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从过去的数量时代进入了数量与质量并的时代,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建筑这一价高期长不动产的性能、功能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与安全、安居与乐业,同时也关系到其财产的增值与保值, 因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自然就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文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施工质量 管理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V52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建筑工程施工而言,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合理有效地建筑施工管理才能使项目工程简单化、规范化,在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利益,还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为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 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 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 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1、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设计人员要设计好施工方案,要规划好施工图,施工人员要到施工现场考察施工的全部情况,同时在未施工前,要考察一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地质条件,要对施工人员明确施工的总体要求。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施工方法,同时还要对他们的技术进行指导,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把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工作做好。
2、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建立明确的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才能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也能对施工的整个过程有更好的了解。相关的负责人还要编辑《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要让每个施工人员读阅《质量管理制度》,要把建筑工程需要注意的施工质量的责任进一步的加强落实,最终,使每个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并且使施工过程有序進行。
3、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设计施工图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筑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主要是检查施工图纸中所设计的施工内容是否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是够能够满足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在施工技术方面,施工技术人员设计水平是否出现问题。
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应该知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整个工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样能够更有利于培养施工人员的良好工作作风。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要承受我国加入WTO 后大型施工企业扩张市场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面临异军突起的村镇集体劳务分包队伍所带来的竞争, 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进行规范化项目管理运作, 才能不断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施工技术方面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 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 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 如果考虑不周, 则极易产生问题。
(1)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在安装过程中, 要对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 必须进行试压和试运转, 这是确保配套投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选择, 应本着因地制宜, 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 要能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如起重机的性能参数, 必须满足构件吊装中的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的要求, 才能保证正常施工。
(2)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之前, 做到“方案先行, 样板先行”。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方案审完后, 做出样板, 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对于技术交底, 应将其分成两个部分: 一般性的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和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要进行连续的监控, 并应有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 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
(3)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在施工中要建立严格的交接班检查制度, 根据“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点, 在工序交接时进行签证, 如果质量不符合标准, 可以拒签, 并向质监员或项目经理反映, 在做出仲裁后方可施工。质监员应严格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对分部分项及单位工程进行质量检验。班级实行自检互检制, 并执行按质量标准施工的操作纪律和班组分项工程质量不合格便返修的制度。对于那些质量容易波动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关键工序检测手段或检测技术比较复杂而靠班组自检互检不能保证质量的工序, 最后交工前的检查更要严格把好质量检验关。
2、从施工管理方面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 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 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 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 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 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 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 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 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 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 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 出现一些小问题, 返返工是正常的, 没什么大不了, 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 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 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 这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 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 这也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要做好协调工作, 必须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 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 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 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 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 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建筑施工质量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大核心内容,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按量按时完工、降低工程费用以及合理调配原料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相关人员必须致力于施工质量管理,从根本上防范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及竣工验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雨田.浅谈建设项目施工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37—52
[2] 徐齐庆,王志杰.浅谈建筑施工项目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08):53—35
[3] 江红军.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认识[J]. 科技广场. 2009(10):47—63
[4] 邵立宏.浅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10(22):85—75
关键词: 施工质量 管理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V52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对建筑工程施工而言,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合理有效地建筑施工管理才能使项目工程简单化、规范化,在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利益,还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为此,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 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 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 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1、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设计人员要设计好施工方案,要规划好施工图,施工人员要到施工现场考察施工的全部情况,同时在未施工前,要考察一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地质条件,要对施工人员明确施工的总体要求。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施工方法,同时还要对他们的技术进行指导,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把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工作做好。
2、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建立明确的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才能使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也能对施工的整个过程有更好的了解。相关的负责人还要编辑《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要让每个施工人员读阅《质量管理制度》,要把建筑工程需要注意的施工质量的责任进一步的加强落实,最终,使每个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并且使施工过程有序進行。
3、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设计施工图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筑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主要是检查施工图纸中所设计的施工内容是否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是够能够满足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在施工技术方面,施工技术人员设计水平是否出现问题。
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应该知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整个工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样能够更有利于培养施工人员的良好工作作风。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要承受我国加入WTO 后大型施工企业扩张市场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面临异军突起的村镇集体劳务分包队伍所带来的竞争, 挑战与机遇并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进行规范化项目管理运作, 才能不断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施工技术方面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 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 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 如果考虑不周, 则极易产生问题。
(1)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在安装过程中, 要对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 必须进行试压和试运转, 这是确保配套投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选择, 应本着因地制宜, 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 要能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如起重机的性能参数, 必须满足构件吊装中的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的要求, 才能保证正常施工。
(2)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之前, 做到“方案先行, 样板先行”。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方案审完后, 做出样板, 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对于技术交底, 应将其分成两个部分: 一般性的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和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要进行连续的监控, 并应有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 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
(3)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在施工中要建立严格的交接班检查制度, 根据“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点, 在工序交接时进行签证, 如果质量不符合标准, 可以拒签, 并向质监员或项目经理反映, 在做出仲裁后方可施工。质监员应严格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对分部分项及单位工程进行质量检验。班级实行自检互检制, 并执行按质量标准施工的操作纪律和班组分项工程质量不合格便返修的制度。对于那些质量容易波动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关键工序检测手段或检测技术比较复杂而靠班组自检互检不能保证质量的工序, 最后交工前的检查更要严格把好质量检验关。
2、从施工管理方面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 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 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 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 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 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 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 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 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 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 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 出现一些小问题, 返返工是正常的, 没什么大不了, 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 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 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 这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 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 这也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要做好协调工作, 必须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 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 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 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 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 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建筑施工质量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大核心内容,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按量按时完工、降低工程费用以及合理调配原料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相关人员必须致力于施工质量管理,从根本上防范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及竣工验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雨田.浅谈建设项目施工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37—52
[2] 徐齐庆,王志杰.浅谈建筑施工项目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08):53—35
[3] 江红军.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认识[J]. 科技广场. 2009(10):47—63
[4] 邵立宏.浅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10(22):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