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答卷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yan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的黔中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遍布全省的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从疫情中苏醒,搬迁群众纷纷迈出家门,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满怀信心,在同步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奋力前行。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了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专门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贵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探索出“六个坚持”到“五个体系”的搬迁政策体系,用城镇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难题,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新路。
  188万人,成为贵州新市民
   “4年時间,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全国第一!”
   2019年12月23日,贵州省宣布,188万贵州山区贫困群众离开穷山僻壤、告别绝对贫困,搬进城镇新居,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昂首跨入了新时代。
   这,是铭刻在贵州发展历史上的时刻,更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贵州奇迹。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4年时间,贵州高原上一场改变数百万人贫穷命运的大迁徙正在生动上演。与往昔移民不同的是,这次迁徙由内而外,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别眷恋的土地,山外,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贵州,自2016年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以来,一场超越理论层面的伟大实践已经这里轰轰烈烈地展开。4年时间,188万农村人口陆续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荒凉大山;4年时间,188万人迁向城镇、迁向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了各自崭新的人生;4年时间,在贵州大地延续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也因188万人生存发展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褪去了“魅影”。
   “乔迁方觉新家好,思源倍感党恩长”,在普安县纳茶社区,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自家新房前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和他们家一样,遍布全省的946个安置点45万多套住房也都迎来了它们各自的主人。
   在群山莽莽的贵州,在曾经连片贫困的贵州,四年,188万人顺利搬迁,一个不少,由衷感恩。
   这就是“奇迹”的模样。
  为何搬?“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现实无奈
   奇迹,总是孕育于“不可能”之中。
   2016年,全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起步实施之时,摆在贵州省面前的是这样一串极具挑战的数字:搬迁人数全国第一,188万人,几乎相当于拉脱维亚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搬迁地域广,涉及93个县市区、开发区,1254个乡镇、9449个行政村,10090个自然村寨;搬迁难度大,188万搬迁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到154万人。而彼时的贵州,还只是一个经济总量刚刚突破万亿,财政总收入2400多亿元的省份。
   “贵州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任务最重的省”,国务院扶贫办的负责人曾不止一次如此概括。
   把时间拨回过去的一些场景再看一看,就不难体会这句话沉重的份量。
   安顺市紫云县联八村,山高谷深,不愿安守贫困的村民合伙养了几头猪。临近春节,高高兴兴赶着猪儿想去卖个好价钱,却不想山路还没走完,肥猪却累死在了半道上,几个人只能抱头痛哭。
   黔东南从江县宰近村,村民吴盛勇一家住在祖传的木板房里,一楼养猪二楼住人,没通电,白天就像夜晚一样黑,用水只能去接山壁上滴下来的水。
   一位参加电力村村通攻坚的负责人,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急切而又无奈的感慨:“太远、太高、太分散了,搞了两三个月,也只零星通了三四户人家的电。”
   同在一片蓝天之下,水、电、路、网络这些最基本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离城市那么近,却离山村那么远。
   既然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既然重重大山阻隔了村民公平地分享现代化的红利,既然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字:搬!
   搬,是188万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农村人口的共同愿望;
   搬,是贵州在减贫斗争中一直不断探索完善的方法——早在1997年,贵州就已经在中央支持下,选择紫云、罗甸、长顺、普安4县开展了“以工代赈移民搬迁脱贫试点工程”;
   搬,是贵州早已下定的决心、认定的途径——从2001年明确“实施易地扶贫安置,是帮助这部分人口彻底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到2012年贵州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搬迁56万多人,贵州扶贫搬迁的步伐从未停歇;
   搬,更是党中央对于战胜绝对贫困作出的决策部署——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提出的易地扶贫搬迁,让贵州的减贫思路豁然开朗,也让贵州的扶贫搬迁信心满满。当年12月2日,贵州就以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怎么搬?71个文件、“六个坚持”提纲挈领
   奇迹,从立下愚公志开始。
   4年内完成188万人的搬迁,无论是从时间、规模、复杂程度和质量要求来看,都是一项“超级工程”。超级工程,意味着对决策者、实施者决心、智慧、能力的考验。对经济实力并不深厚的贵州来说,更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提出的七个关键问题。这“搬迁七问”个个指向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与重点,个个都曾扑灭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移民减贫”的梦想。要顺利完成好这项事关188万人的“超级工程”,贵州拿出了铁一般的担当、超常规的举措和处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钱从哪里来——坚持省级统贷统还,省一级把上千亿元的筹资还款压力主动扛在了肩上,目的只有一个,让市、县两级不必再分心于资金筹措和还款压力,集中精力推动搬迁项目实施。
   穷根怎么拔——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将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深度贫困地区20%)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出山,彻底摆脱环境资源困境,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脱贫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
   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既让搬迁群众能同步享受县城和周边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又为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打开了更大空间。
   房屋如何建——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明确了县一级的包保责任和搬迁小区的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通过严控住房建设面积、建设成本、个人自筹标准和高层电梯房“四個严控”,牢牢守住了易地扶贫搬迁“保基本”的原则。
   收入如何增——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就确定多大安置容量,精准落实搬迁对象每户1人以上就业。从“搬得出”开始就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埋下了伏笔,这是贵州为群众生计谋划的远见,也是贵州高质量完成搬迁任务的担当。
   “六个坚持”指向鲜明,逻辑清晰,支撑有力,形成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而在这整体框架之下,省级层面还先后出台了71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文件,确保各级各地在执行中不要走形变样,确保搬迁群众能够搬的稳稳当当。
   4个纲领性文件:全面系统解决好“搬哪些人”“怎么搬”“搬到哪”“搬后怎么办”等问题,构成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完整体系。
   26个操作性文件:贵州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工程建设、就业和产业扶持、增减挂钩、资金监督管理、工程考核,以及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安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迁出地资源盘活及收益、安置点基层党建的操作办法和政策措施、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41个部门协作支持文件:贵州省直相关部门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对易地扶贫搬迁各个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
   好政策让群众稳了心,在整乡搬迁的晴隆县三宝乡,村民们扶老携幼向着新家——阿妹戚托小镇走去,在那里有建好的新房、优美的环境,搬迁小区已经规划建设为一个旅游景区,有许许多多的就业岗位在等待着他们。
  下了山,干什么?“一户一就业”
   是承诺,“五个体系”是保障搬进城里,买菜要钱、交通要钱、水电要钱……事事都要钱的新生活不禁让搬迁户担忧,生活可怎么办啊!
   在搬迁群众迁入新家后,工作还远远没有“过关”。
   如果说“搬出来”解决了脱贫的主要矛盾,搬出来后怎么办?是紧接着必须写好的发展答卷。
   行百里者半九十。
   贵州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察觉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更涉及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社区管理、文化传承、基层党建等诸多方面。
   2018年8月,贵州省政府组织21个省直部门组成4个调研组,深入8个市州、20多个县,开展专项调研,研究起草后续扶持文件,并经反复征求意见和斟酌修改,历经多次省长专题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历时7个月,2019年2月23日,贵州国际会议中心,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和七个配套文件正式公布。在搬迁工作还处于攻坚期的时候,贵州省委、省政府又在时间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步“先手棋”——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在搬迁的同时,为群众谋划好未来的生计与生活。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民生新蓝图,指明了方向。公共服务跟上了,搬迁群众才安得下心。要着力抓好基本公共服务,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忧心的事,满足其子女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就读顺利,医疗服务质优便捷,社会保障转移接续,社区配套服务便民利民。
   建立健全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确保群众脱贫在望,这是一项可持续的工程。不以平均数代替具体数,确保易地搬迁户每户都有一人稳定就业。贵州省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
   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孕育社会良好风尚,这是一项灵魂性工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鼓励搬迁群众自强自立、不等不靠;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搬迁群众文明素质、精神风貌;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保留民族文化传承技艺,让文化的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和谐美好家园,这是一项保障性工程。设置管理单元,促进搬迁群众和安置地原有群众尽快融合;搭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实效;健全安置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推进居民自治规范化;开展定期走访群众工作,做好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设安全、和谐、稳定的新社区环境。
   建立健全基层党建体系——筑牢基层战斗堡垒,这是一项政治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搬迁群众做到思想上与党和政府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    安居与乐业并重,安置与安心同在。
   在黔西南,“新市民计划”应运而生,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后半篇的文章”为群众考虑的细致入微,降低了“前半篇文章”的“书写”难度,搬迁任务全省最重,却在全省率先完成。
   在安顺,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并为77个安置区)配置了71所幼儿园,70所小学,73所初中,其余利用周边资源解决,孩子们再也不需要凌晨5点就起床,走着山路去上学。城乡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因为搬迁而被缩减为零。
   在黔东南,人搬出了山寨,文化的“根”没有割断。在苗族聚居的安置区,斗牛场、芦笙场、游方长廊、苗族文化一条街处处可见。每逢节日,少数民族同胞和原来一样斗牛、喝酒、对歌,“乡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五个体系”,牢牢稳住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明确了让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的工作措施与工作方法,化解了萦绕在迟迟不愿搬迁的群众心头最后一丝犹豫与顾虑。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
   初次离开山区的老乡不懂城里的交通规则,铜仁大龙的干部就建起了模拟交通灯,从安全过马路教起;刚刚住进城镇,老人孩子记不住自己楼栋的名称,兴义栗坪社区的干部就用大家熟悉的蔬菜、水果给楼栋命名;第一次接触防盗门、抽水马桶,搬迁户难免出现问题,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的党支部就把党小组建在楼栋里,党员干部随叫随到,一年下来给群众开锁、通下水道的活就干了5000多次……干部的贴心换来百姓的安心,身边有一群可以信赖的人,城里的生活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适应”。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贵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为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为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为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为97.95%。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在2020年3月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挑战,贵州早谋划、早决策、早部署,一手抓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搬迁劳动力就业,促进搬迁劳动力及时返岗。
   在铜仁旺家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了以促进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地就业为目标的“留雁行动”,工作人员对安置点群众就业需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建立疫情期间易地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统计表,完成对有区内务工需求人员年龄、学历、求职意向、期望薪资等登记工作,摸清了就业需求底数,帮助社区居民就近就业。
   “疫情不担心,没班上才可怕。”黔西南州興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新市民蒋兰原本忧心忡忡,在点对点帮扶下,蒋兰找到了新工作,工作地点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钱,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现在上班一周多了,蒋兰心里也慢慢踏实了。
   蒋兰的心态变化过程是大多数新市民的一个写照,随着扶贫车间陆续复工复产,越来越多新市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萦绕心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尽锐出战,他们的身影不能忘记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思想深深烙印在群众脑海。短期内动员上百万人搬迁是何其艰难?
   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数万名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庭院,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最终一一解开了贫困群众的心结。
   要确定每一个需要搬迁的农户,要倾听188万种不同的声音,要让188万人愿意告别故土,意味着全省的党员干部要数千万次往来于山路崎岖的村寨、走访最为边远的农户。走断腿、磨破嘴,用诚信换取群众的信任,用后续服务赢得群众的支持。188万群众搬迁的背后,是一段段见证初心的故事的书写,也是一场场干部作风的锤炼。
   白天走村串户,饿了一碗炒饭,一盒泡面,夜里经常忙到凌晨,玉屏县的扶贫干部姚祖豪在妻子临盆时,也只是抽晚上的时间回家去看了看,嘱托老人帮助照料。因为他知道“我是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的领队,我不能落下,让干部职工孤身向前冲”。
   “我医得了他们的病,还要医得了他们的思想,所以我要到村里面,把他们的思想转变过来。”从医生转变成村干部,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主任陈红珍,这样解释她的人生选择。
   易地搬迁,绝境突围,这是党员干部用汗水缔造的奇迹,也是用生命谱写的英雄壮歌。
   沿河县锯齿山下的老百姓不会忘记,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走村串户忙碌的身影,他的父母更不会忘记文伟红写回家的那封信“等这场战斗结束,我会经常在你们身边,陪伴二老,尽一份儿子应尽的孝道,并向你们讲述我的战斗故事!”然而,一场意外,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河尾村党支部书记耿展宇那青春洋溢的笑脸,在核查贫困户信息的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遇难,年仅33岁。“山难渡、水难渡,血洒脱贫路;车行处,人行处,展宇帮千户”当地群众送来的挽联上,字字都在述说着对这名基层干部的无限怀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不是钢与铁,他们也是血与肉组成的普通人。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贵州战胜贫困的誓言,让他们勇于冲锋在前、勇于向死而生。
   这是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组织都无法具有的制度力量。    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
   “奇迹”的创造,在于顶层设计的决心,在于政策执行的精准,也在于无数人创造性的工作和默默无闻的坚守与润物无声的付出。
  贵州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
   188万人大搬迁不像科学实验,失败一次可以从头再来。关乎近两百万贫困人口的动迁,关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深度变革,没有前车之鉴,要开对“药方”,就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在一次次实践中,贵州不断探索创新,找寻自己的破题路径,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让这场大搬迁绝地逢生。
   这场历史性的大搬迁,是制度创造的奇迹,也将缔造无数个体的奇迹。
   在铜仁万山,扶贫搬迁户刘东玲想不到,自己那双拿惯了锄头的手,现在也可以握着鼠标熟练的在电脑屏幕上做着标注,她的标注会通过网络传到阿里巴巴的数据中心。搬出大山一年多,她开始有了一个让孩子将来成为数据专家的新梦想。
   在黔西南兴义,谭兴华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进城一年多,一边打工一边自学文化,2020年2月,他通过考试成为了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正如2020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言:贫穷,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激活了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改变的将是他们子子孙孙的命运。
   奇迹,源于制度的力量。
   刘东玲和谭兴华或许不会知道,在国务院扶贫办,存放着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署的《脱贫攻坚责任书》,其中有贵州的一份。如此立下“脱贫军令状”,开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为保证“军令状”不放空炮,脱贫目标还第一次纳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并建立了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制度明确责任,责任催生力量。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贵州的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用4年时间让188万人顺利搬迁告别贫困,这在贵州历史上、在中国扶贫史上前所未有,也是中国近千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这场攻坚战中的绚丽乐章。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改变数千万人命运的伟力,正源于此。
  后续扶持,关键是就业
   搬出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乐业才能安居,保就业就是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
   下一步,贵州将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188万人,以社区、居(村)委会为基本管理单元,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在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上下功夫,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根据不同类型、规模安置区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切实加大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各项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國务院确定台州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试验区。五年来,台州市通过构建“国有银行服务中大型企业、股份制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城商行及小微金融专营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格局和组织体系,全面形成了“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稳健运行”为主要特征的小微金融“台州模式”。   一、突出“两有互动”,持续优化政企银联动金融生态   一是发挥政务
期刊
青岛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81.03万户,实有民营企业64.63万户。为畅通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青岛市以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为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借力创投风投,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套路打法,并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青岛市民间投资增长20.9%,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高于全国12个百
期刊
近年来,长沙从风险分担、贴息引导、对接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帮助一大批轻资产创新型企业寻得新的融资出路,加快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逐步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8—2020年,长沙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46.67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受惠企业达到292家,近20家受惠企业已列入拟上市后备企业。   一、以风险补偿机制为依托,破解“融资难”  
期刊
一直以来,衡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力求极致、确保贴心,打组合拳、下先手棋,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有力地推动了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逢山开路,全力拆圈解链防范金融风险   衡水景县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橡塑管业基地、中国铁塔制造基地,民营经济较发达,域内民营企业10735家,担保圈、担保链风险化解也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域内某集团近来出
期刊
近年来,三门峡市紧盯金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深化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搭建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服务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一、设立市级金融中心,构建四级服务体系   围绕健全地方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于2019年12月创新成立三门峡市金融服务中心,整合涉
期刊
近年来,宜宾市围绕产融互动,突出中小企业主体,强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切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金融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连续2年居四川第3位、增速连续5年居四川第1位,2020年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居四川第4位、增速居四川第1位,助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年居四川第3位,宜宾市于2020年首次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近两年,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财政支持深化民营
期刊
近年来,武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工作决策部署,尤其是2020年,面对疫情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营企业造成的严重冲击,武汉市委、市政府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在金融领域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全力满足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为全市民营经济疫后重振
期刊
北碚区是重庆市唯一的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三年来,北碚区按照重庆市委“三个率先一个努力”(即北碚要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率先研究政策、率先搞好服务、率先实现新的增长,努力培育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要求,聚焦影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难点痛点,探索整合发挥好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两只手”作用,积极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营
期刊
近年来,安康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积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安康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助推民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2万户,非公经济占比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多年保持全省前列,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引擎。   一、突出“三个强化”,在聚集
期刊
近年来,大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9号),立足破解普惠金融可得性不高、产融结合不紧密、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短板,从“政金企”联动、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平台等领域破题,不断推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为大庆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争当全国资源型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