敏感性,从周朴园的六个“哦”字出发来解读人物在鲁侍萍的一步步的试探下出现的“惊讶—思忆—失落—急切—痛苦—紧张”心理变化。在每个“哦”字的鉴赏后,教师都鼓励学生创想情境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活动中增强对戏剧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明晰人物心理变化之后,宣沫老师并未放下这简单的“哦”字,而是继续深挖细掘,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掌握潜台词的定位方法,学生在其指导下不断总结出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舞台说明、结合标点符号呢、关注潜台词的文字安排的疏密度等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戏剧潜文本的理解。 清晰明朗的教学设计足见宣沫老师对该幕戏剧的突出特点把握精准,即通过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内心冲突,六个“哦”字作为全课的鉴赏线索,串联起了教师的基本设计,体现出执教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取舍智慧。
三、基于取舍艺术的戏剧教学原则
宣沫老师擅长戏剧作品教学,但他不停留于此,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不断开垦戏剧教学的研究阵地。笔者对其研究进行分析,结合《雷雨》的教学设计,体悟戏剧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
(一)以文学性教学作为取舍目的
由宣沫老师以六个“哦”串联课堂的教学设计,笔者得到启发,在教授戏剧文学时,不能停留在文本阅读的层次,更不能流连于单纯的“以演代讲”的课本剧排演形式。有意义的戏剧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生成性活动,在教师进行文本取舍之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戏剧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具体而集中的文本研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体验。集中的文本研讨需要立足于科学的文本取舍,在具体判断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文学性教学作为最终的教学追求,之于戏剧教学而言,并不是每一句台词对于表现戏剧精髓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筛选与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戏剧主要沖突的筛选,还是戏剧潜台词的把握,其间取舍都应以“文学性”这把杆秤加以衡量。文学性的戏剧课堂将可以带领学生感知到更多戏剧文本的艺术魅力。
(二)于反复朗读中强化取舍文本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④,之所以强调“读”的重要性,主要在于戏剧在语言互动性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交际形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朗读时产生的情境联想,对于创设出戏剧的故事情境大有裨益。正如宣沫老师在《雷雨》教学中,带领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与揣摩教师精心筛选的对话片段,在朗读中体悟到人物的心理动向,纵向形成对人物的心理解读,其中树立起的作品人物形象将更为鲜明,远比直接讲解给周朴园贴上虚伪阴暗的标签要更为深刻。
总而言之,戏剧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朵文化奇葩,其内容丰富、意蕴含蓄,教师要善于从剧作家苦心经营的语言中发现人物心灵深处、人物心灵之间的碰撞,由碰撞感受以之形成的戏剧情节,体会以之酿造的戏剧冲突,并经过科学合理的语言筛选,把握住潜文本极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红丽,马长安.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立与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宣沫.重估戏剧教学的独特价值——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戏剧文学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9(3).
[4]宣沫.在语文活动中感受戏剧之美——对中学戏剧教学教法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