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偏差的幸福观念、错误的自我认知、消极的思维方式以及匮乏的感恩意识,极大降低了中职生的幸福感。从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自我认知、正确应对失败和加强感恩教育入手,通过培育学生幸福习惯、构建积极品质的习惯、积极思维的习惯以及感恩习惯以期提升医药中职生幸福感。
关键词:中职生;幸福感;积极教育;习惯养成
作者简介:朱丽红,女,上海市医药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78-03
中职生是“应试教育”下被分流的特殊群体。偏差的幸福观念、错误的自我认知、消极的思维方式以及匮乏的感恩意识,使得他们积极情绪体验欠缺,参与以及主动追求幸福的内驱力不足,极大地降低了其幸福感。而医药中职生的幸福感水平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幸福水平,关联着整个国计民生。
教育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1]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起帮助中职生寻求幸福、感悟幸福和体验幸福的使命。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促成习惯的养成。[2]习惯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要進行有意识的思考。从心理和生理来说,习惯所需要的努力和资源都更少。[2] LGE效能体系的高级合伙人与负责人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提出有关“改变”的另一种方法: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3]针对中职生普遍自律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积极教育策略,以期提升医药中职生的幸福感。
一、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培育良好的幸福习惯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正确的幸福观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当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极大地冲击着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职生。学业挫败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幸福理想的丧志和失范,使得一些中职生迷茫困惑,失去人生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追求及时享乐、金钱至上的幸福观。没有正确幸福观的支撑,他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而时时感受到生命的无助无力、 人生的荒谬和社会的丑恶,道德价值在其人生价值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4]
面对中职生的幸福观危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幸福观,帮助她们构建能养成的“幸福习惯”,并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寻找幸福,感悟幸福,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注重正确幸福观教育
学校要将正确幸福观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各家(马克思主义、道家、佛家、儒家以及资产阶级)幸福观,阐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幸福观。
(二)开展“幸福头脑风暴”
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社团讲座等多种活动,组织学生思考“物质和幸福”、“成功和幸福”、“感觉良好和幸福”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原因剖析、分组讨论和分享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幸福的内涵和意义,反思自己的幸福等级,强化正确的幸福观。
(三)构建能养成的“幸福习惯”
传授学生给予、感恩、目标、接受和意义等 “幸福的习惯”。通过讲解、讨论“幸福习惯”的意义,思索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法,构建中职生自己能养成的“幸福习惯”,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培养,发挥幸福习惯的催化作用,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提升幸福感。
(四)增加幸福体验
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展示平台,突出医药特色,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体验奋斗后的幸福,感悟幸福的愉悦,巩固正确的幸福观。
二、提升自我认知,塑造构建积极品质的习惯
经历中考失败的中职生大多感到沮丧、失落,看轻自己,既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对自己重新恰当地定位,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做出清晰的认识和实事求是地评价,更有甚者,会有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准备。[5]偏颇的自我认知和偏低的自我效能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不足,产生习得性无助。
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6]积极人格实质是通过激发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既能创造幸福又会感受幸福的人。[7]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是人格再造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实施积极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人格,迈向幸福生活的通途。
(一)开展“医药中职生的机遇和挑战”大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医药中职生的机遇和挑战”大讨论。在讨论中,引导中职生结合医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生理和心理状况,设定切实的方向和目标,科学自我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领悟生命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从他人眼中以及一些专业测评中认识自我。认知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正视和悦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精卵结合的生命历程等角度让学生深刻领悟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生命个体的价值。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相信每个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人们生来就有享受快乐和意义的权利。
(三)构建积极品质
指导学生对照积极人格的二十四项积极品质,确认自己的积极品质,培养关注积极力量的习惯;同时,找出需要完善的品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思考加强薄弱品质的对策,在生活学习中实践提升,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积极人格。
三、正确应对失败,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中职生经历了学业的反复失败,经常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批评和指责。消极的思维模式、不合理的认知以及不正确的归因内化了他们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使其自我效能感偏低,缺少积极情绪的体验,缺乏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幸福感水平不高。认知行为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帮助中职生正面应对失败,培养积极思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授面对困难和失败
通过阅读名人传记、邀请学长分享、讨论励志故事等形式教授中职生学会面对困难和失败。
1.接纳困难和失败带来的痛苦、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允许痛苦和喜悦的情绪自然地流淌,全然地悦纳自己,让自己全然为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个体想抑制自己的思想时,他会消耗掉自己大量的心理资源。[8]
2.换种角度看待失败和困境,识别并学习苦难中的闪光点,将其视为成长和提升的契机。只有不再把失败当作敌人,而是将其看成进步的机会,才能打开学习和成长的大门。
3.引导学生重视积极面,关注优势和长处,注重以往的成功经历,挖掘优势并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收获自信,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以开阔思维,创造出思维和行为的“上升”螺旋,同时,促进社会联系,拓展技能水平。
(二) 推行并实践“认知行为方法”
开设心理学讲座、幸福课社团、心理咨询等形式普及“认知行为方法”。通过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其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策略,找出错误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和实践,觉察和反思自己的核心信念、自动思维和行为间的关系,改变消极思维模式,疏通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其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四、加强感恩教育,培植感恩习惯
感恩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多年来中职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特征,脱离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过大,可操作性差,使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9]一些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孝心减退,以己为中心,人情淡漠,责任心不强。因此,要对中职生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习惯,增强责任心与幸福感,提升道德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一)融入日常教学,身体力行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有序的渐进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解决,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进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观看优秀电视片、讲述身边真实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体悟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平凡人物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积极践行感恩习惯
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和迈克尔·麦卡洛认为,感恩之心会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触发一种积极的上升型螺旋。当清点值得感恩的事情时,感觉会更好,就会更容易经历积极体验,也会对积极体验更敏锐,更愿意去追求,进而生命里会出现更多值得感恩的事,继而大幅提升个人生活质量。[10]
教师除了身体力行感恩教育,还要积极培育学生践行感恩习惯,如写感恩日记、致谢卡、致谢名单和感谢信等,关注积极的事物,欣赏生活,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积极感受,提升整体幸福感。
医药中职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优质的幸福资源和保障机制,更需要学生自我提升、培育良好的幸福习惯、发挥积极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生活和学习,更好地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巧.乌申斯基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蒂娜·瑞伊,露丝·麦康维尔. 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成绩[M].黄蔚,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 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 徐萍,郭群,勒绍华.中职生幸福观的培养[J].才智,2014(5):181.
[5] 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 任俊.寫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7] 邵立云.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积极教育策略[D].扬州:扬州大学,2016.
[8]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9] 刘娟.浅谈中职生的感恩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 (13):76.
[10] 泰勒·本-沙哈尔. 过你想过的生活[M].倪子君,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中职生;幸福感;积极教育;习惯养成
作者简介:朱丽红,女,上海市医药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78-03
中职生是“应试教育”下被分流的特殊群体。偏差的幸福观念、错误的自我认知、消极的思维方式以及匮乏的感恩意识,使得他们积极情绪体验欠缺,参与以及主动追求幸福的内驱力不足,极大地降低了其幸福感。而医药中职生的幸福感水平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幸福水平,关联着整个国计民生。
教育的主要价值之一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1]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起帮助中职生寻求幸福、感悟幸福和体验幸福的使命。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促成习惯的养成。[2]习惯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要進行有意识的思考。从心理和生理来说,习惯所需要的努力和资源都更少。[2] LGE效能体系的高级合伙人与负责人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提出有关“改变”的另一种方法: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3]针对中职生普遍自律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积极教育策略,以期提升医药中职生的幸福感。
一、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培育良好的幸福习惯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正确的幸福观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当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极大地冲击着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职生。学业挫败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幸福理想的丧志和失范,使得一些中职生迷茫困惑,失去人生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追求及时享乐、金钱至上的幸福观。没有正确幸福观的支撑,他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而时时感受到生命的无助无力、 人生的荒谬和社会的丑恶,道德价值在其人生价值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4]
面对中职生的幸福观危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幸福观,帮助她们构建能养成的“幸福习惯”,并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寻找幸福,感悟幸福,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注重正确幸福观教育
学校要将正确幸福观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各家(马克思主义、道家、佛家、儒家以及资产阶级)幸福观,阐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幸福观。
(二)开展“幸福头脑风暴”
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社团讲座等多种活动,组织学生思考“物质和幸福”、“成功和幸福”、“感觉良好和幸福”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原因剖析、分组讨论和分享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幸福的内涵和意义,反思自己的幸福等级,强化正确的幸福观。
(三)构建能养成的“幸福习惯”
传授学生给予、感恩、目标、接受和意义等 “幸福的习惯”。通过讲解、讨论“幸福习惯”的意义,思索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法,构建中职生自己能养成的“幸福习惯”,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培养,发挥幸福习惯的催化作用,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提升幸福感。
(四)增加幸福体验
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展示平台,突出医药特色,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使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体验奋斗后的幸福,感悟幸福的愉悦,巩固正确的幸福观。
二、提升自我认知,塑造构建积极品质的习惯
经历中考失败的中职生大多感到沮丧、失落,看轻自己,既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对自己重新恰当地定位,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做出清晰的认识和实事求是地评价,更有甚者,会有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准备。[5]偏颇的自我认知和偏低的自我效能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不足,产生习得性无助。
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6]积极人格实质是通过激发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既能创造幸福又会感受幸福的人。[7]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是人格再造的关键时期。学校必须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实施积极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人格,迈向幸福生活的通途。
(一)开展“医药中职生的机遇和挑战”大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医药中职生的机遇和挑战”大讨论。在讨论中,引导中职生结合医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生理和心理状况,设定切实的方向和目标,科学自我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领悟生命价值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从他人眼中以及一些专业测评中认识自我。认知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正视和悦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精卵结合的生命历程等角度让学生深刻领悟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生命个体的价值。相信幸福是应该得到的,相信每个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人们生来就有享受快乐和意义的权利。
(三)构建积极品质
指导学生对照积极人格的二十四项积极品质,确认自己的积极品质,培养关注积极力量的习惯;同时,找出需要完善的品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思考加强薄弱品质的对策,在生活学习中实践提升,不断自我完善,最终形成积极人格。
三、正确应对失败,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中职生经历了学业的反复失败,经常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批评和指责。消极的思维模式、不合理的认知以及不正确的归因内化了他们接收到的负面信息,使其自我效能感偏低,缺少积极情绪的体验,缺乏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幸福感水平不高。认知行为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帮助中职生正面应对失败,培养积极思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授面对困难和失败
通过阅读名人传记、邀请学长分享、讨论励志故事等形式教授中职生学会面对困难和失败。
1.接纳困难和失败带来的痛苦、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允许痛苦和喜悦的情绪自然地流淌,全然地悦纳自己,让自己全然为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个体想抑制自己的思想时,他会消耗掉自己大量的心理资源。[8]
2.换种角度看待失败和困境,识别并学习苦难中的闪光点,将其视为成长和提升的契机。只有不再把失败当作敌人,而是将其看成进步的机会,才能打开学习和成长的大门。
3.引导学生重视积极面,关注优势和长处,注重以往的成功经历,挖掘优势并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收获自信,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以开阔思维,创造出思维和行为的“上升”螺旋,同时,促进社会联系,拓展技能水平。
(二) 推行并实践“认知行为方法”
开设心理学讲座、幸福课社团、心理咨询等形式普及“认知行为方法”。通过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其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策略,找出错误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和实践,觉察和反思自己的核心信念、自动思维和行为间的关系,改变消极思维模式,疏通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其重新构建认知结构,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四、加强感恩教育,培植感恩习惯
感恩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多年来中职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特征,脱离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过大,可操作性差,使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9]一些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孝心减退,以己为中心,人情淡漠,责任心不强。因此,要对中职生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习惯,增强责任心与幸福感,提升道德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一)融入日常教学,身体力行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有序的渐进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解决,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地进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观看优秀电视片、讲述身边真实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体悟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平凡人物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 积极践行感恩习惯
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和迈克尔·麦卡洛认为,感恩之心会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触发一种积极的上升型螺旋。当清点值得感恩的事情时,感觉会更好,就会更容易经历积极体验,也会对积极体验更敏锐,更愿意去追求,进而生命里会出现更多值得感恩的事,继而大幅提升个人生活质量。[10]
教师除了身体力行感恩教育,还要积极培育学生践行感恩习惯,如写感恩日记、致谢卡、致谢名单和感谢信等,关注积极的事物,欣赏生活,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积极感受,提升整体幸福感。
医药中职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优质的幸福资源和保障机制,更需要学生自我提升、培育良好的幸福习惯、发挥积极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生活和学习,更好地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巧.乌申斯基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蒂娜·瑞伊,露丝·麦康维尔. 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成绩[M].黄蔚,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 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 徐萍,郭群,勒绍华.中职生幸福观的培养[J].才智,2014(5):181.
[5] 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 任俊.寫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7] 邵立云.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积极教育策略[D].扬州:扬州大学,2016.
[8]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9] 刘娟.浅谈中职生的感恩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 (13):76.
[10] 泰勒·本-沙哈尔. 过你想过的生活[M].倪子君,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