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是一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分类号】G633.9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式。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话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到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蕴含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且,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亲身到外面感受自然环境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生物教材内容适时渗透生态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对树立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观效果较好。现行的很多初中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学知识。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该节内容可从两方面开展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生态学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另一方面,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可以这样处理:首先,展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中等等。接着,展示食物链: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雨→人,然后,让学生思考,水体污染后最大的受害者将会是谁?(通过前面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在食物链当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后感悟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进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生态文明的意识就深入到了学生的脑海里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应深挖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并且做到整体上把握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二、结合生物实验课开展生态文明体验教育
在学生中实施生态文明体验教育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要让学生体验世界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二要让学生体验生态建设成就,增强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
在体验生态环境严峻性的教育中,可以结合初中生物实验课开展,比如,《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节实验课的开展,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的探究,真切认识空气质量问题。另外,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除教材规定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思考与分析,从微观感受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严峻性,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生活是否产生影响的小实验:学生设计4个相同的生态缸,编号A、B、C、D往A缸里加入自来水,B、C、D缸里分别加入等量浓度递增的废电池浸出也,观察4个生态缸内的变化;又如,鼓励学生探究溶液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小实验:盆栽相同的小植物并分3组,编号A、B、C 再配制相应浓度的酸、碱溶液,A组浇灌自来水,B、C分别浇灌等量的酸、碱溶液,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等。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探究与分析,学生真实地观察到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再指引学生假设性地把这些问题放大再讨论分析:假如这就是我们生物圈的生物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人类的我们该怎么办?进而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许多贪婪行为,使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唤醒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让学生体验生态建设成就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电教片的形式进行教育。可展示一些生态改善和建成的资料:如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部分地区正在通过禁牧和局部禁牧等措施建设生态草原等等,让学生感悟建设生态文明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1、保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倡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如,购买物品时考虑其耐用性,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养成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爱护小动物的行为习惯,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收拣“白色垃圾”、回收废电池等。
2、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旅游,采集标本、观看野生动植物、写生采风,看看森林、草原,了解森林草原生态的现状和历史,思考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的原因等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的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在学校中开展“生态学校”、“生态班级”、“做保护野生动植物卫士”等志愿者活动,针对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折损树木、乱扔垃圾等毁坏校园绿化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进行制止和教育,从校园环境入手,提合理化建议,美化绿化校园,珍爱野生动植物,养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氛围。
4、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介绍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然资源破坏。开展环境监测、农耕文化体验、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及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引导师生志愿者深入校园、街道社区、深入农村,开展文明卫生监督岗值日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开展社会环保调查、垃圾回收分类、“爱心义工团”、“五彩小义工”等环保实践活动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分类号】G633.9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式。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话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到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蕴含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且,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亲身到外面感受自然环境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生物教材内容适时渗透生态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对树立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观效果较好。现行的很多初中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学知识。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该节内容可从两方面开展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生态学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另一方面,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可以这样处理:首先,展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工厂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中等等。接着,展示食物链: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雨→人,然后,让学生思考,水体污染后最大的受害者将会是谁?(通过前面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在食物链当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后感悟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进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生态文明的意识就深入到了学生的脑海里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应深挖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并且做到整体上把握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二、结合生物实验课开展生态文明体验教育
在学生中实施生态文明体验教育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要让学生体验世界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二要让学生体验生态建设成就,增强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
在体验生态环境严峻性的教育中,可以结合初中生物实验课开展,比如,《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节实验课的开展,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的探究,真切认识空气质量问题。另外,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除教材规定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思考与分析,从微观感受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严峻性,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生活是否产生影响的小实验:学生设计4个相同的生态缸,编号A、B、C、D往A缸里加入自来水,B、C、D缸里分别加入等量浓度递增的废电池浸出也,观察4个生态缸内的变化;又如,鼓励学生探究溶液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小实验:盆栽相同的小植物并分3组,编号A、B、C 再配制相应浓度的酸、碱溶液,A组浇灌自来水,B、C分别浇灌等量的酸、碱溶液,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等。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探究与分析,学生真实地观察到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再指引学生假设性地把这些问题放大再讨论分析:假如这就是我们生物圈的生物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人类的我们该怎么办?进而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许多贪婪行为,使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唤醒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让学生体验生态建设成就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电教片的形式进行教育。可展示一些生态改善和建成的资料:如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部分地区正在通过禁牧和局部禁牧等措施建设生态草原等等,让学生感悟建设生态文明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1、保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倡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如,购买物品时考虑其耐用性,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养成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爱护小动物的行为习惯,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收拣“白色垃圾”、回收废电池等。
2、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旅游,采集标本、观看野生动植物、写生采风,看看森林、草原,了解森林草原生态的现状和历史,思考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的原因等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的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在学校中开展“生态学校”、“生态班级”、“做保护野生动植物卫士”等志愿者活动,针对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折损树木、乱扔垃圾等毁坏校园绿化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进行制止和教育,从校园环境入手,提合理化建议,美化绿化校园,珍爱野生动植物,养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氛围。
4、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介绍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然资源破坏。开展环境监测、农耕文化体验、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及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引导师生志愿者深入校园、街道社区、深入农村,开展文明卫生监督岗值日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开展社会环保调查、垃圾回收分类、“爱心义工团”、“五彩小义工”等环保实践活动