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爆点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 花一抢而空;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有些人犯了错误,通常都是这样为自己辩解:“xx都是这样干的! ”或者说:“我上次就是这样做的! ”推而广之,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周围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为什么不良事务总会引发周边人的模仿呢?心理学上称之为“引爆点”,也就是说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收到阻拦,就会逐渐形成风气,千里堤坝就是这样毁于蚁穴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其实,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错了就是错了,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会是证明你无错的理由。勿以恶小而为之,规范自我,不要让“破窗效应”一再发生。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環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勿以恶小而为之。(编辑/高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